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构建防止农村相对贫困人口返贫的长效机制

作者:奉清清 蔡蓓蕾 来源:《新湘评论》2020年第22期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24日 10时37分55秒 编辑:redcloud

 

  今年是扶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到年底所有贫困人口都将实现脱贫摘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适时组织对脱贫人口开展“回头看”,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这为我们下一步脱贫工作提供了根本依循。构建农村相对贫困人口“精准防返”长效机制,既可解决好以生存问题为核心的绝对贫困问题,又能解决好以发展、共享为重点的相对贫困问题。

 

  精准识别,科学预警。首先应结合当前农村实际,建立“监测”“预警”机制,设立“预警线”。这条“预警线”的确定,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借鉴过往扶贫的成功经验,真实反映贫困群众的需求。“预警线”确立后,建立科学识别机制是关键一环。要利用我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参考绝对贫困时期重点扶贫地区的标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并根据户人均收入、户总收入、户劳动力比例、户读书人口比例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可能致贫返贫的人群实行重点关注、及时预警、及时救助、对口帮扶。如沅陵县相关涉农部门,依据大数据分析,设置防贫预警线,第一时间发现致贫返贫隐患,纳入重点监测范围,实施定向跟踪,以上年度国家农村扶贫标准的1.5倍为限,设置防贫保障线,经调查确认符合相关规定的发放防贫保险金,如防因病致贫保险金的发放,以自付医疗费用2万元设置预警线,超过部分按照阶梯式比例发放,最高赔偿限额15万元。预警机制的运行,对防止困难群众致贫返贫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精准帮扶,靶向发力。造成相对贫困的原因很多,如市场因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会引发相对贫困,产业更替、技术进步会导致原本已经脱贫的“边缘人群”再次陷入贫困,教育、医疗等基础条件不足也可能导致二次贫困。对此,必须因地、因时、因事、因人制宜,进行精准帮扶。所谓“精准帮扶”,不是简单给钱给物、出工出力、易地安置,而是把给钱给物与钱物的“产出”结合起来,变给钱给物为“投资投劳”、变出工出力为“换工换力”,易地安置要住得下住得安住得好。比如,可通过发展产业,从而吸引农资企业进村办厂扶贫,增加创业和就业机会。而对于那些能力差、缺技能的贫困者而言,则可建立防返贫的外部动力机制。沅陵县政府与太平洋保险公司合作创设了湖南第一份精准防贫综合保险,即由县财政拿出700万元作为防贫保险金,按每人每年50元的保费标准,为全县10%左右的农村人口购买防贫综合保险。保险对象不事先确定、识别,以设置的界线实时监测进行框定,及时帮扶救助。

 

  精准施策,以心换“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强调:“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们实现温饱的目标,更要使人民过上能够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帽子摘了,攻坚精神不能放松。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决战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的机制,关键在加大人的内生动力培育力度。据调查,在农村容易致贫返贫的困难群体中,比较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和“听天由命”的心态。“心病还须心药医”,在进行物质帮扶的同时,还要着力解决“精神贫困”问题,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尤其在当前扶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时候,一些地方出现“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的现象,一些贫困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这就需要以“心药”医“心病”,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按照“缺什么帮什么”“什么长效扶持什么”的原则,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帮助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面貌。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