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昭昭其德 炎炎其心
——学习全国道德模范夏昭炎的“种子精神”

作者:吴金 刘骄 来源:《新湘评论》2019年第18期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07日 10时00分24秒 编辑:陈家琦

“我们俩都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是一粒粒种子,撒到哪里,就要到哪里生根、开花、结果。”这是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湖南省首届“最美新乡贤”夏昭炎面对记者采访时说的一番话。

从湖南科技大学退休后,夏昭炎回到老家——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村居住。十多年来,他与老伴杨莲金甘当“种子”、扎根乡土,崇文兴教、涵育乡风,反哺桑梓、造福乡亲,成为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热心人、新观念的倡树人、新乡贤的“代言人”。其德昭昭,其心炎炎。人如其名,年逾84岁的夏昭炎,正如一团精神之火,点亮了乡村的希望,也照亮了自己的人生。

种文化:做繁荣乡村文化的种子

2004年,夏昭炎罹患胃癌,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手术后,躺在病床上的夏昭炎格外想念家乡,决定和老伴回到村里生活。回乡养病,余生“为村里做点什么”的想法也萦绕他的心头。

第一件事便是修路。“路不通,大家都没出路。”尽管当时经济状况不好,他还是集全家之力筹措了一笔钱,带领乡亲们一起修成了一条通村水泥路。

路好走了,乡亲们的物质生活也越来越好,但精神生活却没有改观,仍相当贫乏。农闲时节,村民们吃完早饭,便四处招呼人开始“上班”。“他们说的‘上班’就是打牌,有的大人打牌还把孩子带在边上,一些小孩就是在牌桌边长大的。”夏昭炎说,看到这种情况很是痛心,他也劝说乡亲们少打点牌,但村民一句“不打牌,我们干什么?”让他无言以对。作为一名大半辈子从事文学研究的教授,夏昭炎想发挥自己的特长,做一些乡村文化建设的事。

夏昭炎决定先从创办书屋开始,让乡亲们从牌桌前回到书桌前。当时,刚好村里祠堂边有一处闲置多年的旧房子。夏昭炎掏钱将房子买下来,修缮一新,同时搬来一些桌子板凳和家里的书籍、报纸。2009年4月,书屋“开张”了。老伴杨莲金挨家挨户邀请:“明天都到书屋来看书吧”。第二天,陆陆续续来了十多位村民。大家挤在一起,翻书看报。看到这一幕,夏昭炎夫妇心里十分高兴。“我就是想让乡亲们多读书,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解乡村外面的生活。”

慢慢地,来看书的村民越来越多,房子不够了,夏昭炎又继续修葺老屋,搭建风雨棚,设立阅览室、学习室和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并发动学生亲友为书屋捐赠书籍。目前,书屋的藏书量达万余册。书屋里一摞摞厚厚的借阅记录本写得密密麻麻,几年来村民借还书籍八千余册。

村民读书的问题解决了,留守儿童的事又让夏昭炎犯了难。攸县是有名的劳务输出大县,村里的留守儿童多,一到寒暑假大多处于无人管教状态。2010年暑假,夫妇俩决定在村里办一所少儿假期学校,把孩子们组织起来看书、学习,并开设了古典文学、音乐、美术、益智游戏等课程。假期学校特别受欢迎,名气也越来越大。不仅吸引了附近中小学教师来义务上课,还有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前来支教。今年已是假期学校开办的第9年,有超过300个孩子在这里上课,连周边乡镇、甚至邻近县区的一些家长也把小孩送过来。

办书屋、开办假期学校、创办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夏昭炎说,乡亲们种稻田,自己就种“文化田”。做一颗繁荣乡村文化的种子,这是他的心愿,也是他的行动。

种健康:做引领健康生活方式的种子

回乡居住后,夏昭炎发现,乡亲们的生活方式不是很健康,缺乏医疗保健知识,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有病不看医生,常常求神拜佛。

他和老伴商量,“我们可以带领大家健身、搞锻炼,开设老年保健知识课,教大家穴位按摩和保健操”。杨莲金是湘潭市卫生局的退休职工,懂得不少专业的医疗保健知识,她非常支持这个想法。说干就干,老两口决定在村里办“老年学校”,重点讲养生保健知识。

2011年5月18日,杨莲金主讲的《保健讲“做”》课程开课。课堂上,杨莲金边“讲”边“做”,示范如何做保健按摩,台下几十个老人听得十分认真。大家边学边做,觉得这些知识管用,一些小病小痛几乎是手到病除。村民周东元曾患静脉曲张,痛得迈不开腿,用杨莲金介绍的方法坚持按摩,并用她搭配的药材泡脚,一个多月后就能下田干活了。村民谢运运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以前经常发病,后来每天和大家做心脑血管保健操,如今好几年都没发过病。

为讲好养生保健课,夏昭炎夫妇俩每天捧着大量书报资料,抄抄写写,自编教材,内容涉及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何吃得健康等多个方面。除正月外,每个月的农历初三和十六,都是“雷打不动”的教学日。夫妇俩的保健课很受村民欢迎,邻近乡镇都请他们去讲课。

与此同时,夏昭炎夫妇大力向村民推广“回春医疗保健操”、保健舞、太极拳等健身活动,在村里成立了文体队、军鼓队。如今,不管刮风下雨,每天早晚乡亲们都会相互吆喝着一起跳舞、健身。大家聚在一起跳得红光满面、神采飞扬。村民们说:“现在我们经常在一起蹦蹦跳跳,锻炼身体,生活得很快乐,病痛少了,打牌的少了,邻里关系也更好了。”

种道德:做涵养乡风文明的种子

“在外任教几十年,回到乡村做乡贤。和风细语搞说教,播种文化胜种田。”村民夏正凯的一首诗,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夏昭炎夫妇是村里公认的楷模,大家都从心里敬重他们。

回到村里十多年,村民早已把这位“大教授”当作自己人,村里有什么事,谁家有个家长里短,都愿来找他,都愿听他的。一方面夏昭炎德望高、没私心,村里修路、种树、捐钱他都做在前头。另一方面他学问深,讲道理生动、透彻,大家一听就懂。

夏昭炎以书屋为依托在村里开办“小讲堂”,经常给大家讲孝道、讲传统文化美德、讲时事政治等内容。夏昭炎是文学教授,解析汉字是他的长处,他经常把一些做人处世道理与字形字义结合来,用生动的方式讲给大家听。比如讲“仁”字,他说:“两个人在一起就叫仁,两个人心不好的话,就搞不到一起,就会不仁不义”;讲“信”字,他说:“‘信’字是人旁言,言而有信方为人,言旁若为‘犬’,则是狺,‘狺狺而言’是狗在叫,言而无信不是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夏昭炎这位“乡贤”的感染下,当地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一股向上、向善的力量在邻里升腾。村民见贤思齐,在当地掀起了一股学乡贤、敬乡贤、崇乡贤、当乡贤的热潮。两年来当地已评选出59名身边的“新乡贤”。

夏欠秀、陈小兵,母子俩都是村民选出的“新乡贤”,为帮夏昭炎办书屋,夏欠秀老人主动腾出一间临街的门面房作借阅点,还亲自管理。张玉英,家就在书屋附近,自2011年起义务担任书屋图书管理员。她把书屋管理得井井有条,只要有读者,就会为他们服务,后来她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夏龙,村里的年轻人,在外打拼,事业有成,受夏昭炎影响,他热心组织敬老孝亲联谊会、捐资助学,总想着要为村里做点事……

德不孤,必有邻。夏昭炎夫妇在耄耋之年,心怀大爱,日行一善,扎根乡村,躬耕文化,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十多年的奉献和坚守,真正书写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