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走读西畴话精神

作者:刘骄 来源:《新湘评论》2019年第22期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18日 05时18分54秒 编辑:陈家琦

(一)

我是相信机缘的,与一人相识,与一地相遇,与一事相交,多是一种机缘。到西畴便是如此,如果不是参加全国党刊云南党建创新主题采访,恐怕很难有机会到这个边陲小县来,也就无法耳闻目睹战天斗地、改天换地、惊天动地的西畴精神。

西畴置县刚好百年,取境内西洒、畴阳两地首字为名。虽称西畴,却位在云南东南部,祖国南大门,再往南几十公里,便是越南。畴者,田地也。取西畴之名,饱含的恰是一种对田地的热爱和渴盼——西畴自古缺地少土,99.9%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裸露、半裸露的喀斯特山区占75.4%,是云南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曾被外国岩溶专家称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这种评价在西畴石漠化展览馆得到了印证:一幅上世纪80年代拍摄的西畴老照片如实地记录了当时当地的景况——人在山石之中,立无寸土,土无片绿,一种苍凉、绝望之感扑面而来。

逃离还是沉沦,生存还是毁灭?对西畴人而言,这确实是个问题。不服输、不认命的西畴人用几代人的努力作出了选择,也作出了回答。他们在大山深处建台地、修公路、兴水利、改电网、建沼气、添绿色,打响了一场气壮山河的脱贫攻坚战,孕育形成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

(二)

西畴精神的源头,西畴人将之归于“乜星找太阳”的美丽传说。在西畴一个名叫上果(意为“太阳躲藏的地方”)的壮族村寨,相传天上原有十二个太阳,人们不堪其苦,便推举有神力的郎星去射掉十一个太阳,留下来的太阳又生气又害怕,便躲着不肯出来。没有了太阳,大家日子都不好过,妇女们便推举一位身怀六甲的妇女乜星去寻找,乜星千辛万苦,历时十二年,终于找到并感动了太阳,太阳才重新回到天上。为了纪念这一天,妇女们一代一代地举行祭祀太阳的仪式,“女子太阳节”由此而来、至今不衰。乜星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了西畴人一种精神图腾和灵魂皈依,也成了西畴精神最深沉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养分。

一种精神,要真正产生价值,必须与国家大业、民族大义紧密结合。西畴精神真正孕育,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50年代援越抗法,60年代援越抗美,70年代至90年代的守土卫国,西畴一直是屯兵积粮的要地和支前参战的先锋。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西畴人民听党指挥、艰苦奋斗,“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战时如此,而一旦环境安定,这种精神便迅速转为经济社会建设战场上敢闯敢拼的不竭劲头。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短短10多年时间,西畴人苦干实干,点石成金,化山为土,将一片荒芜之地变成生态宜居的喀斯特绿洲,升华凝结出西畴精神。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进入新时代,西畴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对“山、水、林、田、路、村”进行综合整治,探索走出一条“山顶带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成功之路,赋予西畴精神“穷则思变、自强不息、勤劳实干、艰苦奋斗、乐观豁达”的新内涵,积聚起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

要深入理解或者更好感悟一种精神,莫过于实地走访,听听那些真实真挚、感人肺腑的故事。

——“胜天洞”的故事。曾经的西畴县刘家塘村,四面环山、地势低洼,出门必须翻山越岭,收成则要看天吃饭。1962年,村党支部作出开凿隧道的决定,以彻底解决水患多、出行难的问题。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手工凿岩取石、穿山通隧,历时10年,终于凿通了一条高3.5米、宽1.5米、全长300米的石头隧道。古有愚公移山,现有手工凿隧,岂不是“胜天洞”耶?

——“摸石谷”的故事。“摸石谷”,顾名思义,随手一摸,到处都是石头。此地的木者村曾是远近闻名的“口袋村”(拎着口袋四处借粮之意)。“人穷要发狠,地瘦要垒埂。”1989年底,饿怕了、穷怕了的木者村人,积极开展炸石造地试点工作,男女老少齐上阵,用土制的火药炸石造地,奋战105天,建成“三保”(保土、保水、保肥)台地365亩。粮食增产了,收入增加了,木者村一举甩掉了“口袋村”的帽子。这个经验很快被推广至全县。向山石要土地,向自然求生存,西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炸石造地运动。

——“三光片区”的故事。“树木砍光、水土流光、老婆跑光”的顺口溜,是昔日“三光”的真实写照。多年来,三光片区干部群众历尽千辛万苦,在乱石坡上炸石造地,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如今,该地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政府引导、企业主导、联动农户”模式,推动扶贫攻坚向纵深发展,山川绿了起来,产业强了起来,群众富了起来,媳妇嫁了进来,客人留了下来。

(四)

精神因人而生、因人而成,反过来又影响人、塑造人。西畴人甚懂这个道理,对奠定、传承、践行西畴精神的人,当地都树为典型、奉为楷模。

李华明,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小组长,一名平凡却不简单的共产党员。带领全村15户人家,在悬崖峭壁上修通了进村的最后1公里路。没钱,村民们卖鸡卖牛凑;没人,老老少少齐上阵。铁锹断了,换;手磨破了,忍;人滚下坡去,爬起来。悬崖下面有民房,有高压电线,有通讯光缆,修路不能用炸药炸,只能靠铁锤一锤一锤地敲,用钎子一钎一钎地凿,还不能让一块石头滚落下去……就这样,坚持了12年之久!

谢成芬,西畴县蚌谷乡海子坝村小组长,人称“拼命三娘”。18岁嫁到海子坝时,路不通,电不通,田地少。村民看她吃得苦,又很会过日子,便推选她做小组长。头等大事,便是带着村民修路。争取资金、租借设备,上工地、打风炮,正当工程热火朝天之际,谢成芬却被诊断出乳腺癌中晚期。为了让工程顺利进行下去,她毅然放弃在医院治疗,回到村里接着修路。苦干3年,全长8公里的水泥路全线贯通。而她的身体竟也渐渐好起来了,医生都说她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如今,海子坝路通了、电通了、核桃挂果了,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程敦儒,西畴县百汇药材林果种植有限公司董事长。上世纪80年代,他办砖厂,是西畴第一个买摩托车、小汽车的人。后来,时运不济,程敦儒两次陷入人生绝境。90年代初期,凭着不放弃、不抛弃的干劲,植树种药,建成百汇中草药基地。他说,西畴人有一股将大石头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精气神,西畴精神就是靠一颗颗坚忍不拔的心、一双双结满老茧的手干出来的。

言如其人,人如其言。西畴人珍视西畴精神,也在不断为西畴精神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五)

中华自古重精神。毛主席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人如此,一地如此,一国亦如此。近百年历史中,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大寨精神、红旗渠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圳精神、张家港精神、塞罕坝精神,等等,无不是光辉的旗帜,展示着形象,凝聚着力量,引领着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里耀眼的明珠。

西畴精神已经成为响当当的名片、“最美风景”。正如一位当地人所说:当你第一次闯入西畴,你不会迷恋那里的奇峰异谷,倒是那些在崎岖的山路上勇猛登攀,奋力达到光辉顶点的西畴人,会赋予你深刻的内容,给你力量的启示。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西畴精神,是一曲人类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壮丽凯歌,是一部讴歌奋斗精神、坚忍不拔的壮美史诗。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途上,西畴精神熠熠生辉,焕发出蓬勃强劲的生机和活力,西畴未来更好,中华明天更美。对此,我们深信不疑。

下一篇 清水塘访清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