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用产业夯实精准脱贫的根基
——关于湘西凤凰县胜花村产业扶贫情况的调研

作者:张友明 来源:《新湘评论》2019年第24期 发布日期:2019年12月30日 09时04分57秒 编辑:陈家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凤凰县千工坪镇胜花村曾是全省深度贫困村,到2018年底,全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已达3800元。该村不仅经济状况明显好转,群众的精神面貌也有很大改善。带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驻村扶贫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带领农民群众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产业,促进经济增收,让农民群众生活更有盼头。

因地制宜,贫瘠土地上发展希望产业

胜花村位于湘西凤凰县的苗族集中区,是水库搬迁移民村、合并村,438户1913人、其中水库搬迁移民1402人,耕地面积1367亩,山林3723亩。2016年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9户416人,综合贫困发生率22%。全村无规模农业、无二三产业、无集体经济和经营收入,可谓是耕地少、土地薄,劳动力素质低,村支两委工作基础差,属于典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如何增强经济造血功能,是精准脱贫的关键。

2018年8月,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来到胜花村,调研指导胜花村脱贫攻坚计划。工作队和村支两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决心走发展产业实现脱贫的路子,按照“依托第一产业,吸纳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思路,不断优化产业发展规划。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村已形成“一果一叶一菌一车间”的产业格局,发展猕猴桃、茶叶、黑木耳产业,引进制伞扶贫车间。基本实现贫困户“人均一亩产业”的产业扶贫目标,为精准脱贫提供了坚实保障。

与此同时,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建设。该村配合县里制定了整体规划,依托凤凰古城、熊猫基地等良好旅游资源,配套打造沿沱江10公里风光带。凤凰县铭城旅游公司已与胜花村签订协议,村集体将以流转土地入股方式进行合作,每年可获得旅游分红5万元。胜花村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再贫瘠的土地也可以收获新希望。

转变思想,平常资源焕发致富生机

看到胜花村的老百姓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人们不禁要问,这里山水依旧,猕猴桃、茶叶、黑木耳这些老百姓身边的平常山货,是怎样焕发出致富生机的呢?驻村工作队的同志告诉我们,是学习和运用新发展理念才找到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好办法的。工作队把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要务,努力帮助村干部和群众转变传统的单家独户生产经营理念,引进农作物新品种、运用产业化新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新机制,为老百姓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坚持整村推进,多产融合。为破解传统产业发展零散化、单一化问题,胜花村选择了规模化经营的路子,提出打造1000亩猕猴桃、1000亩茶叶产业园、100亩黑木耳的农业产业,实行多产并进,激活全村土地要素资源。同时,成立茶叶、黑木耳、猕猴桃三个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了贫困户普遍联结机制。

坚持培养人才,科技兴农。采取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把普通农民培养成“土专家”,把贫困户培养成科技示范户。一年多来,先后引进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博士团和湖南省农科院、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凤凰县农技专家等到村里开展农技培训,选派村组干部、贫困户代表到省内外学习培训,培养了一批产业带头人。

坚持市场导向,产销对接。按照“市场化、品牌化、绿色化”的思路,培育市场意识强的新型专业合作社和新型农民,加强产品营销。如雨伞扶贫车间,引进文创团队帮助设计文创雨伞,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采取“外销+内销”“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目前,雨伞扶贫车间和日本、韩国等国商家签订了60多万把雨伞外销订单。

坚持群众参与,利益共享。采取“党支部+产业党小组”“贫困户+非贫困户”“产业大户+贫困户”“按劳分配+特殊照顾”的方式,发动全村群众参与产业建设。比如,黑木耳种植基地,让每个贫困户投工投劳,然后以劳动多少分配菌棒。扶贫车间招工,规定同等条件下优先照顾贫困户,贫困户用工比例必须达到60%。

实事求是,正视产业发展的问题

胜花村的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元、从分散到相对集中,正在经历跨越式发展。由于时间短、基础薄弱,进一步发展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贫困村自身条件阻碍扶贫产业发展。主要是劳动力素质低。村里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老人、妇女多数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陈旧,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同时,由于有的产业周期长、见效慢,群众往往是“怕”字当头、“难”字挡路,积极性难以充分释放。加上村组干部缺乏现代观念和市场意识,带头发展的能力有限。

扶贫产业市场竞争力弱。主要是产品质量管理不够到位。例如,该村黑木耳在采摘、晾晒、收购等环节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致使部分黑木耳质量不达标。同时,在资金投入、打开销路等方面过于依赖政策和扶贫干部,一旦离开了扶贫干部,产业发展就可能难以为继。

市场主体带动能力不强。作为扶贫产业经营主体的合作社规模小,注册资金不足,实力不强。专业合作社与村集体、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之间缺乏明晰的界限,没有形成现代化的管理结构和经营体系。

紧扣中心,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

胜花村产业扶贫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其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地方借鉴,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当前标准下的脱贫不是最终目的,只有将脱贫与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因此,各级党政部门要继续关注和支持贫困村产业建设,同时更需要各地工作队帮助贫困村培植内生动力。

打造永不离开的工作队,强化发展经济的斗志。贫困村产业扶贫的成功,主要原因还是驻村帮扶工作队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精神、扎实推动扶贫工作。因此,夯实脱贫基础不仅仅是发展产业,更为关键的还是要建立一支永不离开的工作队,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把培养村党支部组织力、战斗力作为重中之重的事情来抓。要贯彻落实好《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全面加强基层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大村支部班子建设力度,落细落实“支部建在产业上”的党建措施,强化党员在产业发展中的带头和示范作用,提高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加强脱贫励志教育,培养致富带头人。发展产业为了群众,发展产业也必须依靠群众。重点针对贫困户加大培训力度,采取集中学习、表彰评优、典型现身说法等方式,对症下药、精准施策,进一步提高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建设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回归,大力培养具有现代生产经营理念的致富带头人。

完善合作社经营管理机制,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巩固脱贫成果需要有稳定的经济收益。各贫困村驻村工作队要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帮助改进合作社经营治理结构,改变目前合作社过于行政化的经营模式,赋予合作社相应的经营决策自主权;帮助明确合作社、村集体、村民在各种合作社里的产权关系,建立合理、合法的利益联结机制,既要发展好、更要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利益,特别是贫困户的利益。

不断提升产业和产品质量,注重培育品牌和开拓市场。保持健康的经济造血功能必须到市场的大海里去游泳。只有将特色产业、特色产品推向市场,才能找到脱贫致富的活水源头。为此,要重点围绕提升农产品质量,制定和实施产品质量管控细则,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在建好农业合作社的同时,积极打造电商平台,鼓励农民充分利用电商这一有效渠道销售农副产品。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政研室副巡视员)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