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郴州:厚植扶贫产业“大树”

作者:亚明 刘林翔 来源:《新湘评论》2020年第23期 发布日期:2021年02月02日 04时29分35秒 编辑:陈家琦

“北瞻衡岳之秀,南峙五岭之冲”,湖南“南大门”的郴州虽然扼守湘粤要道,却由于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会地带,久困于群山,经济一度落后。在湖南6个被列入罗霄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县中,郴州市就占了4个。近年来,郴州市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指引下,抓牢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因地制宜,艰苦奋斗,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亮眼的脱贫成绩单。


汝城繁华食品有限公司辣椒种植基地3副本.jpg


选准产业,筑牢贫困地区脱贫根基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贫困地区摆脱贫困,首先要找到合适自己的产业。只有科学准确找到产业发展之路,贫困地区才能实现由“输血”到“造血”转变,构建起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沙洲村是汝城县一个偏远的瑶族村。2016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沙洲村开始为外界所熟知。今年9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沙洲村,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引来了无数游客。

纷至沓来的游客让沙洲村看到了发展的机遇。“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半条被子”文化广场、红军休整旧址……一系列红色景点及配套设施相继落成。连接高速公路的道路修好了,原来去县城3个多小时的路程缩短到1小时。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娟娟告诉笔者:“在上级党委和政府帮助下,沙洲村明确了旅游兴村的脱贫思路。”

曾经贫困的沙洲人靠着红色旅游走上了致富路。讲解、导游、景区保洁、游客服务……以前的庄稼人,如今有了新工作。有的人还开起了农家乐、办起了餐馆、卖起了农产品、开上了旅游大巴,全村人忙得不亦乐乎。沙洲村142户529人中,在景区直接就业就有230多人,几乎每家都有人在景区上班,沙洲村迈上了“红色文化+旅游”的致富路。

沙洲村贫困户吃上旅游饭,处于罗霄山片区的桂东县沤江镇青竹村,因地制宜发展康养产业。位于郴州市东南部的桂东县平均海拔900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5%,由于冬暖夏凉,气候宜人,负氧离子含量高,这里便成为了天然的避暑和旅游胜地。郴州市派驻青竹村的扶贫工作队队长黄友兰说:“青竹村以前是守着绿水青山穷,现在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优质的空气里也藏着致富经。村里现在开了50多家民宿。”每到夏季,前来青竹村休闲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据统计,近三年桂东县旅游民宿年平均产值4800万元,直接带动贫困人口人均增收800元以上,带动贫困户直接脱贫达到1.8万人。

招来能人,引领贫困群众共同致富

在贫困地区实施产业扶贫,选好产业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让农民认同和参与发展产业,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为解决好贫困地区农民对产业化经营带来生产方式变革的不适,郴州市采取“选准产业招能人、招好能人帮穷人、能人穷人共发展”的办法,引领贫困群众发展致富产业。

朱凡华是改革开放后走出汝城赴广东务工的第一代农民工,在深圳几经拼搏,做起了农产品贸易。2004年,经政府招商引资,朱凡华回家乡开了一家小米辣加工厂。目前,朱凡华的企业发展成为一家集辣椒种植、收购、储藏、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农产品综合性现代企业。在朱凡华实现创业梦想的同时,也带动了全县辣椒种植产业发展,县里许多种植辣椒的贫困户脱了贫。

在汝城,以汝城县繁华食品有限公司、汝城县鑫利食品有限公司2家企业为龙头的辣椒加工生产企业,带动全县常年辣椒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量15万吨。种植辣椒的辣农每亩实现收入6000—8000元,全县辣椒种植收入总产值9亿元。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发展模式,汝城今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辣椒订单面积1.4万余亩,贫困户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一个小小的辣椒,汝城硬是把它做成了扶贫大产业。“汝城朝天椒”成功申请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汝城县泉水镇还获评“湖南辣椒特色小镇”称号。“只要大力培育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扶贫产业,贫困群众的收入就能稳定增长。”郴州市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段被成说。

在桂东,为充分利用好本地丰富的南竹资源,开发好南竹深加工这个扶贫产业,县里引进浙江厂商,成立桂东众意竹木开发有限公司。2019年,企业第一期建成投产,每年可以利用南竹原料4.8万吨,产值8000万元,其中支付给农户原材料款4000余万元。公司在乡镇开办的7个扶贫车间,共安排贫困户215人就业,真正实现了兴办一个扶贫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汝城繁华食品有限公司辣椒种植基地4副本.jpg


面向市场,实现扶贫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沙洲村手拿着沾有泥土的小黄姜的照片吸粉无数。小黄姜背后,凝结着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向美好生活的希望。

汝城本地小黄姜由于品质好,深受市场欢迎,县里把小黄姜作为扶贫产业大力扶持。当贫困户缺少资金时,县里提供小额扶贫贷款;当贫困户缺少种苗时,县里建起了小黄姜良种繁育基地;当农户遇到技术难题时,县里请来了农技专家;当丰收的小黄姜面临销售难题时,县里建设了小黄姜特色产业园;当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时,县里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在汝城,小黄姜生产已经形成了一条涵盖种植、储藏、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全产业链,促进这个扶贫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走进汝城文明瑶族乡东山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马路边一幢两层楼房挂满了招牌:东山瑶族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东山村明兴源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繁华食品东山村销售收购中心、东山村冷库服务中心……村支部书记徐双全说:“这些配套企业都是服务村里扶贫产业的。有了这些企业的帮助,我们发展小黄姜、水晶梨、奈李等扶贫产业就没了后顾之忧。”

虽然右眼失明,但东山村的罗庚亮对种植小黄姜的前景看得一清二楚,小黄姜作为县里的扶贫产业,生产各个环节都有政府的悉心呵护,他种植小黄姜的收入不愁没有保障。

从大山里易地扶贫搬迁到了如今的集中安置点后,罗庚亮靠种小黄姜脱了贫。“党的政策好、党派来的扶贫干部好,感谢党、感谢政府!”这是罗庚亮如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7年脱贫攻坚,郴州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截至2019年12月,全市44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0.7%下降到2019年的0.28%,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346.67元提高到2019年的9332.43元。如今的郴州,一幅城市美、乡村兴、产业旺、百姓乐的画卷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