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娄底:脱贫攻坚奋楫争先

作者:谢立言 周明浏 来源:《新湘评论》2020年第23期 发布日期:2021年02月03日 03时42分29秒 编辑:陈家琦

3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498个贫困村全部达标退出,全市累计实现脱贫52.4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年底的15.36%下降至2019年年底的0.5%。娄底市虽地处湖南省中部,但不甘中游,紧扣脱贫攻坚“精准”二字,全力整治“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在脱贫攻坚战中力争上游,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家门口的扶贫车间

对于涟源市荷塘镇的老百姓来说,以前怎么也不会想到,房前屋后,满山遍野,随处可见的艾草如今会成为致富的宝贝。

湖南世标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是荷塘镇引进的企业,公司在荷塘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以艾叶为主要原料生产各种艾制品。在世标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包装车间,杨思菊一边忙着把艾草装进塑料袋,一边笑容满面地告诉笔者,是艾草产业让她可以赚更多的钱。

“每天就是给艾草装袋,公司包吃住,月工资2000多元,还可以照顾家里。”杨思菊是荷塘镇荷塘村的贫困户,家里四口人,两个小孩尚年幼,以前主要靠种田为生,家庭经济入不敷出,日子过得很艰难。说到就业前后的变化,她坦言:“收入比以前高多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富年不仅在这里找到了工作,孩子还到了镇里的小学上学。

现在这家扶贫车间每个月的产值超过300万元,劳动力月均工资2500多元,使用本地农村劳动力104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5人。公司负责人李繁盛说,计划在全镇范围流转土地5000亩,在荷塘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1000平米的生产车间,在县道沿线建设2个艾草打包、加工车间,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规模。从帮助地方发展艾草种植,到解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扶贫车间让小小艾草变成“摇钱树”。

娄底市致力于帮助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把车间建在乡村,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在家门口致富。目前,娄底市已建成扶贫车间386家,共吸纳贫困劳动力4175人,可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1.45万个,平均月工资1800—3500元。


新化县人民医院远程会诊中心正在为维山乡碧水村贫困户会诊  摄影 刘明.jpg


远程医疗让山区贫困百姓看病不再难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人民健康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长期以来,山区群众特别是贫困患者“看病难”问题十分突出,是健康扶贫的“硬骨头”。

谈起远程医疗,虽然过去了一年多时间,但九龙村的贫困户刘新明一家人至今仍感到十分庆幸。新化县金凤乡九龙村是一个离县城70多公里的偏远山区村,2019年10月30日晚,村里67岁的刘新明突然心绞痛,被人抬到乡卫生院铁炉分院。村医一时难以诊断,即时通过村远程会诊设备,申请县人民医院远程紧急会诊,5分钟后,县人民医院远程会诊中心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病情危急,县人民医院的医生立即远程指导村医进行前期抢救用药,同时安排救护车将病人转往县人民医院,后经心脏介入手术治疗成功。“感谢医生,感谢所有医护人员,是远程医疗救了我。”完全康复后的刘新明专程来到乡卫生院铁炉分院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新化县是一个面积3600多平方公里、人口152万的革命老区县、国家级贫困县,辖区内山区乡镇多,许多偏远乡村距离县城远,山区群众看病十分不便。近年来,新化县在中国光大集团帮扶下,大力建设公立医院远程医疗网络系统,在全省率先探索把远程医疗延伸到部分村卫生室,让山区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上级医院专家诊治,打通了健康扶贫生命线“最后一公里”。边远山区的村卫生室的远程诊室,既可以联通乡镇卫生院和县人民医院,还可以联通省市医院。

为了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好防病”,娄底市大力推进健康扶贫工程,积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有效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健康扶贫工程实施以来,娄底市已累计减少因病致贫返贫3.65万户10.97万人。


涟源市古塘乡异地搬迁集中安置小区  摄影  廖杰峰.jpg


易地扶贫搬迁搬出新生活

养猪亏损了几万元,儿女都在上学,自己又查出乳腺癌,4年前,当仅有的几间土砖房倒塌后,涟源市古塘乡大湾里村村民刘建春陷入了绝望。一家人不得不搬进自家的猪饲料房,一家四口和几头猪同在一个屋檐下,刘建春自嘲“就是住在猪圈里”。

很快,刘建春家的这一切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得到了改变。刘建春住进了古塘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的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还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找到了工作,一个月能拿到3000多元。勤劳的她又通过免息贷款,发展家禽养殖产业,养起了近百只“走地鸡”。刘建春说:“现在的日子过得开心又有奔头。”

为让搬迁的贫困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娄底市结合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在易扶安置点选址时,推行集中安置“近县城、近集镇、近行政村中心、近景区,建设易扶新村”的“四近一建”模式,充分考虑广大搬迁群众的就业、就学、医疗等需求,将许多安置点选在相关乡镇的核心地段,让搬迁群众拥有较好的发展空间。

古塘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共有304户1327名贫困人口。“我们把古塘乡规划的黄金地段作为集中安置区所在地。”古塘乡党委书记刘乐根介绍,客运站、中小学校等均近在咫尺。安置区进出有公路,区内道路全部硬化,电、水、网络建设配备到位,还配置了图书阅览室、文体健身场所。

为做好搬迁群众的后续帮扶工作,娄底市注重产业引领、就业带动,每个安置点都形成多项目、多渠道叠加的增收机制,保障搬迁户能够持续稳定增收。在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积极推广扶贫车间建设,帮助安置点引进扶贫车间164个,扶持与搬迁群众有利益联结机制的产业项目380个;累计开发社区服务、保洁、安保等公益性岗位850余个,一大批搬迁群众过上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便捷生活。

目前,娄底已完成289个集中安置点、19206套住房的建设任务,帮助68514名搬迁群众实现安居梦。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在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年度考核中位列脱贫攻坚一类市州第一。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