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至乐无如读书

作者:郭光文 来源:《新湘评论》2021年第20期 发布日期:2021年10月19日 10时31分33秒 编辑:陈家琦


“至乐无如读书”,这句格言源自先秦,后被清代学者金缨连同“至要莫如教子”一道收录于《格言联璧》一书中。千百年来,一直鞭策着人们在学海里畅游,在书山中攀登。

读书至乐,乐在能够激发人的生活情趣。“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鲁迅非常喜欢这副刻在三味书屋门框上的对联。人生在世,最快乐最值得称颂的是孝顺长辈,最有味最有趣的是读书。法国作家莫泊桑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光。”苏联作家高尔基道:“热爱读书,它会使得你生活愉快轻松,它会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情趣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会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你的智慧和灵魂。”宋末元初教育家翁森终身以书为友,一年四季乐在其中,他在《四时读书乐》诗中形象地写道:春天“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夏天“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秋天“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天“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当我们手捧书卷,或围炉细读,或拥被低吟,或掩卷静思,既能够听先哲一唱三叹,与古人神交,又可以反观自己,悟人生真谛,观世间沧桑,这种乐趣和快慰非读书人难以感受。

读书之乐,乐在能够净化人的思想灵魂。“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个善于读书学习的人,不仅可以从书中获得知识,使自己聪明起来,而且能够通过读书学习使自己保持健康的心态。北宋文学家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细品其言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人不读书,则会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而读书,等于尚友古人,与古人同游受其熏染,久而久之,一个人的境界自然变高了,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淳爽朗之气。正如现代作家林语堂所说的:“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和增学问,广见识,养性灵。”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能知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见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骄。

读书之乐,乐在能够振奋人的拼搏精神。书对于奋斗者来说是达到目标的向导,它能指引你披荆斩棘,一往无前;书对于探索者来说是通向彼岸的航船,它能载着你冲出激流,越过险滩。“囊萤映雪”“凿壁偷光”“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等成语就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能够以读为乐,不断地增长知识和丰富智慧;我们就能够学以致用,出色地干好工作和成就事业。当代作家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为了摆脱平庸和创造辉煌,莘莘学子潜心学习,在他们身上,充满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博大心胸。

读书之乐,乐在能够改变人的前途命运。宋真宗赵恒在《劝学诗》中写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宋真宗在这里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千钟粟”“黄金屋”和“颜如玉”等概括了古代读书人的目的和追求。今天看来,虽然格调并不高,但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的道理,却是入木三分和亘古不变的。古往今来,一切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大都是勤于学习,从读书中获取智慧和力量、成就人生和事业的。书是智慧的钥匙和进步的阶梯。它好似一扇窗子,打开了就能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它恰如一道门坎,跨过去就能创造人生美好的未来。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