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永远的“青年人”

作者:黎湘斌 来源:《新湘评论》2021年第21期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02日 10时13分15秒 编辑:陈家琦


从益阳市资江一桥南端广场往西走,不过十分钟就来到了一座山脚下。此山四周峰峦簇拥,似群龙聚会江边,故名会龙山。青山有幸埋忠骨,在山上立波亭的右方,矗立着一座朴实无华而庄严神圣的丰碑——烈士曾士峨的墓碑。

这位定格在27岁的青年,为了革命事业,燃尽了他的一生。开国上将陈士榘曾回忆说,毛主席讲过两个人的死重于泰山,一个是人所共知的张思德,另一个就是曾士峨。


fc70fc2b21fb42a2ae396f0101701b4e.jpeg


1904年3月,曾士峨出生于湖南益阳樊家庙乡大桥冲。22岁参加北伐战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23岁参加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任特务连连长,负责毛主席的警卫工作。古田会议后,毛泽东调曾士峨与罗荣桓、罗瑞卿分别担任红四军第二纵队的司令员、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该纵队是我军史上最早贯彻古田会议精神的“实验田”。随后曾士峨历经大战、恶战数十次,多次负伤,立下赫赫战功。其带出的二纵及后来的十一师,纪律严明、勇猛顽强,是当时红军中最能打硬仗的劲旅之一,被称为“钢军”。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大军采用“分进合击,长驱直入”的作战方针向中央苏区扑来,妄图一举消灭红军。曾士峨和罗瑞卿率领十一师由吉安撤到根据地中心黄陂、小布一带隐蔽待命。经过4个多小时的浴血奋战,全歼了张辉瓒师,取得了著名的“龙冈大捷”。闻听前方捷报,毛泽东喜形于色,在马背上吟成《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1931年7月,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红四军指挥所面临危急时刻,曾士峨率领全师党团员和排以上干部组成的敢死队冲向敌阵,腹部连中几弹,身负重伤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7岁。毛泽东痛惜万分:“曾士峨同志的牺牲是英勇的。他是在最关键的时候牺牲的。他亲自带部队冲锋,改变了战况。”

1987年,家乡人民将其遗骨从江西移归故乡,葬于会龙山公园山顶,并立下纪念碑。纪念碑占地130余平方米,碑高8.6米,碑呈四面体柱状,碑身、碑座全部用花岗岩大理石砌成,碑身正面及碑座四周镶嵌的汉白玉石上,分别刻有杨得志、朱良才、郭沫若、曾三等人题词。碑前两旁种植松柏,青山掩映之下,纪念碑更显庄严肃穆,巍峨挺拔。

曾士峨的一生是短暂的,更是传奇的;他的人生熠熠发光,他的故事荡气回肠。驻足碑前,我在想:当他黄埔军校同窗纷纷入国民党奔“光明仕途”享“荣华富贵”时,他为什么能坚定跟共产党走?是什么样的力量,敢让他不畏强敌、奋勇前行?又是怎样的信仰,能教他抛头颅、洒热血、倾尽一生?他在1929年写给家人最后一封家书中回答了这一切:“士峨离家四载有余,虽奔波南北,历尽千辛,然为大众之生息,常觉无形的快慰,精神爽奋。”为大众之生息——这正是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宁愿牺牲生命而永远不会改变的初心使命与坚定信仰。

27岁,风华正茂。若不是生活在内忧外患、恶犬遍地的旧社会,他应是像我们今天一样过着岁月静好的生活。如果我们处于那个年代,会不会像他那样坚定革命信仰,为大众之生息虽九死其犹未悔?站在纪念碑前,细品先烈的心路与情怀,令人不由涕泪满襟,他让我们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生而带着历史与时代的使命。同时,他也在提醒我们,跨越历史时空,只要一代代年轻人不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曾士峨就永远是我们的“同龄人”。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