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推动湖南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曾福生 来源:2022年第5期 发布日期:2022年03月02日 04时17分12秒 编辑:陈家琦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当前,湖南农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进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迟缓,各种软硬配套条件滞后,对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强。湖南实施“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以来,创立了4万个家庭农场和7.9万家农民合作社,但其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升,影响其对产业的带动能力。农业产业集群整体规模小,聚集程度不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业从业者老龄化越来越不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二是农村产业链延伸有限,三产融合发展明显落后。2020年湖南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远低于河南省、山东省等加工强省和发达国家的水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农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待深化。农村产业中粮食生产仍占主导。农产品的品质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农村产业同质化、食品安全存在隐患等问题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四是新动能的点状分布与农村产业对“四新”的全面需求存在矛盾。农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但是多数仍然只是小部分农业主体的尝试,不足以形成规模经济和带动效应。为此,湖南要加快提升农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加大农村产业融合,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构建农村三产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从产业体系整体谋划,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实现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构建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三个体系”,实现农业产业链融合。树立“大食物、大农业、大资源、大生态”理念,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组织链、质量链、创新链、服务链、资金链等“六个链条”,形成全产业链,打造农产品加工业新优势。选择有基础、有优势、成规模的重点产业,采用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加快资产融合、技术融合、要素融合和利益融合,引导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农村产业形态、技术进步、组织方式、生产体系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归根到底取决于农业从业者的素质、能力和人力资本水平。湖南各地应优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方式,提高人力资本水平,释放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活力和经营潜力;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对周边农户和现代产业的带动作用,鼓励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综合性服务机构、农业技术指导等方式增强与相关农户的经济互动,促使新型职业农民和相关农户形成利益联结更紧密、合作方式更加多元化的利益共同体,以科技进步、组织创新等多种方式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湖南农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培育农村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产学研推用”有机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的技术创新和价值提升战略同盟。组织开展重大技术难题攻关,推广一批绿色技术,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建立健全“从田间到餐桌”“从种子到筷子”“从枝头到舌头”的全产业链质量管控、检测和追溯体系,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助力乡村产业加速由产品经济、数量经济向绿色经济、品牌经济转变。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夯实农村产业的社会基础。新型集体经济推动的农业产业适度规模化发展和农业产业升级,可容纳劳动力本地就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基于新型集体经济基础上的基层党组织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向心力,能够将农民更好地联结起来,进一步夯实农村的社会基础。充分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业经营中“统”的功能,组织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村建设中“聚”的作用,组织农民对接各类资源,提高农村资源配置的效率。

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助力农村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振兴和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拓展了空间。实施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充分释放乡村文旅消费需求,提升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乡村文旅产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为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推动农业与乡村文旅产业、康养产业等产业有机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此,要明确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加强对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培育乡村文化的创新能力。要将乡村景观旅游、农耕文化、农家特色等创意元素融入乡村文化产品之中,带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提高乡村文化感染力和渗透力。

(作者系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湖南省农村经济学会会长)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