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实践探索

作者:柏连阳 来源:2022年第14期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19日 01时02分29秒 编辑:陈家琦


近年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立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十三五”以来,全院获国家科技奖励4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4项,二等奖16项和三等奖18项,在保障粮食安全、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积极担当作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院南繁科研基地,对农业科研工作和近年杂交水稻研究取得的突破给予充分肯定。

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大力开展科技创新。镉低积累水稻育种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率先研创出镉含量低于0.2mg/kg国家标准的不含外源基因的基因编辑“低镉水稻”,率先利用高通量靶向鉴定理化诱变技术定向培育出镉低积累水稻,率先发现镉吸收基因缺失的水稻种质资源。积极推进第三代杂交水稻研究。第三代杂交稻晚稻组合“叁优一号”平均亩产936.1公斤,周年亩产稻谷突破1600公斤,达到1603.9公斤。耐盐碱杂交水稻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基本攻克耐盐碱水稻资源创制利用杂种优势难的技术瓶颈,初步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大力开展杂交水稻技术与模式的集成和示范。实施超级杂交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种三产四”水稻丰产工程和“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高产工程,自2013年来,湖南累计实施299.8万公顷,增产稻谷54.4亿公斤。

突出产业发展重大需求,深入开展科技兴农。积极加快优良品种推广。60余个辣椒新品种累计推广1.05亿亩,效益569亿元。35个优质稻品种累计推广5亿余亩,部分成为长江中游稻区主栽品种,其中高档优质稻省内年推广600万亩,年产值97亿元以上。黄金茶在湘西州推广80万亩以上,带动茶叶产业效益60亿元以上。沣油737油菜、墨地龙冬瓜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大力推进先进技术应用。稻田杂草“早控—促发”防控技术成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覆盖率达85%;生物控草有机肥和蜂—蛙—灯生态控制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水稻生产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大面积零使用;柑橘连续清洁与标准化加工、资源高效高值利用和加工原料绿色贮藏技术,广泛应用于龙头企业,典型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绿色工厂”;蔬菜清洁化生产技术在省内产区推广应用2500万亩次,化学农药与化肥用量减少30%,菜地污染物减少70%。

不断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夯实科技发展基础。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设立省农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4000万元,5年来累计解决了湖南农业产业发展重大关键科技问题182项。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推动科研成果权益改革,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推动职称评审改革,2016年获得正高级职称的自主评审权。坚持破立并举,人才评价破除“四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岳麓山实验室,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成为全国第一批20个标杆重点实验室之一,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水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揭牌运行,三亚海棠湾南繁基地投入使用。加强科技合作。建设了7个市州分院、4个产业研究院、50个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镇,探索“企业出题、专家解题、合作立项、联合激励”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与20多个市县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先后与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组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10多项。

持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科技创新后劲。近年来,自主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20人次获评国家级人才,2018年被评为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派出科技副县长、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等400多人次,服务覆盖全省123个县(市、区),2019年被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组织实施先进单位。大力培养“土专家”“田秀才”,通过“请进城”办培训班、“送下乡”田间指导、“线上推”开云课堂等方式,开展技术培训5000场以上共20万人次。

(作者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