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证、物质基础、精神力量

作者:周跃辉 来源:2023年第10期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22日 11时24分54秒 编辑:陈家琦


制度保证精神力量副本.png

制度保证精神力量副本.png


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是我们学习贯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实践要求的一篇纲领性文献。该讲话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艰辛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证、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提供制度保证。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14亿多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新时代的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效能更加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不同凡响的显著优势。比如,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等等。

再比如,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中,探索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的新制度形态,为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非公经济的制度安排,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机勃勃、活力迸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所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证。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实现14亿多人的共同富裕,要求实现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就必须有丰厚的物质财富作为基础。否则,纵有再完备的制度体系和制度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和实践,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在党的领导下赢得了国家独立,开辟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探索之路,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国逐渐进入现代经济增长时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这一进程成为推动经济建设的强大外部动力,中国迅速成为进出口总额、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额以及对外直接投资额都位居世界前列的大国。

新时代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创造了物质上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党中央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据统计,从2012年到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21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万元增加到8.1万元。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镇化率提高11.6个百分点,达到64.7%。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我国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有22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机场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我们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

正是这些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取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强调的,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就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少了精神力量的现代化,再强大的物质基础,也难以真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没有了文化力量的现代化,再丰厚的物质财富,也会是苍白而无力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极其丰富,它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指引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群众,激发群众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并提升其获得感,加深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心理认同感。

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正在苦苦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先进分子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所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成为引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历史深刻证明,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精神内涵。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文化艺术日益繁荣,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越来越丰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不断繁荣,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赋能了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了文化软实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使命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当前,我国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文明互鉴,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让中国故事讲得越来越精彩,让中国声音传播得越来越响亮,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越来越强劲。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有了制度保证、物质基础、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一定能实现,也必将实现。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研究员)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