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花当洞口春常在

作者:周 伟 来源:《新湘评论》2018年第10期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30日 10时23分54秒 编辑:redcloud

  

兰陵会馆(肖育尧 摄)

鼓楼茶山(袁昕 摄)

 

        雪峰千年,见证这方神奇土地。

 

  春风万里,留得此处诗意山水。

 

  太多的诗人神往这里,留连这里,为之感而慨之,歌而赋之。

 

  透过历史的烟云,它自然地向我们洞开了一方世界。诗人于沙赞叹有加:“进去看也罢,不进去看也罢,从哪里看,都是神奇幽深的画。”“诗魔”洛夫更是为之着魔,惊呼:“站在洞口朝里一望,啊呀!原来天地那么大!”

 

  我们一行文朋诗友到达洞口县后,第一站便踏上当年的湘黔古道。走在那被马蹄和脚步磨光的青石板上,仍然能感受到当时湘黔古道的商业繁荣,仍然能寻觅到古楼茶一路走出的足迹。在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古楼茶被朝廷列为贡茶,朝廷在洞口古楼设茶司专管茶叶生产加工和贩运,湘黔古道因此而一度热闹、繁荣。碑刻、石礅处,曾几何时,云贵茶商纷至沓来,南来北往之客总爱在此歇脚品茶,谈古论今,以茶会友。

 

  马蹄声声,在我耳边响起,我仿佛还能看到眼前这条绿色的茶路,像飘带一样飘向远方,给湘黔古道增添了奇丽的风景和浓郁的文化气息。远处,一眼望不到边的是海拔1100米至1821米的雪峰山云雾茶基地,云雾缭绕,绿海碧波,如仙如幻……

 

  沿着黄泥江一路行走,黄泥江的水流还是那样湍急,还是那样奔腾向前,义无反顾。

 

  近代反袁护国民主主义革命家蔡锷就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6岁那年,父亲把蔡锷带到私塾亲自授课。三四年间,蔡锷就将父亲指定的书读了个通透,并练就了巧作对联的本领。一次,蔡锷去一家店铺买作文格纸。店主见他活泼可爱,笑着逗他说:“来,咱们打个赌。我出上联,你如能对出下联,我的纸白送你。”小小的蔡锷笑着点了点头。店主左思右想,忽见作文格纸上印有“三元及第”四个字,便得意地说:“小学生三元及第!”岂料蔡锷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大老板四季发财!”店主一听,既惊异又高兴,守信地将一叠纸送给了蔡锷。

 

  后来,蔡锷离开了这条奔腾的黄泥江,加入到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洪流中。解读蔡锷,我想,与这方山水、风土人情,还有这条奔腾的黄泥江不无关系。来到山门镇的蔡锷公馆,公馆已被装修一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很是醒目。将军的塑像立于正殿,眼光透过历史的烟云,看着今日之山门。山门洞开,习风拂面。有人说:将军笑了。其实将军是不苟笑谈的,但将军看着今日之洞口、今日之中国、今日之世界,是真正地笑了,笑得很甜,很真切!

 

  一路上,看到洞口县公路两旁的民房都是整齐划一地高楼耸天,谁又敢相信这些都是老百姓的房子呢?村里原先那些坑坑洼洼的土路,如今一律的水泥路面,平平整整,宽宽敞敞,“新农村客运”班车一天好几趟,进村进组,一直延伸到自家的屋门前。

 

  稻浪阵阵,家家肥猪满栏,户户自来水哗哗地唱着歌,晒谷坪里的薯粉挂满了万千条……

 

  你看——漫山遍野,雪峰蜜橘红了!那生意人蜂拥而至,一篓篓,一车车,运往各地。一个个淌着汗水的果农,脸上笑开了花……

 

  这里是周总理生前命名的“雪峰蜜橘”的家乡,这里也是中国绿色名县。坐落在雪峰山脚下的洞口县,森林资源丰富,活立木蓄积量81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1%。登高远眺,整座县城被一片树海簇拥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相互映衬,似有一股绿意在春风中流动,生机昂然。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那么, 溪,断断是不能不去的!哪溪? 溪。出洞口县城二三公里,穿洞而过,洞中生风,风裹清凉。一路蜿蜒西去,眺望窗外,满目青绿,沿路汩汩冒出的岩水,这儿一线,那儿一线,竞相欢快地唱着歌。我和几位文友不禁惊呼,一个个下了车,都手忙脚乱去捧,去接,去喝。再捧,再喝。又捧,又喝。又叫嚷着,拿瓶子来灌水!陪同的朋友却说,一路上随你喝个够。早一点到 溪,有你们欢呼的!据说, 溪溪流众多,大小溪流四十八条,俗称四十八溪。

 

  大美的 溪以溪命名,以河流湍急,以清泉潺潺,以飞瀑如练,以高山林立,以峰耸立,以峡谷奇险、幽深,而著称。特别是吊水岩、高顶山(普照寺)、湘黔古道和公溪湖等,令人神往。当然,原生态瑶族村寨、民俗风情及众多的人文景观更是神秘的文化密码,让我们好奇。

 

  我记得贾平凹走在西路上(西行新疆),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如果有水,西部就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我为贾先生惋惜,却不无骄傲地说:因为有水,富饶而灵动的水, 溪便是湘西南土地上一个最神奇的精灵,就是我们一生寻觅的快乐老家!

 

  溪的宝瑶,这里曾是一个省级贫困扶贫点。但是看到那宽阔摩登的村级广场,我完完全全被惊叹了!现代城市的文明与乡村的文明在这里交汇,和谐融合,时光的新意在古老的村寨中焕发出阵阵生机。湖南省财政厅驻宝瑶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曹云辉介绍,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有38户138名贫困人员摘掉了贫困帽,宝瑶村变化翻天覆地。如今,4.5公里通村公路宽阔平坦,475米核心河段河岸修葺成一道美景,全村200余栋房屋改造后焕然一新,农家客栈、光伏电站、水果基地等产业项目先后建成。这两年,宝瑶村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旅游,成为《儿大女大》《古道西风》等电影拍摄地,还获评湖南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全省脱贫攻坚示范村。我很是感叹,为宝瑶村的变化,也为扶贫工作队员的努力和深情。是的,他们已经把自己融入这片青山绿水中了。绿意浓浓,山风呼呼,我竟然觉得这是老百姓热情欢呼的声音。

 

  第二天,我们又去了高沙古镇的曾八支祠。这里,更是被誉为中国宗祠文化的龙头。中央电视台“走遍天下”栏目曾以《家族五百年》为题报道了洞口县的宗祠,尤其是对曾八支祠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报道。在以县城为中心的方圆15公里内,集中保存了上百座规模宏大的宗族祠堂,这是世界的一个奇迹。真应了那句诗:“天地一时小,惟余洞口宽。”洞口县全盛时期共有大小宗祠300余座,现保存下来的古宗祠仍有100余座,其中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曲塘杨氏宗祠、金塘杨氏宗祠、曾八支祠、肖氏宗祠(兰陵会馆)、王氏宗祠、廖氏宗祠等11座。秋雨洗纤尘,沧桑古祠堂。历经岁月洗礼的宗祠群伴着香甜的蜜橘熠熠生辉,美轮美奂。

 

  “雪峰碧,资江清,山环水抱宗祠群。兴族学,育群生,百姓家谱续古今……”一首《天下宗祠洞口行》的美妙歌曲在雪峰山下洞口大地上传唱,传唱得很远,很远。

 

  这里也是革命老区县,红色的土地,红星点点,永不褪色。

 

  尚未来到水东桥,远远望去,只见河之上,远远地立着一座古老的风雨桥。它像一栋狭长而奇特的房子静静地立着,像是被人遗忘了。听着当地人的介绍,我细细地查寻,仿佛要找回昔日那个卖甜酒的刘学宝老人。老人早已不见了,但铜板的叮当声清晰在耳,是一个红军买了一碗甜酒给了他三个铜板,铜板落在木桶上的声音很动听……

 

  轻轻地走在桥上,世界是那么地安静,只有两岸绿色的大山上,偶尔传来雀鸟短暂而清脆的三五声。遥望对岸,水泥公路伸向远处,夕阳下一架架天桥披着灿灿的金辉,让人遐想无限。

 

  落日熔金。那一刹那让人感动。“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正是夕照下的秋天的半江。你若春天来到这里,呈现眼前的是满洞的半江碧水,半江烟云。那是母性的水,那是甘甜的乳汁,她滋润了身边的万亩农田,绿葱葱一片沁人心脾,年年五谷丰登。你看,现今雄伟的半江大坝傲然地横立于晚霞岩和贺仙居奇秀山峰间的双江口之上,你不得不为之赞叹!我顿时为之骄傲:这难道不就是人民的伟大力量么?!

 

  遥想当年红军,画面顿时清晰生动起来。

 

  在岩山街上,有人动情地向我们讲起“十双军鞋”的故事。岁月悠悠,情悠悠,动人的一幕再次涌入眼前。1935年12月19日,红二、六军团路过岩山。天色愈来愈暗,又逢连日下雨,寒气逼人。天黑了下来,屋外冷风呼呼作响。岩山街上罗玉元大娘和坐月子的儿媳妇拨亮油灯,立即忙碌起来。窗外雨滴“滴哒、嘀哒”,屋内剪刀“咔嚓、咔嚓”;窗外雨丝连连绵绵,屋内针线密密缝缝……公鸡“喔喔”打鸣之时,罗大娘和儿媳妇缝完最后一针,一口咬断线头,抬起头来,对望一笑,十双布鞋整整齐齐摆在窗台上。

 

  窗外射进一线光亮,是黎明的到来,是一个真正光明的时代到来了!

 

  踏着当年红军长征的鼓点,我一路在寻访、感受和聆听。立在萧克将军题字的西中红军烈士纪念碑前,立刻浮现出当年猎猎战旗、浓浓狼烟、阵阵枪炮声,仿佛还有号角吹来,仿佛还有战鼓在擂响,仿佛还有旌旗在招展……这里,就是20多位红军战士长眠的地方,而眼前实实在在的却是劲草在风中舞动,一切都远去了。那些鲜血已经融入这块土地,草木吮吸着那些鲜血,一任自由地生长着。

 

  走在花园红军桥上,赤脚走在这座连接几代人相同心愿的小桥——红军桥上。我们仿佛听到红军桥真真切切就在一首歌谣中,寻找真理的草鞋,走过历史痛苦的一截,被缩短的距离,形成如今的致富大道,向前延伸,无限地延伸着。

 

  我久久地伫立,忽然有些感慨:花当洞口春常在,云追中国梦远行……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