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班主任手记】 不给学生上冷漠课

作者:刘 炼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03日 11时07分54秒 编辑:redcloud

记得是秋天的一个星期四,我应初二班主任的邀请,参加“体验长征,步行30公里”班会活动。师生背上干粮,由团旗手领队,踏着微寒的晨风,沐浴着清新的阳光,步行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学生兴致很浓,又是唱歌,又是喊口号,沿途观者啧啧称赞。大约行了10公里,一个拐弯处,一位约70来岁的老人,身背满篓子干柴,在学生的欢歌笑语中慢慢地走着。可就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学生一个一个地过去,却没有一个学生主动为老人背柴和聊天的。我也没有作声,走到老人身旁时,我为老人背起了干柴,边聊边走,由此,我渐渐落队了。

送走了老人,我赶紧跟上队伍,学生迎着我,笑着评价,说我学了雷锋,关心了老人等等。我笑着不回答,心里在等待他们某种令我满意的分析,可是到底还是没有人将它演绎到“自我分析”上,没有人说到他们没帮老人背柴是他们这一代人的不足,没有人上升到“为身边的一切有所奉献”应当作为人的一种责任。这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我们在果园里看到了一根被折伤了的苹果树枝……孩子们可能冷淡地看了看悬在空中的树枝,从旁而过----这是冷漠的一课”。

到了15公里的目的地。我利用休整的机会,谈了一路的体会,我说:“长征的战士们,一路上坚定了北上抗日的信念,一路上跟反动势力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战斗,一路上吃了不少苦头,也一路上为人民作了不少奉献。同学们今天的活动,应该是本着这些理念来的,那么同学们谈谈沿途的体会吧!”话音刚落,学生议论开了,有说累了的,有说风景的,有说吃了干粮的,有谈活动意义的……也有评论“遇老人没有主动关怀”的。我及时抓住后一个话题,引导他们回顾,沿路我们遇到过多少可以奉献的机会?于是,学生七嘴八舌,休整成了讨论会。休整结束了,同学们还要攀登另一个风景山。班主任交代之后,学生各自消失在密林深处,一串串喧声从绿叶间渗透出来,引发了雀鸟的和鸣。

在回校后的班级总结中,获得了如下数据:从山上下来学生共捡32袋垃圾,清洗景点休息石凳12张,扶正2块路标,为村民的4口山泉饮水池捞净了树叶,还有帮同学拿东西的,帮人推车的,帮人晾衣服的等等。个个当了有心人,做了不少随手就能做好的身外事。他们说:“愉悦的心情驱走了路途步行的辛苦……”苏霍姆林斯基将这一类“我们停下来,把受伤的树枝包扎好……”认定为“奉献的一课”。

人应当奉献,我们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我们全都应当尽义务,应当奉献。现代社会,孩子缺乏责任心,缺乏奉献精神的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有: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不分;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急功近利,讲求个人利益等现象确有存在。这种环境必然影响到孩子。家庭教育中,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以“我”为中心,对身边社会的生活总觉与己无关,甚至抱冷漠态度。家长忽视了孩子品格的培养,溺爱严重。大多数家长为他们提供了较优越的条件,没有奉献的情感体验。正因为这样,我们要善于同孩子们谈贡献,要充分抓住培养学生奉献行为的机会,不给学生上冷漠课,让孩子们养成奉献的习惯。一位教育家说:“这意味着首先要教会孩子去观察生活,观察人们,观察你周围的那些事物,理解其周围的在某程度上与你有关的一切。不仅仅去理解这一点,还要用心灵去感受。”

要善于开阔孩子们的眼界去看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会鲜明地体现出人的奉献精神。作为教者,如果这种种事实能使孩子们感到吃惊,应当教育他们去深思,那么,循循善诱的话语会投入到少年儿童心灵的深处,就像种子落在沃土那样,会生出茁壮的幼芽来。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