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阅读2 规模宏大的改革试验 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先行一步更胜一筹

作者:苏晓洲 张春保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03日 10时25分05秒 编辑:redcloud

 

长沙湘江风光带

 

株洲编组站

 

通过高速公路网,长沙、株洲、湘潭相互之间只有不到半小时车程,三个“地级市”的行政区划显得有些模糊。由于这一特殊地理区位,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有人建议合并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毛泽东城”;25年前,“长株潭经济区”的构想也曾在学术界成形。到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中开始正式出现“长株潭经济一体化”。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面积2.8万平方公里,只有湖南省的1/8;人口1300万,只占湖南省的1/5;但其创造的经济总量,2006年已经达到2800多亿元,占全省的1/3强。依靠“产业同构、交通同网、能源同供、金融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长株潭城市群成为湖南经济核心增长极。

 

“一体化”机制臻于完备

早年,湖南省政府坐落于长沙市中心的五一大道。如今,省政府搬到了距“老院”很远、但离株洲和湘潭更近的长沙市城南。从长株潭三市市政府,驱车前往省政府,可以绕开车流量大、人流聚集的长沙闹市区。从用时上看,几乎同样的方便和快捷。由此不难发现,湖南省对于长株潭体系建设用心之深。

湖南省发改委主任陈叔红接受《望》新闻周刊采访时,着重谈到了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推进机制。他说,多年来,围绕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湖南创新探索出了一条促进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制:成立迄今已有9年历史的“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协调领导小组”,历任省长当组长。以省垂直协调为主导,每年召开高规格的工作会议,研究协调重大事项。从2005年开始,每年年初由“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办公室”组织制定年度经济一体化工作的目标任务,并分解落实到三市和省直有关部门,每季度督促检查一次。下一年初,三市和有关责任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对工作完成情况述职。从20066月开始,还召开长株潭“党政联席会议”,签署合作协议,形成了省里推动、三市互动、社会联动的“三动工作机制”。与省级协调机制相呼应,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都设立了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专门机构。

2005年,湖南推出了中国内地第一个城市群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并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审议通过,为长株潭及其181个中心镇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出蓝图。

 

破除藩篱三方共赢

湖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几年来,长株潭GDP始终保持持续较快的增长态势。2001年?2006年三市GDP年均增长率达13.6%。其中,2006年三市实现GDP总额比上年增长14.1%,增速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2007年上半年,长株潭实现GDP总量达1533.5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还在提升。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办公室”认为,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很大程度上缘于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为解决长株潭能源短缺,湖南在三市积极推进“能源同体”,湖南省电力公司总经理李维建介绍,“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对长株潭的总投资,将达到创纪录的139亿元(占全省34.8%)。一批新建的220千伏、500千伏变电站和线路将陆续投入使用。长株潭农村地区还将逐步实现由农村供电所供电转变为由城区供电所直接抄表到户,统一执行湖南省电网直供用户销售电价,在电价上彻底消除长株潭城市群的“城乡差别”。

长株潭所处的湘中地区,是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京广、浙赣、湘黔、湘桂等铁路干线交会,京珠、上瑞高速及106107319320四条国道贯通,水运内联湘、资、沅、澧四条大河,经洞庭湖外接长江,可谓承东启西、联南接北。

近些年,湖南特别重视长株潭一体化交通建设,力争将地理区位优势,转化为更强的经济优势。

随着株洲环道、长沙环线、长沙-湘潭西线高速公路建成,长沙-株洲高速开工,将形成三市共同的“大外环”。而随着三市沿湘江风光带全面建设,湘潭与长沙之间、株洲与湘潭之间将实现三市城市道路对接。此外,长株潭城市轨道大公交已经列入与铁道部的部省合作协议。加上武广客运专线动工,杭州-长沙客运专线列入规划,黄花机场加紧扩建,长株潭的国家交通枢纽地位已经日渐凸显。

湖南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长株潭区内金融同体、信息同享,是“融城”建设的一大亮点。

目前,长株潭联通、移动两公司的移动电话用户基本实现了长株潭通信同费,即取消漫游费、长途费。湖南省物价局将开始推动复杂性较高的固定电话网渐进式同价,最终实现三市通话费用降至市话收费水平。

200711月开始,湖南邮政EMS开办运行省内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互寄特快“限时递”业务与三市各自同城“限时递”业务一并向社会实施承诺服务:三市互寄客户,当日12时前交寄的邮件,当日18时前投递到户;当日18时前交寄的邮件,次日上午10时前投递到户;三城市收寄的同城特快,一律上午收寄,当日下午投递到户;下午收寄的,次日上午10时前投递到户。

在金融方面,长株潭居民储蓄存款(人民币)基本上实现了通存通兑,票据清算变异地为同城,电子联行异地转账实现当日通,银行卡实现跨地区跨行联网通用。

  三市在市场体系、行政体制、农村综合发展、文化体制、科技体制等各项改革也在积极进行。以湖南省产权交易所为中心,加快了三市产权市场的整合,筹备设立了技术产权交易所。建立了三市人才、劳动力市场网络平台。三市通信同费、长株潭电视台组建等方案正在抓紧论证。

 

“环境同治”探索科学发展

位于长株潭核心地带的株洲冶炼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铅锌冶炼企业。企业每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但治理“高消耗、高排放”的压力也特别重。据公司宣传部部长刘泽民介绍,近些年“株冶”投入4亿元,上马了一系列环保和循环经济项目,极大地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量,区内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株冶”所在的株洲市清水塘地区是工业聚集区,从湘江流向、区域主导风向看,这一区域环保问题直接影响下游的湘潭和长沙。而“株冶”之所以能从污染大户快速向“绿色工厂”转变,除了企业环保意识增强外,长株潭“环境同治”政策功不可没。

针对三市环境相互影响大的特点,湖南省积极推进环境的统筹治理。2006年以来,省政府组织编制了《长株潭环境同治规划》,出台了共同的产业环境准入与退出政策,在省环保局组建了专司三市环境监测的执法大队,下发了对三市政府的环境同治考核指标。通过一系列“组合拳”,保障环境同治目标的实现。

除了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湖南省还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建设14个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6.5万吨/日;13个垃圾处理场,新增处理能力3360/日。湖南省发改委官员说,在三市之间,有大约200平方公里的山体,湖南规划建设为一个包括森林公园在内的“T”型生态隔离带。通过低密度、高品位的保护性开发,把这里建成长株潭的“绿肺”。

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和产业内耗,历来是一体化建设的难点。经过多年协调发展、融合,长株潭城市群初步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局面。长沙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株洲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有色金属、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湘潭形成了以黑色冶金、机电及机械制造、化纤纺织工业、化学原料及精细化工为主体的产业体系。2006年三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746.5亿元,占全省37.3%。三市集中了全省大部分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2006年三市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达到902亿元,同比增长26.1%,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三市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占全省47.6%

 

“瑕瑜互见”期待新突破

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长株潭三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9.2:45.8:45.0,同期全省为17.8:41.7:40.5。这说明长株潭地区二、三产业相对全省而言比较发达,工业基础较好,服务业发展较快,长株潭地区具有很强的投资吸纳能力,是湖南的投资洼地和十分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2006年长株潭三市完成全社会投资达1512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占全省的46.6%;三市投资率达到53.5%,高于全省10.2个百分点。

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增强了三市的就业能力。2006年三市城镇在岗职工人员达125.8万人,占全省的32.3%;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达18.2万人,占全省的29.1%,三市全面实现无零就业家庭。

长株潭一体化建设,成就有目共睹。但湖南从政府到民间层面,似乎并不满足于这些。湖南省统计局在一项分析中,特别指出了长株潭存在的一些“硬伤”:

一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长株潭经济总量,仅为杭州的52.3%,广州的46.6%,苏州的58.6%;而从人均GDP看,长株潭三市为2.13万元,分别为杭州、广州、苏州的41%33.8%34.6%

二是工业规模偏小。2006年长株潭三市工业增加值总量达1037亿元,在全国35个省会及重点城市(含直辖市,下同)中,居第12位,企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相对较低。

三是产业结构层次偏低。2006年三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粮食和生猪占比高达59%,“粮猪型”农业的基本格局尚未改变。工业产品以中低档为主,新产品开发较为滞后。2006年,长株潭三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72亿元,餐饮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高达40%左右,结构明显有待提升。

近年来,长株潭对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成为外商投资的一个新热点。但总体依然存在经济外向度低、开放竞争力弱的问题。2006年,长株潭三市实现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48.9亿美元,仅为杭州市的12.6%、深圳市的2.1%

对于长株潭一体化建设,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存在一些机制性问题和瓶颈。如区域规划难落实、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难协调、固话通信同城难实现等问题,部门和地区封锁、条块分割制约一体化进程等。

面对问题,湖南对症下药,建立“优势地区牵头、跨市分工协作”的发展机制,集中打造“两基地、一中心”,加快形成三条经济带。两基地,一是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钢铁有色、生物和医药、食品加工六大产业集群,力争到2010年,三市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销售收入分别超过800亿元,新材料过700亿元,食品加工过600亿元,钢铁有色过400亿元,生物和医药超过300亿元;二是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发挥农业科教资源丰富、城乡结合紧密的优势,依托龙头企业,抓好优质水稻、花卉苗木、有机茶等基地建设,发展都市农业;一中心即区域性服务中心。挖掘中心城市潜力,把长株潭打造成国家区域性现代物流、商贸、科教、文化、旅游、娱乐等综合性现代服务中心;三条经济带则包括作为中轴的湘江生态经济带,湘江西岸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东岸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带。

面对发展需要,湖南将着力点放在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社会发展一体化等方面,尤其是通过体制创新和先行先试,突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体制障碍,寻求新突破。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