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活力之源 重要法宝 必由之路

作者:李忠杰 来源:《新湘评论》2018年第23期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18日 06时15分51秒 编辑:redcloud

  今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活力之源”“重要法宝”“必由之路”三个词组,精辟概括了改革开放的核心要义、伟大成就和历史意义。纪念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最重要的,就是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使活力之源继续喷涌,重要法宝再显神威,必由之路更加宽广。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40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同时不断扩大开放,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

 

  改革开放的成就、发展进步的收获,可以从许多方面加以概括。但最显著的成就、最集中的表现、最深层的变化,可以用邓小平使用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搞活”。

 

  汩汩流水,最重要的是一个“活”字。动植万物,生机勃勃,最根本的也是一个“活”字。从深层次来说,人类社会,能否快速和健康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机制,一个是动力机制,一个是平衡机制。没有动力,社会就不能发展进步;没有平衡,社会就会混乱动荡。动力机制的社会表现,就是活力。传统体制,高度集中,管得太死,平衡有余,动力不足,因而缺乏活力。改革开放的生机和活力为什么会喷涌而出?因为改革开放从根本上,就是要使中国活起来,把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解放出来、焕发出来。

 

  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变。因而,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回顾迄今为止所有的改革,各种各样的措施,是在改什么?说到底,其实都是在解决以往动力机制上的缺陷,进一步激发社会的活力。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利润、奖金到工资改革,从承包责任制到权力下放,从股份制到多种所有制,从价格改革到金融、财税改革,从破产下岗到人才流动……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在寻找和构建一种新型的动力机制,将每个人每个单位的行为与其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运用精神的力量,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和活力,使其能够自动地、持久地促进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邓小平说:“改革就是搞活”,就是要“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个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40年来我们常用的一个词,就是“搞活”。为了搞活,还提出了一个要求:“松绑”。“绑”有合理不合理之分。这里的“松绑”就是“松”旧体制束缚之“绑”,松了这种不合理之绑,人才能活起来,社会才能活起来。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党和国家确定了一个重要方针:“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活是生机,活是创造,活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活,是活了人民群众,活了社会生产力,活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都是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焕发出空前的活力和动力的结果。活,实质上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所以,一个“活”字,集中概括了中国深层次的变化和所有成就的直接原因。用社会动力和平衡机制的话来说,就是动力机制增强了,因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越来越充分地发挥出来了。

 

  毋庸置疑,活,不是绝对的。活,也会带来一点“乱”,带来不平衡。但“活”本身是一件好事。对伴生的某些“乱”和不平衡,我们一直高度警惕,也一直在治理中,现在和未来,还要继续警惕和治理,不能因为强调“活”,就突破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就突破党章和党规的约束。在着力形成充满活力的动力机制的同时,还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与之匹配的平衡机制,坚持和遵循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各种规范。

 

  十九大认为改革开放的功绩和十八大以来的成就之一,就是“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十九大还把“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作为2035年的奋斗目标之一,要求在诸多工作中,注意“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所以,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40年发展进步的强劲动力,也是未来继续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然需要强劲和不息的动力、活力。动力不能衰减,活力不能削弱。所以,我们必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尊重实践、尊重创造,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

 

  邓小平强调:“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为此,必须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放眼一切方面,也放眼当前。

 

  这种赶上时代的思想和放眼世界的眼光,对于确立改革开放的决策,起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多年“左”的错误的干扰,我国曾经实行封闭半封闭的政策,不仅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对这种差距还浑然不知。“文化大革命”一结束,我们突然发现,当时的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的社会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时代在进步,文明在升华。社会主义已经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所以,1978年春夏,中国高层组织了两个赴国外考察团。一个是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有杨波、钱正英等参加的西欧考察团。另一个是以李一氓为团长,有于光远、乔石等参加的南斯拉夫、罗马尼亚考察团。

 

  考察团一路考察,一路议论,开眼看世界,深感世界之大、变化之快,中国不应自我封闭,而应扩大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吸引外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考察团回国后,向政治局委员整整汇报了一天,并分别撰写了很有分量的考察报告,上交中央,受到中央决策层的重视。

 

  为了借鉴和吸收国外的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专门印发了《苏联在二三十年代是怎样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经济的》《香港、新加坡、南朝鲜、台湾的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建设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等参考材料。这些材料开阔了大家的眼界和思路。老一辈革命家看到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看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和内在联系,深感实行改革开放,是发展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尽快赶上时代潮流。如不改革,就很可能要被“开除球籍”。

 

  所以,赶上时代,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动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很多措施和政策都与赶上时代有关。在科学技术上,通过实行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863计划”等一系列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加快赶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不同类型的教育,大规模培养各种人才,加快赶上世界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步伐;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快赶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通过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既引进来又走出去,与其他国家互利共赢,加快赶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体制的改革,大力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加快赶上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

 

  所有这些赶上时代的改革举措和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社会主义的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的生活显著改善,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

 

  1979—2012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大大超过了同期世界经济年均2.8%的增速。这种高速增长持续的时间和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197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只有3645亿元,2012年达到51.8942万亿元,2017年更达到82.7万亿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1978年是第十位。到2005年,超过法国成为第五位。2006年超过英国成为第四位。2007年超过德国成为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位。到2014年,中国的经济规模超过10万亿美元,成为全球除美国之外第二个超10万亿美元的国家。从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总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二的位置。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2017年又达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17年超过了30%。

 

  对外开放的国策,打开了长期封闭的大门。不仅大量的外资、商品、技术、管理经验进入中国,中国的留学生、商品、技术、劳务、工程人员也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2017年出境旅游人次已增加到1.3亿。现在大量资本也投向国外。“一带一路”倡议更是中方首先提出的重大课题,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欢迎。

 

  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迅速提高,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按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中国直面当今世界最重要问题,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全球伙伴关系网,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为解决全球课题贡献中国力量,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

 

  改革开放还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总之,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进步的潮流,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华民族正日益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不仅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而且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赶上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重要条件。正是在一代代人接力奋斗的基础上,正是在改革开放改变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充分的自信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回望历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纠结着如何处理与书本、与苏联、与共产国际、与社会主义阵营、与世界革命及民族解放运动、与外部热战和冷战环境、与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等各方面关系的复杂问题。逐步走向并坚持独立自主,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发展进步的基本趋势和历史抉择。

 

  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探索和回答。在改革开放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困惑: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底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国有企业自主经营到底是社会主义还是修正主义?要解决这类困惑,就必须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这一结论,第一次在中国和世界面前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明确宣告了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而不是其他任何模式的社会主义。

 

  在这面旗帜下,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邓小平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如果说构想,这就是我们的构想。”“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40年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从1987年的十三大开始,到2017年的十九大,连续7次党代会报告的标题中,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的关键词,表明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贯穿于新时期40年的历史。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赖以创立和发展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改革开放的灵魂和旗帜。40年的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我们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通过改革开放的探索、试验,我们逐步消除了传统体制的弊病,确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改革开放不断解放了我们的思想,形成了富有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4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成功;要敢于和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条件结合起来,坚决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决不走实践证明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那种改旗易帜的邪路。

 

  40年的实践和成功,证明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这条正确的道路,是我们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而找到的,因此必须倍加珍惜和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仍然要走改革开放之路。所以,我们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庆祝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一定要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全面扩大开放,在改革开放之路上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停滞,坚持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乘风破浪,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作者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