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冷漠”背后的清白家风
————开国大将许光达的家风故事

作者:辛湘宗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30日 10时35分38秒 编辑:redcloud

    

  沿着长沙地铁2号线一路向东,终点名叫“光达站”。光达站位于长沙县黄兴镇光达村内。1908年,共和国开国大将许光达在这里出生。

  和诸多开国名将一样,许光达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德行高远。他严于律己,严以用权,从不为己谋私利,从未用权为家人谋“福利”,对自己的亲属显得“铁面无情”。在儿子许延滨的回忆里,父亲严格得近乎“冷漠”。他留下“清白传家”的4字家训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顶住骂名,简办父丧

  1957年,许光达90岁的父亲去世。按照长沙当地风俗习惯,要办隆重的丧事,许光达的亲人拍电报让他立即回去主持丧礼,并要带回供亲属做孝服用的白布。

  许光达在妻子面前念叨:“爹爹去世,我理应回去,尽尽做儿子的责任。可是,哥哥们要大搞排场,点名让我去主持丧礼,光是白布就要带回几十匹,这怎么行啊!中央号召移风易俗,只能从简办丧事。回去,会惊动许多地方官,一个共产党的司令员,带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为父亲送殡,这和国民党的官僚有何区别?不回去,从维护党的威信来讲是应该的,但亲人们会不理解。”

  左右为难后,许光达下定决心,只派了一名熟悉湖南风土人情的政治干事带着200元钱,代他回乡料理丧事,并几次打电话给当地政府,要求他们不能铺张浪费,一定不能超过老百姓办理丧事的标准。

  果不其然,许光达的几个叔伯和兄弟对此不满,他们质问那名干事:“许光达为什么不回来?家里等他回来主持丧礼,他不回来,老爹爹就不出殡了。”

  政治干事没办法,只好给许光达挂长途电话,但许光达在电话里告诉他:“继续做工作,按我原来说的办!”许光达的哥哥和亲属们没有办法,只好从简办丧事,安葬了老人。政治干事从湖南回来一报账,丧事共花费了150元。

  后来,许光达的母亲去世,家乡亲属再也没人提出额外要求了。

  身为司令,劝走弟弟

  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粮食减产,全国城乡陷入了空前的饥荒之中。当时,军队的条件稍好一些,所以装甲兵机关好多干部的亲属从四面八方拥进北京,在机关大院长吃长住。

  为此,许光达主持召开装甲兵司令部党委会议,作出一项决议:“困难期间,司令部机关的干部要动员亲属不要来北京;已经来的,要动员其尽快回去;凡是来探亲的,只允许住3天,就动员他们返回原籍”。

  没想到这个决议刚颁布没几天,许光达的四哥许德富和六弟许德强也来到了北京,他们也是在饥饿难耐的情况下来投靠许光达的。

  一石激起千重浪,整个装甲兵机关大院的军官和家属们瞪大了眼睛,注视着许光达。妻子邹靖华为难地对许光达说,四哥和六弟这次来,不但不能留他们长住,还得撵他们走,这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许光达也有同感,可眼下又是这么个特定的时期,只能这样做。

  当天,劝回这件事由邹靖华向许德富、许德强两兄弟提了出来。许德富火了,对许光达说:“这个地方,你官大,你不发话,谁敢要我走?”他赌气地走了出去。

  随后,俩兄弟悄悄进了厨房,把厨柜一一打开查看了一番,看到家里确实没有多少东西吃,就问厨师:“他们平时就吃这些东西吗?”

  “实话跟你们说吧,首长家里也吃上了小球藻。”厨师指着门口一只水缸里养的绿乎乎的东西,“这就是家里养的小球藻。”许德富、许德强看着缸里的小球藻,非常惊讶,将军家里也吃上了代食品,这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

  俩兄弟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仅在北京住了两天,就踏上了返乡的列车。

  没想到,两天后的一个晚上,保卫部门告诉许光达,河南安阳市公安局来电话,说他的六弟许德强在安阳车站病倒了,病情严重。“赶快把他接回来。”许光达听罢非常着急。许德强刚刚抵达北京车站,一下车就晕倒了。许光达夫妇当即把他送到医院抢救。当夜,许德强就去世了。

  许光达站在六弟的病床前,一夜未眠。医院尸检后才发现,他其实并没有什么严重的疾病,只是胃完全萎缩了。许德强是饿死的。“当了司令,却饿死了弟弟。”当地的乡亲颇为惋惜地说。

  力劝妻子,脱下军装

  1952年,中央决定军队的大批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装甲兵系统同其他系统一样,也要转业一批干部。根据妻子邹靖华的情况,本可继续留在军队。可是,许光达却动员她响应党的号召,转业到地方工作。

  邹靖华一时难以接受。“军队是你我成长的摇篮。我们的青春是从军队开始的,我们的革命道路是从军队起步的,我们的事业是在军队里建设的,怎么舍得离开呢?”

  这时,许光达激动地站了起来。“可是,国家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人啊。我想,你应该带个头。”许光达的目光中带着一种十分真切的期望。

  “……谁让我是司令员的妻子呢……”邹靖华回答得很干脆,“好吧,我脱军装!”

  “谢谢你对我的支持。”许光达激动地拉住邹靖华的手,“我知道,你这是为了我在干部面前说话更有号召力。”

  “可你知道,人家心里是多么难受……”邹靖华的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转。

  这位1938年参军的老战士,尽管心里难受,还是带头脱去了军装,转业到重工业部有色金属设计院政治部工作。

  许光达与夫人既是生活上的亲密伴侣,又是革命事业、国家建设事业上互相帮助的战友,他们志向相投,总是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是模范夫妻的代表。

  “冷漠”教子,不填父名

  许延滨是许光达的独子。在他的回忆里,父亲严格得近乎“冷漠”。

  在许延滨很小的时候。一次,许光达下班回家,就在司令部大院里看见一群孩子在吵嚷,相互比谁的爸爸官大,许延滨就跑到他跟前问:“爸爸,你的官大不大?”许光达平静地回答:“不大。爸爸的官小,只是个人民的勤务员。”

  这件事引起了许光达的警觉,从此后为了严格管教孩子,他便给他立下了三条规矩:一是孩子上学就住校,让其从小就过集体生活。二是严格控制孩子的零花钱,生活标准向工农子弟看齐。三是不准司机接送孩子,让他自己跑路。另外,还严格警告他:“在外面不准打我的牌子。如果你对别人讲自己是许司令员的儿子,就不准你回这个家。”

  许延滨严守父训,从不对别人讲父亲是司令员。从上小学到上中学,他填表时都是只填母亲不填父亲。许延滨高中毕业了。他品学兼优,学校准备推荐他出国留学。可是,当审批在学校填的各种表格时,发现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家长栏”里只有母亲的姓名,没有父亲的姓名。他的父亲是谁呢?会不会有什么政治历史问题?不然,为什么要隐瞒?

  学校负责政审的同志来到许延滨家中,一方面想了解一下他父亲的情况,另一方面关于出国学习的事,也想征求一下家长的意见。

  学校的同志见到许光达后,不禁一怔:原来许延滨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司令员,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许光达听了学校的同志介绍许延滨在校的各种表现后,认真地说:“生了孩子就给社会添了一个成员,父母就要对社会多负一份责任。延滨有了进步,多亏你们的培养,做父母的也很高兴。但是我不同意推荐他出国留学。”

  学校的同志心想,推荐许延滨出国学习,既没有人情关系,又不是滥竿充数,为什么不让他去呢?于是,便一再劝他还是答应让许延滨去留学。许光达就是不点头。他恳切地说:“高级干部子女在国外会受到特别照顾,对子女的成长没有好处,还是推荐那些优秀的工农子女去吧!”就这样,许延滨就没有出国。

  当许延滨延续了父亲的军事生命,最终成长为人民解放军灿烂将星中的一员,他才真正明白:“只有心里装着国家和军队,一个将军才会真正无私,父亲用‘冷漠’给我指引了方向,温暖着我”。

  批评侄女,别沾我光

  许光达兄弟多,侄儿侄女也多。亲属们为许家出了一个大官而感到自豪,有的也想沾沾光。一天,许光达接到侄女来信,信中说让五叔在北京给她找个工作。

  许光达不同意,当即就写了回信。信中,他批评了侄女不安心农村的思想,鼓励她好好念书,为建设家乡出力。

  “……当然,根据我的权力,给你在北京找个工作是不成问题的。可是,我在想,你是咱们许家女孩子中第一个念中学的。你是幸运的。你的几个姑姑不但没有念过书,还从小给人当童养媳,受尽了欺凌,那是社会制度不好。现在,咱们国家还很穷,尤其是农村,比较落后,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去改变农村的面貌。你是新中国的青年,应该有这样的志气。你还是安心念书吧。如果生活上有困难,我会想办法帮你解决。”

  许光达妻子邹靖华十分支持丈夫,同时也理解亲属们的困难。她对侄儿侄女们说:“你们指望叔叔给你们安排好工作,这不可能。但是,叔叔和婶婶支持你们念书。你们当中凡是通过自己努力考入中等以上学校的,叔叔婶婶就供你们。”果然,后来有好几个侄儿侄女念大学,都是他们夫妇供的。

  许光达看似“冷漠”待亲人,但亲人们都明白:他把心里更多的爱给了大家,却从不把私情留给自己。许光达“清白传家”的家训深入家人骨髓,他们也一直严守家训,形成了朴实、低调的家族作风。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