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从数字看长沙

作者:刘晓越 来源:《新湘评论》2008年第08期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6日 03时12分50秒 编辑:redcloud

  

 

  古代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留下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名句。诗人说的是看山,其实看任何事物,方式不同、角度不同,观察结果都会有所不同。那么,看我们改革开放30年来的长沙,又何尝不是如此。从数字看长沙,看长沙的种种数字,虽然枯燥,但雄辩而有力。伟人列宁说: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最有力武器。

 

  纵向:改革开放成就斐然

 

  统计是流动的历史,历史是流动的统计。

 

  回首中国改革开放30年,随着祖国的前进步伐,长沙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激流勇进、奋发图强。

 

  移动时间的坐标,在30年前的起点,纵向观察长沙,一系列的巨大变化振奋人心,扑面而来:

 

  ----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改革开放30年来,长沙市区面积由352平方公里扩展到556平方公里,向外延展20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53平方公里扩展到173平方公里,发散式推进120平方公里;2007年长沙户籍城镇人口达到384万人,比1978年增加29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由20.5%提高到60.2%,上升了近40个百分点。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7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190亿元。30年来,长沙经济总量增加128倍,年均增速达到13%,其中1979-1990年年均增长11.2%,1991-2000年年均增长13.9%,2001-2007年年均增长15%。

 

  ----经济总量规模变化巨大。199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500亿元,达504亿元,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跨上千亿元台阶,达1077亿元,用了6年时间;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首次跨上2000亿元台阶,达2190亿元,只用了4年时间。

 

  ----区域富裕程度不断提高。从人均GDP的绝对量看,1978年,长沙市人均GDP只有370元,1999年首次突破1万元;2004年又突破2万元,达20629元;2007年再突破3万元,达33711元,比本世纪起始年水平再扩大2倍。从人均GDP增长速度看,1979-2007年人均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1.8%,2001-2007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4%。人均GDP从1万元到2万元用了5年时间,从2万元到3万元,只用了3年时间。

 

  ----财政收入上升显著。1995年,长沙市一般预算收入还只有18亿元。随着经济运行不断提质,财政收入大幅提高。1997-2007年年均增长31.9%,为同期GDP增速的两倍左右;近7年,年均增速仍保持26.1%的水平。2005年长沙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2007年达到175亿元。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1978年,长沙市一、二、三次产业产值比为33.3:44.2:22.5,2007年调整为6.4:45.0:48.6。30年间,前6年三次产业结构以“二一三”排序,接下来11年以“二三一”排序,近13年的排序为“三二一”。从本世纪初开始,长沙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工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引擎,2002-2007年间第二产业占比提高了6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新格局逐步形成。

 

  ----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快速增长。1978-2007年,长沙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年投资规模由期初的2.4亿元增加到1445.2亿元,年均增长24%。30年累计投资6397.4亿元,强劲拉动长沙经济发展。同时,长沙的消费品市场持续兴旺,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期初的7.7亿元增加到1033亿元,年均增长18.4%。投资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79年的30.5%和25.9%上升为2006年的60.7%和42.6%。

 

  ----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78-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327元、142元提高到16153元和6613元,年均分别增长14.4%和14.2%;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78年的4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78年的47倍。1978-2007年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由306元、140元提高到12288元和5413元,年均分别增长13.6%和13.4%;2007年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达到1978年的40倍和47倍。

 

  30年来,长沙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揭示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显示出改革开放的魄力,展示了长沙日新月异的图景。

 

  横向:比较优势看好赶超能力趋强

 

  2007年,长沙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分别排第11位和6位,特别是2001-2007年间,长沙市经济总量先后超过长春、福州、西安,提升3位;2007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33711元,在省会城市中排第9位,与1991年相比,排位提升12位,其中1991-2000年提升5位,2001-2007年提升7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省会城市中排第8位,与1991年相比,排位提升5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和增速在省会城市中排第12位和第4位,与1991年相比,排位提升4位,其中2001-2007年排位提升3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在省会城市中排第7位,投资增速排第5位,与1991年相比,投资总量排名提升11位,其中2001-2007年排名提升8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量和增速在省会城市中分别排第8位和第3位,与1991年相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名提升3位;2007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在省会城市中分别排第6位和第11位,与1991年相比,收入排名提升2位;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增速分别排第6位和第5位,其中2001-2007年排名提升4位。

 

  长沙与全国及中部省会城市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发展快,赶超能力强。1991-2007年,全市GDP等8项主要经济指标均进位在2位以上。进位最快的是人均GDP和全社会投资,分别进12位和11位,其中2001-2007年分别进7和8位;其次是财政收入和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进5位和4位,其中2001-2007年分别进6和3位;GDP、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进3位,其中2001-2007年分别进3位、6位、4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2位。

 

  ----省会城市全国居中,中部地区居前。长沙市总体经济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处于中游偏上水平,中部6省会城市中稳居第三。2007年长沙市GDP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11位(2190亿元),低于排第10位的石家庄(2393亿元),高于排第12位的长春市(2089亿元),处于中游偏上水平。在中部6省会城市中,长沙市GDP总量居第3位。2007年,长沙市GDP总量低于在全国省会城市排第5位的武汉市(3142亿元)和排第9位的郑州市(2421亿元)。从主要指标来看,长沙市经济总量赶超武汉市和郑州市的难度较大,其他城市赶超长沙的难度也比较大,这种比较格局已经保持多年。因此,长沙市在中部省会城市中的地位比较稳定。

 

  ----投资、消费和居民收入比较优势明显。2007年在26个省会城市中,长沙市全社会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排位居7-8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居前6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长沙市在湖南省内地位突出。2007年,长沙市GDP总量占湖南省的24%,比重比2002年提升1.8个百分点,GDP增速比全省快1.6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23.3%,工业增加值占比为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达3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为30.9%,进出口总额占比为4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比为33.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8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709元。

 

  方向:扬长避短善于创新

 

  数据使人明智,数字使人思考。

 

  走过改革开放30年的风雨,我们看到了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也看到了发展和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工业差距明显,产业结构早熟。在全国省会城市比较中,长沙经济发展的主要差距是工业。(1)规模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高。2007年长沙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5.3%,比全国省会城市平均水平低8.5个百分点。(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相对较小。与福州市比,2007年福州市GDP比长沙市少216亿元,但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却比长沙市多137亿元;与西安市比,2007年西安市GDP比长沙市少453亿元,但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比长沙市少92亿元;与昆明市比,昆明市GDP比长沙市少797亿元,但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只比长沙市少118亿元。在中部省会城市比较中,长沙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差距还是工业。(1)2007年长沙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中部六市中最低。比占比最高的太原低14.4个百分点;比郑州和武汉分别低12.9和8.3个百分点,比合肥和南昌分别低9.7和2.6个百分点。(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相对较小。与郑州比,2007年长沙市GDP总量比郑州市少23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郑州市少371亿元;与太原比,太原市GDP总量比长沙市少935亿元,但其规模工业增加值仅比长沙市少55亿元;与合肥比,合肥市GDP总量比长沙市少856亿元,但其规模工业增加值仅比长沙市少87亿元。由于工业的差距,长沙市三次产业结构早在13年前的1995年就形成了三二一的格局,而当时长沙人均GDP还只有750美元左右。也就是说,长沙市在工业化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之时,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比重就退出了首位,表明第二产业发展不充分,从而形成产业结构早熟的格局。

 

  ----传统服务业唱主角,现代服务业未跟上。生活在长沙市的人都能感觉到,长沙市的娱乐生活十分丰富,文化气息浓郁。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既有群众基础,又有名声在外,人气很旺,在全国独领风骚,有口皆碑。这充分展示了长沙市文化产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发达程度。但统计数据显示,长沙市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第三产业的优势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现代服务业还比较薄弱,如信息、咨询、金融、保险、通讯技术,交通运输、现代物流、教育和国民素质、卫生、环境和公共设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与发达地区相比都存在着较大差距,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不相适应。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尤其是获批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市委、市政府又适时提出了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和“打造先导区,建设大河西”的战略部署,这将使长沙市的服务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对服务业的升级换代提出新的要求,也为长沙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经济和资金外向度均显不够。统计数据显示,长沙市经济和资金的外向度均偏低。从外贸依存度看,长沙市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高于湖南省的平均水平,但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也处于较低水平。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净出口对GDP的贡献份额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0%左右持续波动下降,直至拖经济增长的后腿。1979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6%,1990年为38.4%,2000年为27.2%,2006年为-3.3%。从资金外向度看,2007年长沙在深、沪两市境内上市公司24家,占上市公司数的1.5%;证券市场市值1940亿元左右,证券化率在90%左右,比全国130%的证券化率低约40个百分点。

 

  ----经济总量不高是财力不足的重要原因。通过研究各地区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这一数据发现,长沙市经济运行质量尚可,与其他省会城市没有明显差距。由于经济总量低,导致财政收入的绝对额偏低,从而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与社会保障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向往:长沙无限好数字更辉煌

 

  从数字看长沙,数字的图景、数字的变化、数字的观点、数字的诠释、数字的比较、数字的理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长沙、一个丰富多彩的长沙、一个机遇与挑战同在的长沙,一个大有希望的长沙。

 

  2008年对于中国,将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奥运梦想正在走向实现。2008年机遇和挑战与我们同行,相信,长沙在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推动下,将勇于探索和创新,一定会有更新、更喜人的数字诞生在这片热土上。

 

  数字,是长沙的一个窗口。从这里回首,从这里展望,从这里再起航,把数字该高的扬起来,该低的降下来;让数字融进更多的和谐、更多的科学、更多的创新,使长沙的数字和数字里的长沙,更加灿烂辉煌。

 

  (作者系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