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坚持一个根本 把住四个关键
————我省防御山洪地质灾害路子初探

作者:杨泰波 来源:《新湘评论》2008年第08期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6日 03时32分06秒 编辑:redcloud

  我省是一个山洪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省。由于这种灾害突发性极强,易发区又大多交通闭塞、信息不灵、人居分散,很难有效防范,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2007年汛期,我省先后发生9次大的强降雨过程,暴雨引发较大的山洪地质灾害840多起。特别是受9号超强台风“圣帕”的影响,与2006年“碧利斯”台风相比,“圣帕”给我省带来的降雨持续时间更长、降雨总量更多、单个站点和区域性降雨量更大、覆盖面更广。在山洪地质灾害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全省未发生一起群死群伤事件,零星死亡人数累计15人,仅为上年死亡人数的3.5%,是历史上人员伤亡最少的一年。

 

  回顾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以来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的实践,我们感到,山洪地质灾害的防御尽管难度极大,但只要积极探索,群策群力,是可以找出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特别是减少人员伤亡的。从我们的初步探索来看,最主要的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一个根本”,把住“四个关键”。

 

  坚持“一个根本”,就是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根本指导思想贯穿于抗御自然灾害的全过程。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从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高度,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把确保不因山洪地质灾害造成群死群伤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一根底线,纳入年度综合考核目标。省委书记张春贤、省长周强一再要求全省各地,以人民安危为重,积极探索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规律,研究管用的办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坚决杜绝群死群伤的发生。去年5月20日,省委书记张春贤亲自在郴州资兴市召开了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应对措施。张春贤书记、周强省长等省领导还多次深入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病险水库,研究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的对策,督促防御措施的落实。全省各地普遍把防御山洪地质灾害作为防汛抗灾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总结经验,研究措施,层层进行动员部署和培训演练,并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整个防御工作从被动应付向主动应对转变。

 

  把住“四个关键”:一是强化预报预警,关键是解决好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的到达问题。及时准确地对灾害性天气信息进行预报预警,是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的第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提高气象、水文等部门的预报预警能力,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拨出专项资金,责成省气象局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建立起山洪地质灾害预警手机短信服务平台,在汛期统一免费向村级以上防汛责任人发布暴雨手机短信预警信息,发布对象达到6.9万多户。同时,建立由加密自动气象站、加密自动雨量站、数据资料处理中心构成的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站网,为汛期气象服务快速提供第一手资料。这些举措的实施,为防御山洪地质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山洪地质灾害往往在瞬间暴发,且多在夜间发生,发送到各级防汛责任人的预警信息难以及时传达到所有受威胁的人,很难避免群死群伤的发生。前年“碧利斯”台风肆虐期间,资兴市坪石乡昆村深夜突发特大暴雨山洪,村妇女主任陈淑秀和其他村干部收到手机短信预警信息后,冒着狂风暴雨,立即挨家挨户通知群众转移,使848名村民幸免于难。但终因山洪突发时间太短,村干部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知所有村民转移,全村218栋民房在1个多小时内被夷为平地,陈淑秀同志本人壮烈牺牲,62名村民被掩埋。类似的惨痛教训使我们认识到,又快又准地对灾害性天气进行预警预报,对防御山洪地质灾害固然至关重要,目前也不难办到,但光做到这一步还不够,更为关键的是如何确保受威胁的群众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一个不漏地得到预警信息,从而及时避险。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去年省、市、县各级政府下决心拨出专项资金,为4800多个山洪地质灾害易发重点村武装了一套预警设备,每村一套高音喇叭、若干面铜锣、若干个高频口哨。这套土洋结合应急系统的建立,保证了灾害性天气信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高音喇叭喊话、敲锣、吹口哨等手段,告知所有受威胁的群众,有效解决了灾害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到户到人的问题,对减少人员伤亡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是强化主动避险,关键是及时组织群众大转移。目前,限于现有条件和科技水平,对付山洪地质灾害,总的只能是立足于防,实行躲灾避灾,也就是在灾害来临前及时将受威胁区的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这是一项十分艰苦复杂的组织工作。除了客观上人员居住分散、转移时间紧迫外,还有思想上的阻力,主要是一些人特别是部分老年人心存侥幸,或者担心离家后丢失财物,压根儿就不愿意转移。解决这一难题,主要采取了三条措施:第一,建立健全以人员转移为主要内容的应急机制。全省所有山洪地质灾害危险区都以村为单位制定了人员转移预案。预案明确了预警信号的传递办法、群众安全转移路线和地点等内容,既周密细致,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为了使群众熟悉预案,各地层层组织学习培训,帮助群众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山洪地质灾害的危害,掌握躲灾避灾知识,并按预案要求,普遍进行了实战演习。第二,实行人员转移包干负责制。凡有转移任务的村,都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明确每个党员骨干负责帮助若干户转移,还成立了应急小分队,负责帮助老弱病残人员的转移。这样,就把安全转移的责任落实到了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头上。第三,实施转移时,坚持按“两个宁可”的要求办,即宁可把保险系数打得高一点,把转移面扩得大一点,也绝不留一个死角;宁可在少数群众一时思想不通的情况下,采取必要的强制性办法,也不让一个应该转移的人拉下。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省先后紧急转移132万人次。特别是在抗御“圣帕”台风中,组织了规模空前的人员大转移,除了对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出险水库下游和临时被洪水围困的人员全部进行转移外,还对暴雨中心区的矿山全部实行停工停产,矿工全部撤离,对可能遭受山洪地质灾害的旅游景点全部停止接待,旅游人员全部疏散,全省共紧急转移75.7万人,其中提前避险转移42万多人,很大一部分是连夜转移的。比如:去年6月7日凌晨,道县境内普降特大暴雨,溪塘张家口乡良木树村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由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滑坡前紧急转移3000多村民,避免了人员伤亡。7月20日,花垣县境内普降大到暴雨,引发严重山洪泥石流灾害,由于及时启动预警系统,紧急转移1万多人,没有发生人员伤亡。该县补抽乡兴中村观测员在第4组居民区后山巡查时,发现有小石块滑落,立即报告村组负责人,村里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用高音喇叭喊话、鸣锣、吹口哨报警,紧急转移60余人。年近八旬的石玉明老人不愿意离开,村干部强行将他背离危险区,刚刚撤离,山体滑坡了,他家的3间房屋瞬间被冲垮。事后,老人十分感激党和政府。7月27日凌晨,泸溪县潭溪镇朱雀洞村连降暴雨,引发特大山体滑坡,滑坡体长1000米、宽500多米、厚70米,掩埋和摧毁房屋33栋。由于防守人员在巡查时及时发现隐患,敲锣叫醒熟睡的村民,村干部立即组织583名群众紧急转移,避免了一场惨祸,全村无一伤亡。这次山体滑坡就发生在最后一批村民撤离到安全地带的几分钟之后,如果不是人员转移果断及时,后果不堪设想。8月22日凌晨,株洲洮水水库启用自溃式围堰泄洪,由于连夜疏散了水库下游5个乡镇5万多名群众,没有一人伤亡。“圣帕”台风袭击湘南时,衡阳市 水、耒水沿河两岸大量房屋被淹、部分房屋倒塌,由于紧急转移了36.17万人,全市实现了人员零伤亡。

 

  三是强化组织领导,关键是层层落实抗灾责任制。抓好山洪地质灾害的防御,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其中首要的又是各级领导和干部的强烈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既来自于对党高度负责、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政治觉悟,又来自于严格的纪律约束。纪律约束最有效的就是实行最严格的责任制。我们主要抓了四个层面责任制的强化和落实。第一是党政领导和基层干部的责任制。实行省级领导包市、市级领导包县、县级领导包乡、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骨干包户,形成严密的领导责任体系。省委书记张春贤、省长周强带头履行责任制,对防御山洪地质灾害亲自搞调研、谋对策、作部署、解难题、抓督查;每次灾害性天气发生前,超前作出周密的全方位的部署和安排;关键时候或亲自坐镇省防汛指挥部指挥调度,或深入一线面对面指挥。第二是部门责任制。所有与防御山洪地质灾害有关的部门都建立了严密的责任制,并把具体责任细化到了责任人。进入汛期后,各有关部门严格履行责任,提供最佳服务。比如,省气象部门在去年汛期共及时准确地发送灾害性天气预警短信1260多万条次,其中在抗击“圣帕”台风过程中,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息42次、橙色预警信息47次,通过手机短信预警系统向各级防汛责任人免费群发暴雨预警短信840多万条次,为各级领导正确决策和指挥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三是水库保安责任制。对所有水库按照“四通、五落实”(即泄洪畅通、道路畅通、通信畅通、供电畅通,责任落实、预案落实、队伍落实、物资落实、防守落实)的要求,全面建立和强化责任制,关键时刻上领导,上技术人员,上抢险队伍,24小时严防死守。第四是对所有电站、矿山及在建涉水工程,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制定安全度汛预案,建立严格的防灾责任制,明确责任人,落实保安措施。为了确保责任制的落实,各级各部门还建立了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圣帕”台风来临时,资兴市对一名未按时到岗的镇党委书记给予了免职处分,省防指及时将此通报全省,起到了惩一儆百的作用。

 

  四是强化治本措施,关键是解决好人与水争出路的问题。从长远来看,要从根本上治理山洪地质灾害,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要规范人类自身活动,着力解决人与水争出路的问题,努力实现人水和谐。近年来,我省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省委、省政府决定,凡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建设,一律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进行评估论证和审批,避免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或加剧洪涝灾害;对涉河违章建筑和病险水库抓紧整治;对居住在山洪地质灾害高危区的群众有计划地搬迁。全省规划永久迁移人口3.79万户12.5万人,一些地方已经和正在实施。比如,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的绥宁县,2001年曾因灾死亡124人。近年来,他们在全面建立健全防御体系的同时,坚决拆除临河阻水建筑,对居住在山洪地质灾害高危区的137个村420个组1087户5226人,逐年搬迁至安全地带。近几年这里虽遭受严重山洪地质灾害,却没有发生一起人员伤亡事故。郴州市东江水库库区2006年遭受“碧利斯”台风袭击,引发特大山洪地质灾害,造成158人死亡。受灾后,市里在组织房屋重建时统筹规划,科学选址,将全部倒房户从库区搬迁到安全地带。2007年“圣帕”台风再次袭击这里,降雨量超过上年,人员伤亡却减少到最低程度。

 

  防御山洪地质灾害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努力探索,按照近期远期兼顾、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统筹的原则,下大力建立健全防御体系,更加注重治本,尽快走出一条有效避免人员伤亡、尽量减少损失的路子来。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