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伟人风范 公仆情怀
————纪念刘少奇同志110周年诞辰

作者:罗雄 来源:《新湘评论》2008年第11期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7日 10时55分10秒 编辑:redcloud

  

  

刘少奇与夫人王光美1949年摄于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同志先后担任党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和国家主席等重要职务,他虽身居高位,但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着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他始终把人民的信任视为最高荣誉,他说:“人民信任你,你就决不能辜负人民的信任,人民给你多大的权力,你就要负多大的责任。”民本思想是刘少奇执政为民、敢于负重的精神支柱。

 

  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

 

  实事求是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是少奇同志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1949年3月,刘少奇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作《关于城市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报告,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城市工作的设想,被毛泽东高度评价为:“少奇同志讲的很好,全部意见我都同意。”并委托刘少奇“注意研究这个问题”。一个月后,刘少奇到达刚刚获得解放的天津,开始了指导城市工作的实践。他听汇报、搞调查、召开工商企业界座谈会,在著名的天津讲话中提出:“为在党的总路线之下实现发展生产的目的,必须正确建立与改善以下各方面的关系: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这四面八方的关系,即全面关系都必须很好地照顾到,否则就会犯严重错误。”“过早地消灭资产阶级,是少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个敌人。剥削与被剥削,不是资本家和工人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的剥削在一定条件下有其进步性。”“过早地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要犯错误,消灭了以后,你还要把他请回来的。”刘少奇在天津反复讲“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等政策,明确了党的城市工作的基本方针,解除了资本家和工人两方面的思想顾虑,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一旦被群众所掌握,便会产生无穷的力量。从此天津的工商业迅速恢复,天津的经济建设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兴旺景象,为指导全国解放初期城市经济工作积累了经验。

 

  全国解放战争开始之初,刘少奇实事求是地主持制定了“五四指示”(1946年5月4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等指导土改的纲领性文件,领导开展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穷苦大众翻身得解放。土地改革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场战争的胜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前后,刘少奇考虑得最多的就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问题。1949年初,他根据中国的现状,实事求是地撰写了《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了新中国经济建设构想:“新中国的国民经济主要由以下五种经济成分所构成:(一)国营经济;(二)合作社经济;(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四)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小商品经济和半自然经济……一般说来,前述五种经济成分……都应加以鼓励,使其发展。但在这种发展中,必须以发展国营经济为主体。”不难看出,刘少奇同志50多年前提出的经济理论,除表述方式不尽相同外,对经济成分的分析与现时如出一辙,我们不得不为刘少奇实事求是的思想水平和战略眼光所折服!

 

  处处倾听人民的呼声

 

  刘少奇曾说过:“我们所有的领导人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在担任党和国家主要领导职务期间,他身居高位,心忧天下,时刻将人民群众记挂在心,时刻注意履行“人民的勤务员”职责;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利用开会、调查、视察、参加劳动和休假的机会,深入人民群众中间,了解人民的困难和疾苦。

 

  1961年4月1日至5月14日,在人民生活最困难的时刻,刘少奇回到湖南农村,进行了为期44天的农村调查。他不顾年事已高,在东湖塘公社王家湾大队养猪场的饲料房里一住就是6天6夜;他在阔别了40年的旧居,一住就是7天7夜;他在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部一住就是18天……他不顾风吹雨打,行走在田间地头,与老百姓席地而谈,调查了解真实情况;面对农村饥饿灾荒,他脱下蓝布帽对乡亲们鞠躬,代表中央承担责任,请求大家都讲实话;他走村串户,在老百姓家里揭开锅盖、检查油盐坛子,躬身农村屋檐下拨开风干的人粪,去卫生院看望住院的浮肿病人,并坚决作出处理公共食堂的指示:“办得好就办,办不好就散。”

 

  1962年初,在“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更是明确指出了当时的“左”倾错误,提出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当时农村形势,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他说:“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你不承认,人家就不服。全国有一部分地区可以说缺点和错误是主要的,成绩不是主要的。”一句大实话,使广大党员干部从“左”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之后,刘少奇开始主持国民经济大调整,使国民经济迅速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我国平稳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

 

  精心谋划人民的福祉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通过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形成了符合国情的治国理念。他明确告诫全党同志:“我们要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

 

  为了让人民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小日子,刘少奇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既要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必须充分利用自由市场,利用价值规律来调节生产。解放初期,他主张在天津恢复证券交易所;50年代中期,他提议与苏联合作联合在新疆开采石油;50年代末期他提出试办托拉斯、辛迪加的主张等,这一系列的社会实践都成了今日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奏曲。60年代初期,他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政府工作部门不能插手经济,只能服务经济。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他明确要求要“变革单一的计划体制,改革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流通体制,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改革分配体制,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刘少奇提出的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改革决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他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先驱。

 

  1965年底,刘少奇在患病住院时,深有感慨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的时间不多了,更要抓紧时间工作,只要马克思再给我10年时间,一定和同志们、和人民一起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繁荣富强起来。”

 

  时刻挂记人民安危

 

  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根据中央指示,到开滦煤矿视察,并平息因各种原因而发生的罢工风波。开滦煤矿是一家百年老矿,是洋务运动时期开办的中英合资企业,当时因劳资纠纷导致煤矿停产,几万产业工人失业,煤炭运不出去,生活物资运不进来,情况十分危急。刘少奇到达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下矿井看望工人。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安全为由劝阻下井,刘少奇神情严肃地说:“工人每天都在冒着生命危险工作,我去看看也不行?”到井下后,他与工人师傅亲切交谈,并一再嘱咐他们要注意安全,他同时还明确向矿主提出,在抓好生产的同时,一定要兼顾工人的利益。工人生活有保障,就不会闹事,就不会罢工。在与当地政府和矿山军管会座谈时,反复强调在保护工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资方的利益,资方有利可图,才会积极生产,工人才不会失业。

 

  在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幅名为《“救人要紧”》的油画,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60年4月的一天,刘少奇乘船前往葛洲坝视察,当晚乘船赶往武汉的途中,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船员们马上意识到龙卷风即将来临,决定紧急靠岸避险。危急关头航道上隐约看见几只小木船在巨浪中漂荡,随时都有翻覆的危险。正在船员们为是否营救犹豫不决的时候,刘少奇走出船舱,立即命令船长救援。船长犯难了:“您是国家主席,我们要保证您的安全呀!现在去救援,恐怕自身难保……”刘少奇坚决命令道:“救人要紧!不能因为我个人安全就不顾群众。正因为是国家主席坐的船,更应该首先保护群众的安全!”在他的指挥下,船员们全力以赴,终于用绳索把几个小木船拴在了轮船上,避免了一场船覆人亡的灾难。群众安全了,刘少奇才放心地回到了船舱。

 

  勤政廉洁襟怀坦荡

 

  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一书中曾这样说过:“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能不能够把自己个人的利益绝对地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是考验这个党员是否忠于党、忠于革命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标准。”他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共产党员的标准,而且付诸实践、率先垂范。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始终提倡:除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这些习惯称呼外,“党内一律称同志”。因此,“少奇同志”这个亲切的称呼被人们沿用至今。

 

  在个人生活方面,刘少奇历来提倡勤俭节约。在白区工作时期,他经常选择住进私人医院,这并不是因为他经常生病,而是住私人医院比住旅馆更便宜,这样可以节约使用党的经费;从华北到华中,他一双布鞋竟然穿了5年,鞋面破烂不堪,鞋子前面还开了一个大口子,被同志们称为“狮子大开口”,但他仍坚持穿着,把新鞋子留给前线的战士们穿。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的穿着朴素甚至有些破旧,仅有的几套好点的衣服也只在重大会议或外交场合中穿着;一日三餐也吃得非常简单,甚至经常剩饭剩菜“烩”在一起就算是一餐,以至于夫人王光美有了“烩菜厨师”的别称。到地方或基层考察时,刘少奇更是注意不搞特殊化,他制定了一个“四不准”----不准铺张浪费,不准请客吃饭,不准收礼物,参观时不准搞前呼后拥的陪同,自己带头严格执行。

 

  在面对党和人民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选择时,刘少奇从来都是选择前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口皆碑的勤政廉洁佳话。

 

  1962年4月1日至5月14日,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回家乡调查,看望阔别40年的姐姐刘绍德,带的礼品是5斤大米,2斤红糖,9个盐蛋,2斤饼干。

 

  “朝里有人好做官”、“朝里有官好办事”的旧思想无孔不入。刘少奇有些亲戚、老乡也认为,刘少奇在京城做了大官,找他办事容易。特别是1959年,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以后,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为了不徇私情,秉公办事,有一天晚上,刘少奇召集全家人和找上门来的亲戚开了个家庭会。会上,他坦诚相待地说:“不能因为你们是国家主席的亲戚,就可以搞特殊,就可以随随便便,不好好工作。我的权力不能乱用,决不能用它为个人谋私利。”在坐的亲戚听了,虽然觉得不讲情面,但句句在理,不服不行。

 

  有一年夏天,刘少奇有个儿子初中毕业考高中,报了几个学校都没录取,孩子闷闷不乐。刘少奇身边的工作人员认为,国家主席的孩子还能上不了高中吗?只要少奇同志说一句话,问题就解决了。为此,刘少奇又专门召开了一个家庭会,会上他严肃地对大家说,孩子能不能上高中,应该由学校根据他的成绩决定。“我是国家主席,是为国家、人民办事的,没有权力为自己的孩子办私事,更不应该为了孩子的升学问题徇私舞弊。”后来,这个孩子被半工半读的农业中专----北京农机学校录取。

 

  刘少奇一生勤政廉洁、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始终践行“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准则,他那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一生,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大公无私的缩影。

 

  (作者系刘少奇故里管理局党组书记)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