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大 家】 喝杯茶去

作者:郝安 来源:《新湘评论》2009年第01期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7日 03时08分25秒 编辑:redcloud

  

 

  沏茶喝茶,有很多的学问很多的讲究。大多数人呢,对此却似乎很随意。开门七事,茶为其一,如春夏秋冬寒来暑往,阴晴望朔江河东流,平平常常,简简单单。

 

  然而,惟其平常简单,恰恰正是茶的好处妙处。有友客来访,献一杯茶,便温馨如归。有句话说,酒是水中小人,茶是水中君子。孰是孰非,不作褒贬。我揣度,酒茶二位,是各有所性,各有千秋,分不得轩轾。论酒吧,它的哲学在于使人酣畅。李白斗酒诗百篇,豪放至极。杜甫也是将棋度日,用酒为年。苏东坡酒量不大,却嗜酒好酒,无论皇藏御赐,社酒村酿,均来之不拒。酒者,实为助兴乱性解忧之物。难怪曹操曹孟德愁时闷时,不忘杜康。茶就沉稳极了,它的哲学在于使人淡泊。没有听说过谁在喝茶之后兴奋得歌之吼之、舞之蹈之,或在喝茶之后郁闷得觅死觅活的。泡茶修身,喝茶养性。茶者,实为自在之物,宁静之物,清纯轻松之物。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身劳累之后,捧上一杯清香在手,慢慢啜饮,细细品味,就把充满喧嚣充满诱惑的世界关在了门外。疲惫的心灵呢,也会渐次地轻下来,静下来,一直到轻静得如同一池秋水。

 

  喝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解渴。这一渴望极易达到,所谓举杯不过举手之劳。然而自古到今很多人不甘于此,偏说,茶重在品,叫做三分茶,七分品。还把只是为了解渴的喝法谑之为牛饮。这样,就从东晋惠元林下之风开始,茶便一直和风雅牵扯在了一起,并以其隽永恒久的文化魅力,慰藉浸淫了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我国是茶树的故乡。茶文化不言而喻发祥于中国。早在公元前,茶叶就已经应用在医药方面。史书记载: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到公元3-4世纪,茶逐渐作为饮料。到6-7世纪,饮茶的习惯便遍布全国城市乡野,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草根庶民,一概喜欢喝茶,堪称举国之饮、比屋之饮。中国茶品种繁多,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真正应了茶学界“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这一说。中国茶第一次传到欧洲是在16世纪中叶以后的事。那时的欧洲人还只是把茶叶当作标本来保存。现在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红茶。红茶已经成为了他们“人权的甜点”,即下午茶的代名词。而红茶的原产地就是中国。讲究茶艺茶道的日本,起初并不种茶。1168年和1187年,日本荣西禅师先后两次来中国,把茶种带回岛国。日后,饮茶盛行,并在模仿中国茶会的基础上发展了茶道。如今茶道成为日本国的“国礼”。因此可以说,日本的种茶饮茶乃至茶道起因都源于中国。一千多年前,茶传播到韩国,一时茶房、茶店、茶室、茶食、茶席蜂拥而起,还设有茶日,并生发出以“和、敬、俭、美”为基本精神的茶礼文化。由是观之,茶实在可以算得上是我国的国粹。

 

  既为国粹,又是风雅之事,歌茶颂水的篇章便一朝一朝,从过去到现在,如泉涌汩汩洇出,推波助澜,无不尽茶之真,发茶之善,明茶之美。宋徽宗赵佶,不但是书画名家,还是品茶专家、茶艺高手。著有《大观茶论》,称赞“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一嫩三鲜四绝,则是识茶品茶的知音体己话。而“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和“龙井茶叶虎跑水”则并称为茶水双绝。六一居士欧阳修在他的《醉翁亭记》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他的《茶歌》中说:亲烹屡酌不知厌,自谓此乐真无涯。这都是深谙酒味茶味的精辟之言。其实,那些钟情迷恋于茶的帝王将相、诗人墨客也确实醉不在茶,而在乎其意其韵。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卢仝就说他的这个“七碗茶”是一种功夫和境界。陆游爱情仕途都不太顺,却一生和茶结下不解之缘,说“我是江南桑梓家,汲泉闲品故园茶”,只求“饭软茶甘”。元稹有一首一至七字的赋茶词,云:“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麴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乱岂堪夸。”这已经不是在赋茶,而是在赋人生了。苏东坡呢,着棋,喝酒,还懂茶。他不仅是旷世酒徒,写了《东坡验酒》,也是个中茶杰。他将茶比作佳人,说“从来佳茗似佳人”。此说出言不凡,新颖别致。想想看,举杯品茗,看一叶叶嫩芽在水中摇曳,婀娜,果然,如戴望舒《雨巷》中那位素雅、纤弱、娟秀的丁香姑娘。有一首写茶的现代情诗,读来亦很有哲理很是缱绻:如果我是开水/你是茶叶/让你的干枯柔柔的/在我里面展开/舒散/我必须热/甚至沸/彼此才能相溶/在水里相觑/相缠/成一种颜色。英国诗人拜伦深情地吟道:我感动了,为你,中国的泪水----绿茶女神!在这里,喝茶品茶已不单纯是一种生理需要,而上升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代表着一种文化品位,一种价值取向,一种对情感、对生命的态度。难怪日本少女出嫁之前,都要研习茶道,以培养优雅文静的举止和高贵脱俗的胸怀。有道是得酒之真味者,不在酒量的多寡;得棋之真趣者,不在棋力的高低。我看喝茶品茶,能得茶之真谛者,又何尝在乎茶水的浓淡呢!

 

  有人说中年如茶。因为人到中年恰如茶冲数道,此时世事盈虚,红尘凉炎都品过看过了,其味虽淡,其情却最为纯真。我深深认同此种说法。但我还想再进一步说,何止是中年如茶,整个人生又何尝不若茶呢?沧海人世,沧桑人生,我们区区个人不都宛如一片片茶叶,攘攘社会不也宛如浩浩汪洋么?或迟或早人人都要如同茶叶融于水一样,溶汇于纷纭变化的这个大千世界。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和启迪,看茶叶泡在水中,便缓缓地舒展,缓缓地释放出自己的精华。这个缓缓的过程,就是茶叶在完成自己的全部价值。茶叶是无私的,它的付出是没有任何保留的,因而茶叶是高尚的。人生在世走一遭,他的价值同样在于奉献。你奉献得多,人生的价值就高;奉献得少,或没有奉献,便是浆酒镬肉之徒,一文不值。三国的武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他也因此实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立党为公,殚精竭虑,操劳一生,晚年在病榻上还心忧国事。直到临终,他身上一直佩着的一块徽章,是“为人民服务”。他的一生也就经天纬地,与日月同光。还有无数如张思德、雷锋、焦裕禄这样的共产党员,都在把个人融入社会的过程之中,无私奉献,实现了人生的最高价值。茶叶年年泛绿,年年鲜活;如同大无大有的周总理只知给予,给予完了转身就走的精神,也永存永恒。

 

  说到人生如茶,我还想起了一个故事。在人的一生一世中,不如意者常十有七八。于是,有人便去问老僧释圆。释圆也不答话,先吩咐用温水沏茶。温水沏的茶袅出几缕水汽,茶叶静静地浮着。接着释圆又吩咐再用沸水沏茶,只见沸水沏的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随着茶叶的沉浮,缕缕清香袅袅地充溢散发出来。这时,释圆道出真谛: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同。用温水沏的茶,茶叶轻轻地浮在水之上,没有沉浮,茶叶怎么会散逸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冲沏的茶,茶叶沉沉浮浮,茶叶就释放了它春雨的清幽、夏阳的炽热、秋风的醇厚、冬霜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茶呢?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平平静静生活,就像温水沏的淡茶,弥漫不出他们生命和智慧的清香;而那些栉风沐雨饱经沧桑的人,在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的人生道路上沉沉浮浮,于是像沸水沏茶一样溢出了他们生命的脉脉清香。我是在喝茶时偶尔读到这个故事的。诚如杯中之茶,略带苦涩,却清香可人,耐得咀嚼,经得品味。也是在喝茶的时候,我还读到了一则透着深刻的茶谜:生在山里,死在锅里,葬在罐里,活在杯里。于是我用心记住记牢了这个故事、这则茶谜。往后每每喝茶便会想起,又每每会平添一份对人生的透彻感悟。

 

  世上纷扰,人间沧桑;来来往往,匆匆忙忙。我们完全有理由留点时间,喝杯茶去!千万不要以为饮茶是浪费时间。有人就这样说过,纵使最忙的人,也可以每天腾出一些空闲来喝一两杯茶,静静脑袋,静静心灵。茶是淡泊之物。唯有淡泊,才能宁静;而唯有宁静,才能致远。传说乾隆在他85岁作隐退之举,让位于嘉庆时,有老臣不无惋惜,叩头面呈:“国不可一日无君!”这位皇帝老儿听后,抚摸银须,亦不无幽默:“君不可一日无茶啊!”毛泽东爱茶嗜茶,更是须臾不能离茶。他喝茶不讲规矩,不拘形式。在陕北打沙家店时,他三天两夜不出屋,一根接一根吸烟,一杯接一杯喝茶。泡过水的茶叶用手一抠便进了嘴,有滋有味嚼一嚼咽下去。喝掉几十杯茶,打掉敌人一个师。还有一次,一颗炸弹在毛泽东院子里爆炸了。他当时一手端茶杯,一手抓笔在地图上画。烟尘散去,毛泽东左手仍然端着茶杯,地上没有一星茶水洒出。佛教有“茶禅一味”之说,毛泽东任屋外战事潮起潮涌,心只在杯口云卷云舒,真正是修炼到家的茶神茶仙啊!唐人刘贞德曾经总结说茶有十德,可以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利礼仁,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可行道,可养志。茶圣陆羽也在《茶经》中说:懂茶之人必定是“精行俭德人”。高人如此,圣人有言,那我们何不忙里偷空,把心放在闲处,在窗摇竹影之时,或在月色当轩之际,与所爱的人,或邀上三两知己,对饮互品,喝杯茶去!

 

  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喧嚣里,繁杂中,我们需要一本好书,也需要一杯好茶。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