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广播,如何再占风光

作者:谢跃进 来源:《新湘评论》2009年第02期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6日 11时44分04秒 编辑:redcloud

  

 

  广播曾经风光,它像一支号角,用嘹亮鼓舞的声音,激奋人们生活、战斗,陶冶情操。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只闻声音不见人的传统媒体广播似乎落伍了。

 

  社会的前进,形势的变化,的确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心理状态也随之发生变化,受众思想活跃,眼界开阔,要求高了,判断力强了,精神文化要求多样化了;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使他们的选择机会不断增多,一个魅力四射的开放世界,使他们更加注重新闻舆论的创造性和吸引力。广播面对的不再是单纯接受“灌输”的对象,而是充满自主精神、选择能力强的受众。受众这种悄然无声而又深刻巨大的变化,无疑是社会进步的可喜标志,又使媒体面临更多的挑战。面对受众的这些变化,传统媒体的广播是不是走到了穷途末路?显然不是。作为一种新闻舆论工具,广播当然不能让受众强制接受,必须贴近群众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必须适应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提高舆论引导艺术,实现新闻舆论的有效引导。任何一种媒体不会被对手打败,除非它自己打败自己。只要善于审时度势,勇于顺势而为,敢于大力而为,广播一样能风生水起,再占风光。

 

  强化主题策划,让新闻鲜明起来。新闻报道的主题,是新闻舆论的内核和灵魂。广播新闻报道选择什么样的主题,是关系到给报道铸造什么灵魂的大事,是确立广播舆论导向的重大问题。胡锦涛同志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广播新闻舆论强化主题策划,就是要在事关党和国家大局的舆论引导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重点,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求我们及时根据社会实际筛选议题,设置议题,组织讨论,突出报道,使之成为公众关心的焦点、热点,并形成主流媒体所指向的社会情绪。对议题的讨论过程既是表达意见的过程,也是统一意见的过程。深入而热烈的讨论不仅能加深大众对某一问题的印象,获得深刻的认识,而且能在深刻思考之后通过交流沟通和相互启发,掌握议题的精髓,形成统一的正确的意见,设置议题进行主动引导这门艺术把握得好,舆论引导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题的选择策划艺术不仅表现在对重大问题、中心工作、方针政策的宣传报道上,而且体现在日常报道的思想倾向上;不仅表现在对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处理和把握上,而且体现在平时的宣传报道也应自觉地理顺群众情绪、疏导化解矛盾上;不仅表现在大力弘扬主旋律的规模宣传上,而且体现在读者喜闻乐见、贴近性比较强的社会新闻上。广播新闻主题通常源自以下四种情态:一是重大事件。重大事件既反映舆情大势,也影响舆情大势,是新闻主题的首选。二是重大典型。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经验,重大典型往往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理想,反映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道德观,影响着一个时期的社会风气,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是新闻主题的重要来源。三是重大社会问题。一个时期社会普遍关注并广泛议论的热点、焦点,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需要重点化解的突出矛盾,是新闻主题的重要方面。四是重大趋势。它是事物内部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新气象、新情况、新问题,是舆论引导能力的集中体现。主题选择体现的是新闻媒体的个性价值,表达的是新闻媒体人格化的个性特征,展现的是新闻媒体的个性魅力。注重新闻主题策划,在使新闻鲜明起来的同时,更张扬了媒体鲜明的个性。

 

  强化表现手法,让新闻鲜亮起来。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传统新闻媒体要巩固舆论阵地、提高引导能力、争取更多受众,就必须创新新闻报道表现形式和手法,让新闻鲜亮起来。广播是以音传情,以音达意的,声音是广播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广播播音的技巧,声音风格不在多变,更在于保持操守,持之以恒。广播的优势在于“先声夺人”,广播的先声,指的是比别的媒体更快、更广;而夺人,就是说,不同的节目,必须运用不同的声音,像磁铁一样吸引不同层次、不同胃口的人。既不能千篇一律,味同嚼蜡;又不能不问青红皂白,无来由变换多端。比如新闻节目,既不能沿袭过去一味呆板的念、播,又不能随心所欲,多变乱变。提倡讲新闻,说新闻,但讲要讲准确,说要说清楚,使人听得明,听得懂。现在有的新闻类节目盲目追求新潮,变化太多太大,听众听来如同云里雾里。这就是本末倒置。以年轻人为受众对象的节目,就要轻松活泼;以老年人为受众对象的节目,就要咬字清楚,娓娓道来。

 

  广播新闻表现手法运用得当,往往能给受众耳目一新的冲击力,形成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用白描手法表现细节,能让广播新闻生动起来。广播作为一种用语言传递信息的媒体,讲究的是一种“说”的艺术。因此,白描细节一定要“说”到位,“说”得精当,“说”得传神,给听众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增加新闻的美感和可听性。用实况音响来传达细节,能让广播新闻鲜活起来。音响是广播最鲜明的特征,好的音响尤其是能表现细节的音响,既能向听众传播新闻事实,又比文字更能传情达意,使听众仿佛置身于新闻发生的现场,营造一个富有现场感的情境,给听众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和艺术震撼力。用符合人物身份的个性化语言来凸显细节,能让广播新闻厚重起来。采访对象的话语,往往包含着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关键细节,通过这些话语来凸显新闻事件,常常更加真实自然,胜过许多陈词滥调;同时,好的人物的语言层层揭示新闻主题,就会使新闻变得厚重,有嚼头,耐人回味。

 

  强化表达方式,让新闻鲜活起来。真理的内容是一回事,表达方式又是一回事。如何让人理解和接受政治,并发挥它的指导作用,化为思想力量,化为实际行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在解放思想过程中追求可持续发展认真思考的课题。许多重大的、艰深的问题,其实是可以通过通俗、轻松、深入浅出甚至幽默等让人乐于接受的方式来阐述和表达的。把我们想要说的与群众想要看的、听的结合起来,多运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毛泽东是最善于用群众的语言阐述政治理论的,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谈到普及政治宣传带来的社会影响和效果时,是这样表述的:“湘潭一带的小孩看牛时打起架来,一个做唐生智,一个做叶开鑫,一会儿一个打败了,一个跟着追,那追的就是唐生智,被追的就是叶开鑫。”这样的表述,读者焉能不明白;政治宣传又如何不深入人心,谁又会不重视政治宣传工作呢!

 

  从新闻报道事件来说,往往与受众有较大的距离,如果在新闻的表达方式上还疏于创新,不注重表达方式选择,群众就会有事不关己的感觉,不愿听不愿看。一些广播新闻,虽有正确新鲜的观点,却没有成功的论证,说理如隔靴搔痒,在感到无话可说或不知从何说起时,就以“这无疑是正确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这将为人民所唾弃”之类的话代替说理,言语生硬、无味。语言表达是广播新闻的重要一环。说正确之理,说有针对性之理,说新鲜独特之理,说简捷明白之理等等皆为善于说理。广播新闻的说理要想有人听、愿意接受,必须对“严肃性”的真义重新理解。说理最忌讳板着面孔、四平八稳地说教,应有起伏,可进可退,或刺或骂,变化多端,迥环跌宕。强化表达方式,让新闻鲜活起来,关键是把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起来,坚持与时俱进,紧扣新形势、新任务,并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采用听众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坚持“三贴近”,反映群众呼声,运用群众的语言,表达群众的意见,化解群众的心结;坚持调查研究,发现隐藏在新闻事件背后深层次的社情民意,使新闻更加有力。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能更有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新闻媒体才能真正成为群众自己的贴心人,舆论引导力才能在服务群众中得到提高。

 

  只要我们用时代要求审视广播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从提升新闻引导艺术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感召力、说服力和影响力,让广播宣传更加鲜明起来,鲜亮起来,鲜活起来,就一定能够化危为机,广播仍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再占风光,再现风光,再展风光。

 

  (作者系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党委书记)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