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经典湖南】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以杨正午为书记的省委主政湖南

作者:远声 朱柏林 来源:《新湘评论》2009年第09期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13日 04时35分58秒 编辑:redcloud

  

 

  杨正午,湖南龙山人,1998年10月至2005年12月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杨正午书记是湖南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他主持湖南省委工作期间,努力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氛围,重点推进“小康湖南、平安湖南、生态湖南、诚信湖南”建设,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湖南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

 

  改革开放后,历届省委高度重视工业发展,把加快推进工业化作为助推湖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进入新世纪,湖南工业肩负着时代赋予的新的使命,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性新考验。为此,杨正午在2001年11月召开的湖南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思路,湖南工业化发展迎来了新阶段。

 

  ----指导思想是工业化的灵魂。杨正午在2001年11月20日召开的湖南省推进工业化进程座谈会上指出,湖南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立足于现有的基础和条件,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引导、聚集发展的原则,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企业为主体,大力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按照这个总体思路和要求,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把加快发展工业作为推进工业化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要坚持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一起抓,集中力量抓好几个大产业和一批大企业,培育一批名牌产品,使之成为湖南工业的“标志性工程”。二是要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起抓,力争2005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00亿元,同时,对传统产业进行重点改造,使之变优变强。三是要坚持发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与发展民营企业一起抓,大力发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同时要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四是要坚持规模工业与非规模工业一起抓,正确把握推进工业化与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发展第三产业,与提高城市化水平,与发展县域经济的关系。

 

  ----机制与体制的创新是工业化的前提。2001年12月,杨正午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工业化进程,必须加大企业改革、改制、改造的力度。2004年11月,杨正午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在改革方面要加大两个力度:一是要加大产权制度改革的力度。二是要加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力度。2004年5月,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按照“三个一批”(发展壮大一批、转制搞活一批、关闭破产一批)的思路,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省属国企改革任务的重大决策。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是推动工业化的强大动力。加速“十五”期间湖南工业化进程,必须调整产业结构,集中打造代表湖南工业整体水平和形象的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2001年12月,省委、省政府将信息产业、精品钢材、高档卷烟及食品、轻轨地铁、汽车、有色金属深加工、绿色空调、工程机械、石化、林纸一体化(后加文化产业)等作为“十五”期间全省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十大标志性工程”来重点建设。与此同时,还将华菱钢铁集团、岳阳林纸集团、长丰集团、株洲冶炼集团、中联重科、长沙卷烟厂等23家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列入标志性工程的主体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十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形成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标志性企业和产业,带动了全省工业迅速发展。

 

  ----技术改造与创新是工业化的关键。2001年12月24日,杨正午在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工业化进程,必须把企业的技术改造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加大技改投入,加快技改步伐。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改造一批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和骨干企业。要全面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在强化企业基础管理的同时,特别要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在省委的大力推动下,2001年至2005年,湖南全省更新改造投资达1733.39亿元,占全省工业投资总额的65.78%,年均增长26.8%。

 

  全省加速推进工业化取得了丰硕成果。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629.79亿元,其中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等十大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1174.62亿元,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7个百分点。

 

  “加快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程”

 

  1999年2月,省委书记杨正午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正式提出了以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为核心的发展思路。2000年7月25日,杨正午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座谈会上指出,长株潭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口占全省的18.8%,面积占13%,但经济总量占31.8%,财政收人占42.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31.7%,特别是全省一些重点基础设施、一批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级科技人员、大型科研机构基本上集中在长株潭。因此,我们要把长株潭作为湖南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加快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程。

 

  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下,按照“总体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先行,重大项目跟进”的原则,通过长株潭三市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迈出了实质性步伐。1999年至2002年,湖南省长株潭一体化办公室借助世界银行和国内外一流咨询设计机构等外脑,组织编制了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环保等5个网络专题规划和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五”计划,完成了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CDS)、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和湘江生态经济带概念性规划国际咨询,并且启动了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初步形成了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规划体系框架。2002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提出了长株潭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分工模式及空间布局以及长株潭产业一体化的政策导向。从此,长株潭城市群在国家政策和项目支持下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长株潭城市群经过多年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三市在电力、金融、环保等方面基本实现了一体化,基础设施平台日渐夯实,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拉动辐射周边城市快速发展。

 

  “进一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2001年11月,中共湖南省第八次党代会强调,进一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参与两个市场的开拓和两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努力构建大外经贸格局。转变招商方式,努力拓展利用外资新领域,积极吸收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企业积极与国际技术、市场和资本接轨。在开放带动战略指导下,湖南对外开放步入稳步前进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2001年,湖南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全面改革与创新外经贸体制。2002年4月上旬,省委领导带头集中学习WTO规则和有关知识,研讨对策措施。为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了解国际市场运作规律的复合型人才, 2001年8月底起,省委先后派遣3批共101名中青年干部赴美国考察学习。通过赴美学习培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提高干部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加入WTO的应对措施:一是充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保护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实施产品多元化经营战略,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三是放开进出口经营权,加快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把“努力扩大出口”与“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有机统一起来。四是大力招商引资和聚集民间资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落实依法行政,建设责任政府。六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为扩大湖南在国内外的影响和知名度,湖南通过“珠洽会”、“中博会”、“西洽会”、“乌洽会”等区域合作平台,加强与泛珠三角、长三角和中西部省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建立健全国内区域经济协作、省际间协作和省内区域经济协作新机制,促进了经济要素的区域内合理配置和有效流动,促进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国内经济技术合作格局的形成。

 

  “开放带动”战略的全面实施,结下了累累硕果。一是直接促进了进出口贸易和劳务输出的增长。从2001年至2005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从27.58亿美元增加到60.05亿美元,增长1倍以上,年均增长速度为20%以上,其中出口由17.54亿美元增长为37.47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由2001年的2.65亿美元增加至2005年的5.59亿美元,增长111%;2005年外派劳务超过1万人,比2001年增加2倍多。二是促进了招商引资的发展。2005年,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由2001年的8.1亿美元增加至2005年的20.72亿美元,增长了1.6倍。三是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2000-2005年,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累计达426.52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份额为7.7%;其中,2005年所占份额达到8.1%。四是促进了社会消费。200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59亿元,比2001年的1365亿元增长80%。

 

  “加快湖南文化产业发展”

 

  2001年,省委确立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并制定了文化产业十年发展规划。杨正午在《求是》杂志2003年第14期发表《加快湖南文化产业发展》一文,进一步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现实的客观需要。发展文化产业,要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理顺思路。“十五”期间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是,适应加入WTO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完善结构、提升档次,逐步形成“一区三带”和“四轮驱动,两翼齐飞”的产业布局??以长沙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中心区”,以旅游业和会展业的发展为“两翼”,着力建设京广线、潇湘流域和大湘西三个特色文化产业带,做到广电、出版、报业、娱乐“四轮驱动”。同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加快文化产业体制创新,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文化产业队伍建设,整合文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为推动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带改革,做了大量工作,为大力发展湖南文化产业奠定了重要基础。科学设计和制定了《湖南省文化产业2001?2010年发展规划》,明确规定了整体目标、主要发展方向、主要建设任务和主要措施。在完善政策的基础上,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关于落实文化经济政策的意见》、《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从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工商管理、土地扶持、社会保险等方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仅1998年至2002年间,全省文化产业投资额就近300亿元,世界之窗、毛泽东文学院、湖南大剧院、田汉大剧院、新闻大厦等一批先进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有力地改善了文化产业的硬件条件。在尊重客观实际和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适时推动文化经营单位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从1998年开始,先后组建了湖南影视产业集团、湖南出版集团等4个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改善了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提高了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004年9月,湖南出版集团与省出版局完全分离,标志湖南出版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在省委大力推动下,“十五”期间湖南文化产业步入迅速发展时期。据省统计部门统计,200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5.6亿元,占GDP的2.4%。2002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28.69亿元,占GDP的3.1%;2003年为163.10亿元,占GDP的3.5%;2004年为212.67亿元,占GDP的3.8%;2005年为271.08亿元,占GDP的4.2%。文化产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连续5年保持20%以上增速。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GDP平均增长率,文化产业对全省国民经济的影响逐年加大,出现了文化产业超前发展的“湖南文化现象”。“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娱乐湘军”在全国的强势崛起,大大提高了湖南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亮点。

 

  (本栏目由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与本刊共同策划)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