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邓小平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若干基本设计

作者:杨胜群 孔昕 来源:《新湘评论》2019年第5期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13日 11时07分14秒 编辑:redcloud

 

  (上接第3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设计,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设计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经济领域的所有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邓小平设计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是他为我国经济领域的所有制改革作出的基本设计。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领域最重要的改革,一是改革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是改革原有的“清一色”的公有制形式。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还未触及所有制领域。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出现后,所有制的改革才成为经济领域改革的重点。党的十二大后,邓小平一方面支持和主张对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改革,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强调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初步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思想。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个体经济和外资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中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是我们长期的方针。这个决定被邓小平誉为“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指出“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所决定”,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要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正式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经济领域的改革稳步推进,之所以没有出现大的反复,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所有制调整和改革方面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逐步形成和完善。坚持这样一个制度设计,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经验和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并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目标的需要。邓小平在倡导设计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时,是始终将它与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全面改革推开后,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他看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都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他一方面强调公有制经济要始终占主体地位,为实现社会共同富裕提供保证,另一方面他又指出,利用外资、发展其他所有制经济,“都是服从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总要求的”;发展其他所有制经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为了达到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党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也始终坚持社会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设计,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设计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邓小平对我国经济领域改革最重要的基本设计之一。四十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可以说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这一设计,不只对经济领域的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改革开放全局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了当代中国的基本历史条件之一,各个方面的改革都是在这一基本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这一设计是邓小平对传统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突破。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将被取消。俄国在十月革命后,列宁曾指出社会主义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只能是等价交换的商品关系,但没有在理论上明确回答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后来斯大林虽然承认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生产,但他将商品生产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并且认为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生产。在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毛泽东在纠正大跃进“左”倾错误过程中提出,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流通、价值法则为社会主义服务,但他也没有从社会主义经济的整体属性上来认识问题。所以,长期以来,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而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如果对这个传统观念没有大的突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乃至于其他方面的改革一步都迈不开。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关系到整个经济领域改革的成败,还关系到全社会的经济秩序。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设计,是非常谨慎,循序渐进的。早在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11月他就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设想,但并没有急于确定下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党逐步摆脱传统观念,形成新的认识。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得出结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几个月后,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下来。这一目标的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为我国经济发展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提供了前提条件。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的一项长期的任务。今天经济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主要就是围绕这个目标进行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加快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任务做了明确的阐述。

 

  对外开放设计,即对对外开放的基本目标、途径及步骤的设计

  对外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主要特征之一。四十年来,中国的发展是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没有日益扩大的对外开放,中国的发展是不可能的。邓小平不仅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而且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目标、途径及步骤做出了基本设计。

  邓小平设计的对外开放是长期持久的。早在1984年10月他就明确提出:“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他还阐述不会变的原因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需要五十到七十年;而五十到七十年后,中国同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更加相互依存,更不可分,开放政策更不可能改变了。

  邓小平设计的对外开放目标是全面、全方位的开放。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方针开始,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到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形成了他对对外开放基本目标的设计。这就是“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他所讲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世界各国”既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包括后发的新兴国家及广大发展中国家。

  邓小平设计的对外开放包括引进来、走出去多种途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工业、科技整体落后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对外开放首先是大量引进,包括技术、设备、资金、智力等引进。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后,邓小平指出,中国的经济要“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能够打进国际市场”。走出去,首先是产品走出去。这样,才有大量的“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局面的形成。

  邓小平设计的对外开放是由点到面逐步扩大的。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是一步步打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首先倡导建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实行某些特殊政策,成为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在经济特区取得成功经验后,1984年邓小平提出“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到1988年,他形成了由沿海带动内地的对外开放设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按照这一设想,天津、上海、大连、烟台等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实行对外开放。与此同时,他还提出“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按照这一设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长江沿岸十个城市全部对外开放。此后,其他十七个内陆省会城市以及一些内陆边境城市也相继对外开放。这样,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对外开放大格局。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际国内局势发生新的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深度融合,中国只有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实现国家繁荣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在国内创建自由贸易区,在国际上倡导“一带一路”合作,开创了对外开放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回顾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他关于对外开放的基本目标、途径及步骤设计,对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对外开放事业的发展,是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的。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