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宝庆竹刻:刻刀为笔 雕竹成画

作者:王艳萍 唐文林 聂世忠 来源:《新湘评论》2019年第11期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04日 03时33分17秒 编辑:redcloud

湖湘文化之光——

湖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读

 

竹簧烙刻作品《老街昔浓情》

 

  竹,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独特地位。歌谣《弹歌》中就唱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描绘了华夏先民伐取竹子制作工具,并用其狩猎的场景。后世中国文人逐渐将竹子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长特征人格化,竹成为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等精神文化的象征。大文豪苏轼更是写下“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诗句,爱竹之心溢于言表。

 

  日常生活中,竹子在勤劳智慧、心灵手巧的中国人手里更加变化万千——或烹饪成香气扑鼻的佳肴;或制成竹床、竹筷等器物,还可打磨成笛、箫、笙等乐器;竹根还可雕刻拐杖、笔筒等工艺品。而在湖南邵阳的竹刻匠人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传统雕刻艺术——宝庆竹刻。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宝庆竹刻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诗、书、画、刻并举的竹艺精品

 

  邵阳市古称宝庆府,盛产南竹,自古竹器制作业十分发达。明代编修的《宝庆府志》曾记载过万历年间宝庆竹刻名师潘一龙及其竹艺作品,从有限的史料记载大致可以判断,宝庆竹刻产生于明朝中叶。

 

  竹肌雕(又称竹青雕)、竹根雕是中国传统竹刻门类,也是宝庆竹刻中最初的竹刻门类。竹肌雕是取竹子主干部分为原材料进行雕刻创作。竹根雕是艺人根据竹根材料的自然形态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

 

  明末清初时期邵阳的竹刻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竹刻门类——竹簧。竹簧是把南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薄层的竹簧,经过煮、晒、压平后,胶合或镶嵌在木胎上磨光,再在上面雕饰人物、山水、花鸟等纹饰。竹簧工艺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竹簧雕刻突破了传统竹刻工艺受圆竹材质的限制,可制作出丰富多彩的各种艺术作品,大大拓展了传统竹刻的表现形式。与其他竹刻门类相比,竹簧成为宝庆竹刻中最有地域特征的门类,竹簧雕刻新技艺的发明为中国竹文化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非常喜欢翻簧竹刻,曾从邵阳请了竹刻艺人李新麟、李胜麟兄弟二人到汉口为他制作竹簧扇。鸦片战争时期,清末外交家黄遵宪先后出使英、美各国,他多次将邵阳竹簧艺术品作为礼品进行赠送。

 

  宝庆竹刻的品种比较齐全,有竹青(肌)雕刻、竹簧雕刻、竹根雕刻和竹烙雕刻等四个门类。宝庆竹刻集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体,融入了多种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吸收了国画、版画、书法等艺术的精华,因造型优美、色泽淡雅、题材丰富、构图质朴、技法别致、情趣高尚而独具特色。

 

  宝庆竹刻在艺术表现风格上,将文人的闲情逸趣与诗情画意融为一体。表现题材多为江南风光、花鸟虫草、仕女人物、书法金石等,通过诗、书、画、刻并举的手法,或绘景、或抒情、或言志,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艺术情趣。表现手法上追求细致准确、生动传神的效果,刀简意赅,疏密有致,借国画中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的构图技巧将繁复的自然景物高度概括,已达“咫尺之图”可见“千里之景”的效果。雕刻过程中画技与刀工相辅相成,以刀代笔,变化多端,从而使宝庆竹刻独具典雅、秀美、明快、飘逸的艺术风格。

 

竹簧浮雕“百宝箱”

 

 

广受欢迎的热销明星

 

  清末同治年间,邵阳城内有多家竹艺店铺,聚集了数十名竹刻艺人,竹刻业成为邵阳当时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独特行业。当时的长沙作为省会,每逢岁考,省内各县的文人都到长沙来应试。朝珠盒、帽筒、茶叶盒等竹簧器具契合了文人和贵族富贾的需求,宝庆竹刻成为当时长沙官员、文人之间的馈赠佳品,产品供不应求。

 

  民国年间,宝庆竹刻走向国际市场,外国厂商批量订货,美国某烟草公司专门订制竹刻烟盒,销量较大。到邵阳进货的行商络绎不绝,通过武汉、上海、广州等口岸,将货物转销往海外。

 

  1935年朱羲农、朱保训编纂的《湖南实业志》记载:“竹器雕刻品之出产地,有福建、江苏、四川、湖南等省。湖南之竹刻,以邵阳出品最为精致……现已有九家,资本额最高千余元……出品有各种文玩用具,而以茶叶瓶为大宗……远销上海、香港等埠。”

 

  那时候邵阳竹器业有一个自己的行业组织,叫做“竹器业同业公会”,专门负责协调业内相关事务。例如每家店铺都有自己的样板(常用的产品字画底板),他人不可抄袭,如果有模仿抄袭情况发生,竹器业同业公会就会出面协调制止。当时,为竹刻书写样板字的有擅长魏碑体的魏肇文,还有擅长行书的谢逸安。店铺需要他们题字时,一般请一顿饭或付点润笔费即可。样板文字内容大多来源于唐诗宋词,如六扇屏风上的对联“风采三秋明月,文章万里长江”“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烟盒上常见的题字“吞云吐雾”;茶盒题字有“陆羽茶经”“雀舌龙牙”,衣架题字“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图案大部分来源于芥子园画谱,或从其他出版物中移植。雕刻样板的艺人技艺都很高超,艺人们习惯用一把刻刀,用阴刻的表现技法,将复杂的物体表现得惟妙惟肖,质感尽显。可以说阴刻最能体现艺人的功力,败刀一眼就能看出来,丝毫都不能掺假。

 

竹簧浮雕 方鼎

 

 

涅槃重生的传统工艺

 

  从抗日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宝庆竹刻因时局动荡陷入低谷。大部分竹刻店铺度日艰难,有的关门停业,有的为谋生计转做他行。到了20世纪90年代,邵阳几家竹艺厂因产品滞销全部进入破产改制程序,邵阳竹艺濒临灭绝。

 

  宝庆竹刻在2006年公布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后,曾剑潭、胡恒民、喻文等老一辈竹刻艺人复出,他们或创作或带徒授艺。经数年传承,张宗凡、王浩宇等一批中青年艺人成为宝庆竹刻的中坚力量。2007年邵阳市非遗研究所组织竹刻艺人成立了“邵阳市宝庆竹刻研究所”,致力于宝庆竹刻的传承和发展工作,由国家级传承人张宗凡担任所长,主要从事宝庆竹刻的传承教学和生产。邵阳学院唐文林教授等人也积极加入宝庆竹刻的创作及研究。他们刻苦学艺,积极创作,数十件作品在各类工艺美术大奖赛中斩获奖项,唐文林、王浩宇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目前,宝庆竹刻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3人。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