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岳阳市:探索“党建+”基层治理的新路子

作者: 来源:《新湘评论》2019年第16期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22日 09时28分44秒 编辑:redcloud

 

  岳阳市围绕提升基层组织的组织力这个重点,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断创新党建引领村级治理机制,探索形成了一些“党建+”基层治理的典型案例。

 

  “党建+能人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主导作用,从地方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能人、复员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等群体中,发现和选拔政治强、懂政策、善经营、会管理的基层能人,实现基层党组织书记“能者居之”。平江县泊头村、横冲村党组织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财政部下派第一书记,汨罗市武夷山村、华容县兔湖垸村等村支部书记都是国家公职人员身份,临湘市龙窖山村、岳阳县清水村、汨罗市西长村等村支部书记是地方经济能人。

 

  案例:汨罗市西长村——选优配强“第一书记”实现能人治村。该村辖4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060人,其中党员149人。该村从昔日穷困落后的小山村,蝶变为如今全国美丽乡村、产业强村,“密码”就在于注重加强班子建设、选配能人治村。该村2012年推选经济能人彭双全担任村第一书记,2017年推选80后干部刘胜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在他们的带领下,该村搭建了创客基地平台,吸引一批90后年轻人才回流建设家乡;高标准规划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做活土地流转文章,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广泛吸引工商资本下乡,以点带面连片开发休闲旅游观光等产业,不仅致富了当地群众,还提升了村级治理“软环境”。

 

  “党建+精细治理”。目前,大多数乡村的村民小组实行组长一人负责制,欠缺完整的机构、健全的监督、必要的保障,工作也难以落地见效。平江县泊头村、湘阴县燎原村等通过健全党的基层治理体系,延伸工作链条,下沉工作重心,细化治理单元,推动治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取得明显成效。

 

  案例:平江县泊头村——“三人小组制”细化基层治理单元。该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村,辖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86人,其中党员46名,村级班子共3人(另有2名第一书记)。为破解村级治理中任务重、矛盾多、人手少等突出问题,村党组织探索调整村级组织结构,在组一级建立“三人小组”(1名村民小组长、1名党员代表、1名村民代表),实现组一级的工作领导由“个人”向“组织”、“单一负责”向“集体负责”转变。组内事务由“三人小组”领导组民自治,需由村集体议定实施的事项由“三人小组”提议,组民会议决议后向村“两委”申报实施。通过村组事权分工,进一步强化了组级工作力量、促进了工作落实,推动该村在2018年实现了脱贫摘帽。

 

  “党建+集体经济”。过去岳阳市一些农村基础弱、底子薄,村级账本满目皆“赤”。有的老支书回忆,以前村里一穷二白,没有半点“余钱剩米”,有心做事却寸步难行,干满一届“山河依旧”,群众不满意,自己也觉得很没劲。近些年,全市不少村级党组织通过打造特色集体经济,不仅解决了“贫血”问题,更增强了“造血”功能,也带动形成了村级治理“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的良好局面。

 

  案例:临湘市龙窖山村——用好生态资源增收富民。该村地处湘鄂边界,交通闭塞,经济基础薄弱,仅有耕地面积1239亩,人均0.48亩。该村党组织抓住乡村旅游发展机遇,推动民俗生态旅游发展,由村干部每人带头垫资3万~5万元,众筹资金100多万元,牵头组建泉源乡村旅游公司,打造以“竹乡瑶寨”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和“秘境龙窖山、寻根瑶祖源”的旅游品牌。目前,该村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以上,年均收益5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万余元,“穷山沟”变成了“聚宝盆”。

 

  “党建+自治组织”。突出村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发挥各种群众性协会、自治组织的作用,引导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推动形成“月明星灿”“众星拱月”的治理局面。

 

  案例:汨罗市武夷山村——“党建+协会”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该村地处城郊,在区划调整中三村合一,辖5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439人,其中党员198名。该村围绕基层治理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探索了一条“党建+协会”的治理好路子。做什么?在村党总支领导下,成立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退伍军人之家、爱心助学社等8个群众协会,引领它们向中心聚焦、为治理出力。怎么做?融合法治德治自治,制定协会组织章程,坚持按章办事,推进村级治理。谁来做?每个协会组织的负责人和班子成员均由政治素质好、有服务意愿、有工作能力、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在职或离职村组干部、无职党员担任。通过发挥各类协会组织联系不同群体的优势,对群众进行再组织、再教育,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被中央政法委推介为新时代学用“枫桥经验”的典型。

 

  “党建+村规民约”。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等基层自治制度,把法治精神、规则意识、集体意识注入到乡村社会运作实践之中,为群众提供共同行为规范和守则,引导群众从“他律”转向“自律”。

 

  案例:华容县兔湖垸村——村规民约带来村治大变化。该村由3个村合并而来,辖3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00余人,其中党员131名,一度历史遗留问题复杂、不良风气蔓延。2016年以来,兔湖垸村党组织针对村民法制观念淡薄、卫生习惯落后、婚丧陋习盛行等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制订形成《兔湖垸村村规民约》33条,从移风易俗、家风民风、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约束,对违反村规民约的行为采取警告、批评、谴责或取消村级待遇等措施,产生了较好效果。该村先后获得岳阳市文明村、美丽乡村,湖南省卫生村等荣誉。村民感叹,如今好风气又回来了,住在兔湖垸幸福感明显增加。

 

  (省委办公厅综合调研一室供稿)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