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 来源:《新湘评论》2019年第18期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19日 03时46分54秒 编辑:redcloud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矛盾,可以概括为“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解“结构性”三个字十分重要。从性质上讲,“四降一升”矛盾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大失衡”:一是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三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这“三大失衡”有着内在因果关系,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如果只是简单采取扩大需求的办法,不仅不能解决结构性失衡,反而会加剧产能过剩、抬高杠杆率和企业成本,加剧这种失衡。

  解决结构性矛盾,必须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讲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就是要深入研究市场变化,理解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讲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讲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同时要加强激励、鼓励创新,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握好“五大关系”

  湖南作为中部省份,重化工业占比高,发展不足和发展不优并存。要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增长速度和发展质量、供给和需求的平衡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打赢这场硬仗,要有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更要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把握好“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做减法,就是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做加法,就是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补短板、惠民生,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

  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结构性矛盾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同样结构性改革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既要抓紧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也要有长远打算,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路线图和时间表,把确定改革任务同实施“十三五”规划衔接起来,同年度工作安排衔接起来。

  把握好力度和节奏的关系。既要积极,也要稳妥,在弄清症结的前提下敢于拍板、敢于决策,同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力争把社会风险控制在最小。

  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每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不同,面临的主要矛盾也不同,“三去一降一补”不一定齐头并进,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准主攻方向,集中精力打歼灭战,进而带动全局取得突破。

  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积极性调动起来,尽可能运用市场和法律手段推进改革,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优化市场环境、健全社会保障、减轻企业负担、提供就业培训、补齐发展短板等方面的作用。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

  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有效化解产能过剩,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湖南区位优势明显,发展空间广阔,科技及智力资源丰富。要立足湖南实际,认真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培育新的增长极,争取在转方式、调结构方面走在前列。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要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总的要求是“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上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