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三个红色山村的绿色崛起
——井冈山脱贫攻坚调研纪行

作者:吴金 邓跃 来源:《新湘评论》2019年第23期 发布日期:2019年12月04日 04时35分40秒 编辑:redcloud

 

 

  金秋时节,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的井冈山,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登高远望,风雷动、旌旗奋的历史回声犹在耳畔。

 

  这里是中国“革命圣火”燎原之地,过去集革命老区、偏僻山区、贫困地区于一体,贫困曾是这里的代名词。近年来,井冈山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打好脱贫攻坚战,于2017年2月在全国率先实现脱贫摘帽。

 

  从一个曾经深受贫困困扰的革命老区,到在全国率先脱贫,其间蕴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不久前,本刊记者跟随“感恩奋进·共和国摇篮谱新篇——全国党刊全媒体江西行”的编辑记者们一起走进井冈山,试图通过三个红色村庄的变化,探寻井冈山脱贫攻坚的经验。

 

 

神山村:黄洋界下致富忙

 

  在井冈山深处、黄洋界脚下,坐落着一个叫做“神山”的小村庄。这里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村民世世代代与贫困相伴。昔日的神山村,有一句顺口溜:“神山是个穷地方,有女莫嫁神山郎。”

 

  然而,近三年来,这里发生了神奇之变,“红色”兴起旅游热,“绿色”摘下贫困帽,村变美了、人变富了,昔日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大名鼎鼎的示范村。

 

 

  “原来这里是神仙都不来,现在老百姓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彭展阳告诉记者,这一切源于2016年2月2日这个特殊日子。那天是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迎风踏雪来到村里,看望慰问贫困群众,共商脱贫攻坚之策。总书记的殷殷厚望,深深刻在乡亲们的心里。村民们说,是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使神山村神气起来了!

 

  村口展示的两张照片最能说明神山村的神奇之变,一张是之前的模样:土坯房、泥巴路;一张是如今的模样:条石铺就的路面整洁干净,白墙黛瓦的屋舍错落有致,满山遍野瓜果飘香。

 

  记者一行来到村里时,许多游客正齐聚在村民左秀发家院子里,排队体验打糍粑、品特产、选竹雕。

 

  左秀发是红军烈士左桂林的孙子。习近平总书记到村里考察时,曾到左秀发家中做客,对一家人立足本地资源、依靠竹木加工增收脱贫的做法给予肯定。如今,在旅游扶贫带动下,左秀发家不仅竹雕卖得好,大儿子左香云创办的农家乐也常常客满。

 

  一人富是小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习近平总书记在神山村殷切嘱托:“老区在全国建小康的征程中,要同步前进,一个也不能少,都要共同迈入小康社会。”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左香云牢记嘱托,联合村里农户成立了旅游协会,对外积极跑市场,对内统一分配客源,平均每户增收1万元到2万元。

 

  离左秀发家不远的彭夏英家,原来是贫困户。丈夫帮人拆房时砸伤了脚,自己上山砍竹子时摔伤过腰,“最穷的时候,连10块钱都拿不出,那时候的日子真是难。”提起过去的艰难日子,彭夏英不禁眼泪直流。

 

  在总书记来家做客、亲切慰问的关怀感召下,在党和政府帮扶下,三年来彭夏英家发生了大变样。夫妻俩办起了神山村第一个农家乐,凭着勤劳、诚信,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年收入超过10万元。同时开办了神山特产小卖部,向游客出售自制的果脯、米果、茶叶等。现在,彭夏英家里还养了娃娃鱼,种了黄桃,加上毛竹等收入,生活越来越好。她家不仅脱了贫、致了富,她个人也获得了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党和政府只能扶持我们,不能抚养我们。”在村口一面由村民笑脸照片组成的墙壁上,这句落款“神山村民”的话让记者印象特别深刻。村民深知,神山村要真正富起来,必须有产业,必须有内生动力。三年来,通过探索实践,“一户一亩茶竹果、一户一栋安居房、一户一个农家乐、一户一张保障网”的脱贫路子正在形成。村里通过发展高山黄桃、井冈红茶等产业,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实现人均收入19800元左右,走上了富裕之路。

 

  如今,“山区变景区、旧房变新房、资金变股金、无助变有助”的神山“神奇之变”已经实现。神山村不仅告别了贫困,还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大陇村:挑粮小道民宿热

 

  同样坐落在黄洋界山脚下的大陇村,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这里曾是边贸重镇,也是重要产粮区,红军“挑粮小道”的源头和著名的大陇红色圩场就在这里。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村里看到,杨柳依依,荷塘绿满,一座座农家庭院整洁干净。漫步村中,“心随美景动,如在画中游”,装修别致的民宿更是遍布村里,游人如织,家家客满。

 

  然而这个小山村,原本并不热闹。过去村民多以打工、种田为生,村内土坯房众多,牛栏猪舍乱搭乱建,破败不堪,是个典型的贫困村。

 

  改变源于井冈山精准脱贫政策的实施。近年来,为彻底和贫穷告别,村里“近学神山,远学丫山”,逐步明确了“民俗、宜居、生态、养生”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住宿、旅游、饮食、度假等绿色脱贫产业。找准发展模式后,最重要的就是业态支撑,村里按照引进企业主体投资、发动村集体农户入股的思路,引进了井冈山陇上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创新设计,抛弃硬性拆除的老路子,将村民闲置的老房子改造成休闲民宿;通过流转租赁,将荒山开发成果蔬采摘园,将荒地打造成既可观赏又可增收的荷塘。

 

  如今,村里不仅办起了农家乐,发展起休闲民宿,还开办了咖啡厅、乡村俱乐部等。城里的游玩设施在这也能见到,曾经的贫困村摇身变成度假村。

 

  趁着旅游热的兴起,不少村民开办豆腐坊、酿酒坊、糍粑坊,在村里打造出一条客家传统美食街。“我做的凉粉加了黄糖和酸酒,解渴降暑,好吃着呢!”在苏莲托咖啡厅门口,记者见到村民王根梅正热情招呼游客。经攀谈得知,王根梅之前一直在外打工,自从村里的民宿火了、游客多了后,她便回了家乡。如今,勤劳能干的她不仅做凉粉,还为游客做早餐,年收入好几万。“游客多了,生意就有了,以前觉得在农村赚钱门路少,现在感觉到处都是商机,到处都可赚钱。”王根梅说。

 

  度假村的开发,让山村大变样,更让这里的资源变成资产。村民闲置的房子交给公司,通过改造,发展民宿,每户村民每年可获取5000元以上的租金。公司还将村里荒地打造成可赏花可采摘的莲塘,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资金入股,享受分红。自度假村开发以来,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以上,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不足3000元跃增至6500元。

 

 

大仓村:会见旧地福满仓

 

  坐落于井冈山市荷花乡北部的大仓村,四面环山,森林茂密。因为9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次不同寻常的会见,从此改变了中国工农革命的命运。

 

  1927年10月6日,毛泽东与袁文才在大仓村林家祠堂举行第一次会见,共同商讨在茅坪建立后勤机构等问题,由此成功地打开了山门,为工农红军进驻茅坪、安家井冈,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90多年后,走进大仓村,这里仍保留着明清时期建造的古建筑群,林家祠堂修旧如旧,上可见房瓦檩椽,下可见白壁天井。所不同的是,如今的大仓,村容更美、村民更富。大仓村已从“大仓会见”的红色历史中走出一条由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新路。

 

  大仓村曾是省级贫困村,民贫村穷,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谋生。为了让藏在深山的“红色大仓”走上乡村振兴路,乡党委书记吴小平颇费了一番心思。

 

  “大仓对于井冈山来说意义特别,我们应该让这些故事、资源成为发展红色旅游的一个抓手,以对得起这段历史。”思路确定后,吴小平找来了国内建筑规划设计的权威专家团队,通过最大程度地还原红色历史,唤醒乡土建造技艺,对村里建筑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

 

  通过几年的努力,大仓村已建成大仓会见纪念馆等红色旧址建筑群,对原红军小道进行全面修复,并新建大仓讲习所。“我们要将大仓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变成生动的红色教材。”吴小平说,近年来,通过对红色文化不遗余力地挖掘,同时借力井冈山干部学院、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的培训资源,积极“引客下山”,红色旅游热在村里渐渐兴起,大仓成了没有围墙的“红色学院”。

 

  除了依托红色资源发展旅游业,大仓村帮助村民增收的另一种方式就是积极探索发展休闲产业、特色产业和文创产业。当地引导16户农户组建农民合作社,种植了600余亩太空莲,并邀请专家对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大大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村民林天红原本在深圳一家电子厂打工,每个月能挣4000多元。听到家乡各方面的变化后,他辞职回到家乡,加入合作社种植太空莲,规模化的种植让他一年收益达到6万余元。

 

  与此同时,基于大仓村原有的产业、资源优势,村里着重发展竹艺加工、全堂狮灯等传统工艺,已逐步形成规模。近年来,随着村里大批青壮年的返乡,电商在村里火了起来,这些年轻人借助电商平台将竹艺加工品、竹笋、竹荪卖到全国各地。

 

  如今,返乡就业的村民一个接一个,村民人均年收入比两年前增加了3000元。今年68岁的曾秋妹,20多岁时就嫁到大仓村,对村里近年的变化,她感受最深:“如今的大仓,真是大变了样,幸福满仓!”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