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

作者:杜家毫 来源:《新湘评论》2020年第1期 发布日期:2020年01月06日 04时41分40秒 编辑:redcloud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提供有力制度保障的决议》。下一步,关键是要认真抓好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四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省委的安排部署上来,统一到做好今年工作的要求上来。

 

 

  以落实《决议》为抓手,推动四中全会精神在湖南落地生根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全会通过的《决定》,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的重大政治问题,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抓好四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是全省上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省委以全会《决议》形式提出的贯彻落实意见,是湖南坚持和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实际行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全省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行动自觉,认真抓好《决议》实施,推动四中全会精神在湖南落地生根。

 

  要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到“两个维护”上,体现在领导带头上。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道路怎么样,只有走过才知道。”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之所以能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形成“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最根本的是因为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群众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接力探索、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越是形势复杂、风险增多、挑战严峻,越要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定海神针作用,越需要从“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始终坚持和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上更加自觉、更加坚定、更加有力,以实际行动引导人们尊重制度、维护制度,坚决抵制“钻制度空子”“打擦边球”的行为,带头同不守制度、破坏制度的现象作斗争,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湖南落地生根。

 

  要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到各项工作上,体现在推动发展上。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完善治理为主题、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坚持从湖南实际出发,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把制度执行贯穿到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的全过程,落实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方面,充分发挥制度在指引方向、规范行为、提高效率、维护稳定、防范化解风险上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过完善文化创新发展机制,加快建设文化强省;通过完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省;通过完善政府治理体系,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通过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建设生态强省,以湖南一地一域的高质量发展和良好治理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贡献。

 

  要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到改革创新上,体现在治理效能上。中国制度具有独特优势和旺盛生命力,对此我们充满自信。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同参与激烈国际竞争的要求相比,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全面现代化的艰巨任务相比,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只有不断推进改革创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才能进一步发挥其优越性。从我们走过的实践历程看,正是因为40多年的改革开放,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革除体制机制弊端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行业、领域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花垣探索的“党建引领、互助五兴”和麻阳探索的“互联网+监督”,就是坚持从基层实际出发,通过改革创新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紧密结合已经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形成一体推动、一体落实的有效工作机制,力争推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中创造湖南特色、走在全国前列。

 

  要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到提高能力上,体现在保持定力上。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作保证,必须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全省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着力增强战略思维、法治思维、专业思维、创新思维、开放思维、底线思维,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把方向定政策、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促和谐,不断提高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战略部署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胸有成竹方能临阵不乱,有了能力才能保持定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才能够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艰巨任务,我们才能够做到方向不变力度不减;面对各种风险考验,我们才能够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始终保持敢于斗争的精神,以方向不变、步伐不变、干劲不变的定力,扎实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实施“全面小康决胜年”为重点,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是进入“十四五”规划发展的起步之年,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1.聚焦重点,大力实施“全面小康决胜年”攻坚行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全省上下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全面小康建设上来,把各方资源聚集到全面小康建设上来,形成决战决胜、攻城攻坚的强大合力。

 

  摆出全面发力、整体推进的决战态势。全面小康就要全面发力、全面进步,要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形成整体推进的决战格局。重点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做好创新发展的文章。推动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是湖南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湖南走在中部崛起前列的重要支撑。要加速释放融城效应,加快区域性创新平台建设,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努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将长株潭打造成为创新的高地、产业的高地,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样板区。重点推进环洞庭湖经济区建设,做好绿色发展的文章。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守护好一江碧水”为总要求,立足自身优势,找准抓手、打造特色,在现代农业发展、产业新区绿色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走在前列、作出示范。要突出抓好“一江一湖四水”系统联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重点推进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做好开放发展的文章。要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共享发展机遇,找准落实“一带一部”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以“135”工程升级版和特色产业小镇为抓手,引导企业集群入驻、链式发展,形成产业生态。促进全省产业科学布局、有序承接、错位发展,进一步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罗霄山片区、武陵山片区要重点实现全面脱贫,做好协调发展的文章。片区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地方病高发区、生态脆弱区等于一体,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是湖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扎实推进住房、产业、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攻坚行动,有序推进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时,开展好“回头看”,对脱贫对象进行全面走访和筛查,制定后续产业发展计划,防止重新返贫,做到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责任,实现高质量脱贫、可持续脱贫。湘鄂赣、湘桂黔在革命时期是红军起义作战的主战场,在改革开放新时代,也应该成为互相协作融合发展的新市场。

 

  展开补短板强弱项的决战攻势。聚焦全面小康的薄弱环节、关键环节,强弱项、补短板、守底线、促提升,打好攻坚战和歼灭战。围绕民生保障强弱项。决胜全面小康要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围绕全面脱贫和“六个全覆盖”补齐民生短板,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要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2020年必须完成的底线任务。要推动城乡安全饮水全覆盖,认真落实水安全战略;要推动基层公共服务全覆盖,重心下移、保障下倾,实现“一门式”服务;要推动社会保障全覆盖,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要推动农村危房改造全覆盖,重点解决农村群众危房问题;要推动通村通组道路全覆盖,全面实现全省自然村“组组通”;要推动义务教育全覆盖,精准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资助政策,决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失学。围绕产业项目补短板。产业和项目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基石,要继续以“5个100”为抓手推动全省稳投资、稳增长。精心谋划和部署一批增后劲、有回报、惠民生的大项目、好项目,继续大力推进交通、能源、水利、通讯四张网建设,着力补齐环境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短板,全面启动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电信、广电、交通运输等服务业,深挖消费潜力,提升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围绕防范风险守底线。风险无处不在,危机无时不有,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要永葆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一以贯之地做好斗争准备。着力提高防控能力,强化底线思维,防范化解政治风险、意识形态风险、经济风险特别是债务风险、网络安全风险、安全生产风险等重大风险点,逐一排查隐患、逐一制定方案、逐一化解消除,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围绕社会治理促提升。深入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着力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要加大创新型省份建设推进力度,更加重视教育发展和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让创新之路越走越快。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着力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化国际合作和区域合作,深化湘台交流合作,让开放大门越打越开。

 

  拿出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决战气势。行百里者半九十,全面决胜小康推进到现在,剩下的都是硬任务、硬骨头,考验的是干部的硬作风。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一定要一鼓作气,拿出决战决胜的劲头和干劲,拿出决战决胜的思路和举措,拿出决战决胜的定力和担当。要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各级主要领导要靠前指挥,亲自上阵,要深入一线发现问题,沉到一线解决问题。坚决杜绝和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避免和克服大而化之、泛泛而谈,要让目标和任务可操作可落地,让成效和成果可评价可考核,切实将思路和想法落到具体措施上、具体项目上、具体岗位上,以过硬的作风,攻克一个又一个堡垒,实现一次又一次跨越。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现在离决胜全面小康的验收只有一年的时间,全省还有21万人口在贫困线以下,民生保障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债务风险依然较大,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对照全面小康的各项指标,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决战关头,全省上下一定要对标对表、科学施策、精准发力,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干事氛围,取得志在必得、干一件成一件的效果。要有不负人民的使命感。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以极端负责的精神推进决胜全面小康的各项工作,下足“绣花”功夫,决不搞形式脱贫、数字脱贫,绝不搞偷工减料、敷衍塞责,决不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以实干换实绩、用实绩保实效,提升全面小康的成色,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水平,让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2.超前谋划,精心绘制好“十四五”发展蓝图。“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湖南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期。我们要超前谋划、精心编制好全省“十四五”规划,绘就新的发展蓝图,把形势分析得更加透彻、把情况掌握得更加准确、把困难估计得更加充分、把应对措施准备得更加周全。各部门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密切配合,深入调查研究,科学提出“十四五”时期全省的发展目标、工作思路、重点任务。要在把握发展大势中抢抓新机遇。善于观大势、谋大势,深刻分析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准确把握全球经济重心转移、科学技术变革、发展模式转化、贸易方式转变等发展环境变化趋势,主动适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风险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要措施。要在保持战略定力中增强新动能。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三个着力”要求、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盯紧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这个愿景,衔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一以贯之、锲而不舍推进“四大体系”“五大基地”建设。要在优化发展环境上争创新优势。只有一流的营商环境,才能生发出强大的生产力、吸引力、竞争力。要围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破除信息孤岛、部门所有制等藩篱,充分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共享平台,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让湖南成为干事创业的热土、投资发展的沃土。

 

  当前我们正行进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全面脱贫的历史性时刻即将到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近在咫尺,我们将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推动者、创造者。越是关键时刻,越要咬紧牙关,越是冲刺阶段,越要干字当先。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以建功有我的心胸情怀,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把治理效能转化为工作成效,不断开创全省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

 

 

上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