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新湘评论》2018年02期
P. 57
XinXiangPingLun
XinXiangPingLun
看天下
红色的旗帜永飘扬,红色的嫩芽永绽放。内蒙古 第一支乌兰牧骑的诞生
大草原的乌兰牧骑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封回信,重 一个村可以有多大?
新回到我们的视野。他们“把天空当成明亮的灯光,
437.5 平方公里!这是廷·巴特尔所在的萨如拉图亚
把草原当成移动的舞台”,无论炎夏溽暑,还是数九寒
嘎查的面积。
天;无论风雪弥漫,还是沙石满天,他们辗转跋涉在戈 内蒙古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
壁草原上,他们载歌载舞在农牧民的房舍牧场间,他
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自治区成立之初,走几十里地才碰到
们没有忘记周总理的叮嘱:“不要进了城市,忘了乡
一两个蒙古包是常事,农牧民文化生活极度贫乏。
村。”他们没有辜负小平同志的期待:“发扬乌兰牧骑 正是这样的地域和人口特征,催生了乌兰牧骑,给农
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用60年坚如磐石的
牧民送来欢声笑语的“文化轻骑兵”。
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执着,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扎根人 乌兰牧骑的诞生、发展,与周恩来总理的重视和关怀
民,什么是深入生活! 密切相关。
60 年前,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了。60 年来,
“党和政府的声音难以传递到基层,人民群众了解不
乌兰牧骑由创建初期的一驾马车上十几个人的文艺 到社会主义新文化。”20 世纪 50 年代,当时的内蒙古自治
轻骑队,发展到今天的 75 支队伍 3000 多名队员。每
区党委第一书记乌兰夫对周总理说。
年演出超过 7000 场,累计行程 130 多万公里,为农牧
不仅是党的声音传不到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
民和各族群众演出36 万多场,各民族观众达2.6 亿人 很成问题。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地广人稀,一个西苏旗有 55
次,创造了当代中国文艺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回
27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只有9000多牧民。两个蒙古
信中说:“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
包之间可能就有一二十公里地,几十里地也就七八个牧
艺术也需要人民。”称赞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 民。1956年,苏尼特右旗成立了第一个文化馆,但“因为路
一面旗帜。
途遥远,一个人借一本书,可能半年才能还”,“有的人一辈
子都没看过演出”。
对于牧区和半农半牧区人民的这种状况和心愿,党和
政府十分关心。怎么办?周总理指出,是否可以研究一种
能够满足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办法,建立相应的
队伍。
的故事 于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认
真分析了自治区文化工作特别是牧区文化工作中存在着
长期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影、演出、展览、图书的实际情
辛 湘 况,作出了关于在牧区进行文化工作试点的决定。经指派
由内蒙古群众艺术馆组成工作组赴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
旗、正蓝旗、正镶白旗以及乌兰察布盟达茂旗等几个点进
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了解。经过这次调查研究,工作组的
同志们一致认为:鉴于牧区、半农半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
便和居民点极其分散的种种特点,要使农牧民群众的文化
生活丰富起来,就必须建立一种装备轻便、组织精悍、人员
一专多能、便于流动的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只有这样,
才能把社会主义的文化艺术直接地、经常地送到广大农牧
民居住和生产的牧场。基于这一构想,便将逐步形成和组
建的牧区红色文化工作队,命名为“乌兰牧骑”。1957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