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迎难而上 抢抓机遇 加快发展

作者:周强 来源:《新湘评论》2009年第02期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6日 11时38分07秒 编辑:redcloud

  

 

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 周强

 

  今年是我国在新时期遇到最为困难的一年,经济社会发展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前所未有的挑战,又蕴含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一定要科学分析,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沉着应对、因势利导、转危为机,抢抓国家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多上项目,上大项目,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大力推进科学跨越、富民强省。

 

  坚持不断扩大内需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集中投向五个方面。一是改善民生,着力提高民生质量。力争完成投资235亿元,主要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福利工程等项目。二是基础设施,着力提高承载能力。在未来几年内打通湖南到周边省区的23个出省通道,用3-5年初步建成现代立体交通网络,真正发挥湖南的区位优势,促进人流、资金流、物流向湖南集聚。加快湖南高速公路建设,力争今年新开工14条高速公路,发挥高速公路在推动新型工业化、现代物流业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加强铁路特别是高速铁路建设,形成到武汉、广州、上海、昆明、北京,分别为1、2、3、4、5个小时的立体网络。加快长沙机场、张家界机场、常德机场、芷江机场、永州机场改造扩建,积极兴建衡阳支线机场,同中国航空公司合作在湖南建立支线航空公司。与中石油合作加快建设天燃气管道。三是生态环境,着力增进生态优势。力争完成投资200亿元,加快推进生活和工业污水处理,重点抓好湘江流域、环洞庭湖污染治理,以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试点工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湿地恢复保护工程建设。四是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着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力争完成投资2300亿元,重点推进岳阳地区1000万吨炼化一体化、中联重科泉塘工业园、薄膜晶体管新型平板显示器以及国家优质粮食工程、超级杂交稻等项目建设。五是灾后重建,着力提高抗灾避灾能力。力争扩大投资规模,提高电源点建设和电网建设设计标准,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加强气象、水文预测预警系统建设。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进一步拓宽投资领域和渠道,加快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信贷为补充、民间资本和外资广泛参与的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筹资格局。一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预算更多的支持,逐步增加省财政预算内基建投入。二是激发企业投资积极性,支持和鼓励企业扩大投资规模,积极推动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促进有条件的企业运用票据融资券、集合债等形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三是进一步推进银企合作。四是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及外资。

 

  进一步扩大城乡消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明显、更持久,是经济增长最终和最关键的动力源,必须保持投资与消费相协调,实现投资与消费“双拉动”,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二是稳定城乡居民消费预期。重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救济救困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积极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三是改善消费环境。着力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合理引导发展汽车、文化、保健等消费,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切实加强市场价格调控,完善和落实低收入群众价格补贴办法,加强以食品药品为主的产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有利于扩大消费,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一是加快发展居民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服务网络,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便民利民的家政服务,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二是做强做大餐饮业。发展名店,培育名师,加速推进湘菜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和规模化。三是培育壮大旅游支柱产业。整合旅游资源,改善旅游设施条件,开发新型旅游产品,重点发展度假休闲、商务、会展等高端旅游,打造知名旅游品牌。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大力发展动漫产业,创新发展数字产业,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壮大文化产业规模。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

 

  发展提升主导产业。围绕提升产业竞争能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优势资源向产业链核心环节、价值链高端环节集聚,促进产业向高端化、高新化、“两型”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一是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既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又积极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结构体系,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坚持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支持钢铁、有色、建材、食品、石化、林纸、陶瓷、烟花等传统产业升级;坚持以节能减排推进产业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提高高耗能行业的能效水平。二是着力培育壮大骨干企业。集中打造一批千亿元产业,重点支持华菱集团、巴陵石化、南车时代、中联重科等大企业、大集团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三是着力发展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软件产业、移动通信手机产业、新型显示器件产业等信息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重点扶持生物制品、软件、新材料、动漫、电动汽车、新能源设备、节能环保等产业聚集发展;突出发展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电工电器等四大板块,集中培育有色、食品、造纸等优势产业集群。

 

  加强自主创新。集中突破制约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实现由湖南制造向湖南创造转变。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重大产业技术开发、装备研制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突破钢铁、有色、工程机械、汽车、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集群关键共性技术和瓶颈技术,重点支持“双百工程”企业、“小巨人”企业和产业集群核心企业开展自主创新。二是推动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完善政策,整合资源,创新模式,优化环境,建设平台,推动湖南企业、产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联合体,培育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器。三是加强政策支持。出台和落实支持创新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结合税制改革,运用减税、退税或抵免税等政策,鼓励企业增加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投资。

 

  着力优化产业配套环境。围绕培育主导产业,提高环境竞争力,形成带动效应。一是着力抓园区提升。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增强园区综合承载能力,推动产业、资金、技术向园区集聚。二是着力抓生产性服务业。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构建与新型工业化相配套、与新型城市化相协调的服务业体系,培育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商务、文化等服务业,规范发展会计、法律、经纪等中介服务。

 

  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严格把住节能环保准入门槛,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项目,提升钢铁、有色、电力、石油加工、化工、建材等6大高耗能行业的能效水平。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加强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推广。

 

  着力加强农业农村农民工作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粮食品质、单产水平和复种指数,力争今年全省粮食产量增加5亿斤以上。二是着力优化农业结构,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立足粮食、生猪、油茶等优势农产品,完善区域布局,集中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县建设。加快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三是努力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积极推广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经营模式,完善企业、市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以规划推动农村区划调整、产业布局、基础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办点示范、点面结合、成片推进,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工程,形成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示范片。

 

  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抓住国家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投入、新增国债资金向农村倾斜的机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一是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坚守耕地底线和基本农田红线,抓好新增粮食产能高标准粮田、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和沃土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确保全省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提高。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洞庭湖综合治理和以湘江流域为重点的“四水”治理工程,加强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三是加强农村交通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城乡通达的交通网络,争取完成2000公里乡镇通畅工程、15000公里行政村通畅工程,大力推进机耕道路建设。

 

  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利用国家惠农政策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完善和强化支持粮食、油料、生猪生产等各项政策,完善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储备调节体系。充分挖掘农村内部就业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外派劳务,鼓励重大工程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加快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

 

  全面启动重点项目建设。加大三市共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尽快开工建设城际轻轨、长沙地铁和洞株、铜霞、天易、坪塘、九华等一批城际干道项目,启动湘江风光带建设二期工程,统筹建设长株潭组合港和岳阳港,加快沪昆客运专线前期工作。抓紧梅溪湖创新科技园的规划设计和项目征集工作。进一步加强通信设施建设,今年7月1日实现三市同号升位。以旧城改造为重点,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

 

  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以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等为重点,创新资源节约机制;以整治环境污染为重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以探索多种途径的耕地占补平衡和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为重点,创新土地管理体制;以建立公共财政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为重点,探索完善财税体制;以打造区域金融中心为目标,创新投融资机制;以探索城市群管理新模式为重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推进大河西、云龙、昭山、天易、滨湖等五个示范区建设。

 

  依托试验区建设加快发展和建立循环经济体系。继续开展株冶、智成化工、汨罗循环经济工业园和永兴、株洲清水塘、泰格林纸集团等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抓紧启动省内20家企业、7个园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认真实施湘江流域水污染整治方案。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重点培育一批环保骨干企业。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提升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加快形成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市州中心城市为重点、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的城镇体系,重点培育形成覆盖和带动全省发展的城市群;坚持突出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地位,以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带动“3+5”城市群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新型城市发展格局;进一步突出南、北“门户”优势,依托湘南三市和岳阳城陵矶港,联通“珠三角”和“长三角”,打造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着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促进提升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生活供水、地下网管、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的聚散能力;积极探索创新城市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加强以城镇规划、城镇土地、生态环境、市容市貌、物业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管理,努力促进城镇管理体制和模式与城市化发展水平相适应。

 

  进一步发展县域经济。完善县城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不断增强县城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把创新机制、培植财源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坚持工业强县、开放活县、特色兴县,依托县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工业园区,着力壮大县域支柱产业,培育县域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全国“百强县”、“千强镇”。继续推动县城扩容提质,增强县城和中心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吸引农村人口向县城及中心镇转移,吸引外部资源向县域城镇集聚。

 

  继续加快推进湘西开发。大力实施开发式扶贫,着力增强湘西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特色旅游和服务业;着力整合扶贫资源,继续实施区域协作扶贫、驻村扶贫和对口帮扶;继续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把尽快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湘西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

 

  着力深化改革开放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建立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抓住当前国际大宗基础能源、原材料价格回落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水、电、油、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基础性产品价格关系。当前重点是努力确保燃油税费改革和成品油价格改革顺利平稳进行。二是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积极做好增值税转型改革,统一内外资企业房产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等税收制度。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实现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三是加快推进投融资、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快推行代建制,建立投资项目后评价、重点项目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继续推动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以改革促进银行业持续发展。四是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启动新一轮省属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规划的修订工作。五是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重要动力。一是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质取胜和集约化、多元化发展路子,在巩固港澳台、日韩、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快开拓新兴市场。二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重点抓好郴州、岳阳、益阳、永州4个重点承接基地、10个重点承接县和10个试点县建设,提高加工贸易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积极申报将长沙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扩延为长株潭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群。三是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引万商入湘力度,促进引资、引智相结合,瞄准世界500强企业、港澳台大型企业、中央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开发一批优质项目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区域总部、营运中心、研发中心等落户湖南。四是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泛珠三角、中部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长三角、北部湾、环渤海区域的国际平台,融入世界市场,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五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开展跨国并购、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重点支持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有色冶金、文化传媒等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

 

  不断加强以保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就业再就业。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体系,积极培育创业主体,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完善就业服务和援助体系,采取岗位补贴、职业培训和介绍补贴等措施,继续巩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重点帮助农村零就业家庭、农村贫困家庭和失地农民就业。切实帮助返乡农民工、城镇未就业军队退役人员和关闭破产独立工矿区失业人员多渠道就业。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引导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逐步提高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统筹层次。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解决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退养人员医疗保障问题。继续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养老保险待遇。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出台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具体实施意见和操作办法。全面推进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健全城乡社会救助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

 

  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大义务教育保障力度。提高农村中小学保障水平,健全扶贫助学体系,落实和完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完善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抓好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加强信访工作,完善信访工作机制,着力解决突出信访问题。高度重视和有效防范征地拆迁、企业改制、非法集资等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犯罪行为。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和谐企业建设。继续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行为。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毫不放松地抓好安全生产。

 

  坚持不懈为民办实事。进一步加大投入、拓展内容、提高标准、完善措施,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每年都有新变化。今年全省计划安排资金350亿元,在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畅通、环境治理等领域建设一批民生工程。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