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认清形势 提振信心 把握要求

作者:张春贤 来源:《新湘评论》2009年第02期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6日 11时37分57秒 编辑:redcloud

  

 

中共湖南省委书记 张春贤

 

  部署今年经济工作,特别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科学分析把握当前经济形势

 

  深刻认识严峻性。中央领导同志指出:今年很可能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面临困难最大、挑战最严峻的一年。这个分析同样适用于湖南的情况。省委经济工作务虚会上,大家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湖南的影响作出了一个总的判断,就是范围广、程度深、时间长。我们不能从表面上判断金融危机对中部的影响小。要看到这种影响与东部相比,只是传导的方式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只是发生的时间不同而已。前期,金融危机对金融关联度大的地方影响大,对外向度高的地方影响大。在我国,相对对广东的冲击大。但这种冲击很快会向实体经济转移、向内地转移。湖南毗邻广东,中部省份中自然对湖南的影响最大。目前从广东返乡的农民工,湖南是最多的,我们在这方面承受的压力已日益凸显。分析我们湖南的情况,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特别有三个方面的影响不可低估。

 

  一是对工业的影响不可低估。湖南现代工业体系还不完备,整体抗风险能力偏弱。经验表明,每次世界经济危机,最终打击的是资源类产品。湖南资源型产业比重较大,钢铁、有色工业地位突出,而且其产品高端的比重小,这正是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目前,钢材价格回落到1994年的水平;有色金属均价从高点时的每吨2.5万多元降到最低点的7400多元,跌幅达2/3。全省29个省属国有企业利润从去年7月开始连续下滑,其中去年10月、11月的环比降幅达到107%和168.6%。湖南工业体系中还有一个明显特点是中小企业多。中小企业一方面受金融危机的波及影响相对较快;另一方面,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传导到中小企业相对滞后。现行金融体系在制度设计上都偏重于大企业,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目前,金融危机对工业的影响日益显现,在电力需求、货物周转量等方面已有明显反映。去年7月以来,全省发电量和铁路货物周转量增幅严重下滑,其中11月发电量下降19.2%,10月铁路货物周转量下降4.4%。公路货运周转量也呈下降趋势,京珠高速公路湖南段出口车流量11月环比下降10%,湖南进广东的车流量环比下降23.8%。

 

  二是对就业的影响不可低估。这些年来,全省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力100万人,下岗需要再就业的人员1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力1000万人。特别是全省1200万外出务工人员,70%为跨省转移就业,其中70%在珠三角,预计返乡的可能达到30%-40%,约280万-300万人。今年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30万人。受金融危机影响,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加。这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对就业形成了空前巨大的压力。

 

  三是对财政的影响不可低估。今年除了部分企业不景气给税收带来影响外,还有国家实施对纳税人让利的政策,这从长远看是培植了财源,是大好事,但从近期看将造成财政的减收,初步计算,全省今年这方面将减收170亿元。

 

  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对形势的严峻性,我们务必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估计,决不可掉以轻心。宁可把困难估计得严重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

 

  充分把握机遇。我们常讲机遇与挑战同在,机遇大于挑战。现在这句话不仅仍然适用,而且还应该讲是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一是政策机遇。政策机遇是最大的机遇。中央政策的支持具有主导性、关键性的作用。中央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规模与优化结构并举的投资政策、更加主动的贸易政策、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惠及更广的民生政策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些政策对我们湖南这样的中部省份极为有利。比如,国家在投资上重点支持的七个方面(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铁路、公路、城市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治理,企业技术进步,地震灾区重建),沿海很多地方已相对饱和,而我们却仍然很薄弱,投资的空间很大。在中央政策支持下,许多我们多年想干而干不了的事都可以干成了。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个千载难逢、很难再有的机遇,干成一番事业,办成一些大事。二是湖南具备了用好政策机遇的基础和条件。省九次党代会提出“一化三基”战略,与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完全吻合、高度契合,国家十条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重点投资的7个方面,重点振兴的9个重点产业(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大都是“一化三基”的内容。经过近几年大力推进“一化三基”,客观上为落实中央的政策措施作了对接和准备。三是经济的波动调整期蕴含着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良好机遇。经济波动困难时期往往也是各种经济要素重新组合、产业重新布局时期,是国家间、地区间既有发展格局的变化调整期。这次经济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调整,有利于促进湖南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这些机遇利用得好,就有可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在新一轮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一位领导同志说过,技术最好的司机善于“弯道超车”。现在湖南正是运用这一效应,实现科学跨越的最好时机。这是从宏观方面来说的。从微观方面看,即使表面看来是一些负面的东西,其中也蕴含着机遇。比如农民工回流,无疑会带来不少矛盾和问题,但同样也会带回大量的资金、技术、新的理念、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等极为宝贵的资源。仅就资金来说,如果人平带回1万元,全省回流300万人,就是300亿元,利用得好可以办成不少事情。劳务大县攸县,近年来通过外出务工人员,引进资金5.7亿元,全县产值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中,90%是外出务工人员回来创办的。最近,外出务工人员回来投入开发的林地就达4万多亩。我们要善于从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从危机中寻找机遇、捕捉机遇。四是干部群众精神状态好,干事创业的热情高。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机遇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切实提振信心。信心是战胜困难的力量之源。当前首要的是提高企业的投资信心。通过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更加关心和保护企业家,为企业渡过难关提供一流的服务,有效提高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同时,也要引导企业迎难而上,不要坐以待毙,不要单纯依赖国家的优惠政策支持。二是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通过大力宣传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宣传中央应对危机作出的决策部署,宣传难得的机遇,引导人民群众发扬主人翁精神,群策群力、同舟共济、万众一心,共渡难关。三是提高干部的工作信心。这是关键。越是困难多、压力大,思想越不能滑坡。向广大干部讲清楚,目前的困难和挑战是前进中的问题,我们像冰灾这样的困难都经历过了,只要科学应对,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要发扬伟大的抗冰精神,勇敢地肩负起战胜危机、克服困难的责任,成为带领群众共克时艰的主心骨。

 

  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根据中央精神,结合湖南实际,今年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一化三基”战略,坚持加大投资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优化结构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坚持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大力推进科学跨越、富民强省。重点要突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

 

  贯彻落实这一总体要求,在具体工作中,要特别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千方百计保增长。这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全省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10%,工作目标定为12%。确定这一目标,主要考虑四个因素:一是保增长才能保就业。从2003年到2007年,湖南就业弹性系数为0.11,经济增长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业增加0.11个百分点,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万多个。前面我们说过,今年是近几年来就业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只有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严重的就业压力。二是保增长才能保城乡居民增收。2003年至2007年,湖南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GDP增长的相关系数是0.75,农民人均纯收入与GDP增长的相关系数是0.86。经济增长对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增收的影响特别大。只有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稳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三是保增长才能保财政。2003年至2007年,湖南财政增收与经济增长弹性系数大约为1.78。今年财政减收因素多,刚性支出大,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满足财政支出的需求。四是保增长才能保城乡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增加“三农”投入。湖南对三农的投入,2005年为338.6亿元;2006年为390亿元,比上年增长15.2%;2007年为671.3亿元,比上年增长72.1%,是2005年的近2倍。今年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要加大。加快城乡统筹,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当然,我们要的增长,是实实在在的增长,是质量效益好的增长,是既促进当前发展又增强长远后劲的增长,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增长。

 

  坚定不移地推进“一化三基”。近几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一化三基”战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湖南的省情。大力推进“一化三基”,既有利于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缓解发展的瓶颈制约,又有利于夯实发展基础,增强长远发展后劲。“一化三基”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统筹谋划、整体推进,要在深化、加快、带动上下功夫。特别要在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强基础产业建设领域进一步加大力度。基础产业对国计民生有重要的基础性、支撑性和带动性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基础产业的发展壮大。加快基础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是世界各国谋求发展、提升实力、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基础产业主要包括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供给”地位的农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等产业,也包括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是湖南的特色和优势。这几年我们大力推进“一化三基”,基础产业规模扩大、竞争力提高,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全省4个产值过千亿元的产业都是基础产业。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更加显示了基础产业的基础地位。中央确定今年实施工业振兴计划,重点振兴9个产业。振兴这9个产业与我们加强基础产业是完全一致的。我们要认真组织实施,进一步增强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第一推动力的作用。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现代经济发展规律表明,资本、资源等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持续下降,科学技术的贡献率显著上升。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核心战略资源、第一生产力、根本竞争力。这次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企业,大多是技术水平较低、科技含量不高的。真正的高科技企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增强湖南发展的长远竞争力,科技创新是根本,是起决定作用的。同时,外部环境的趋紧,也是一个好时机,迫使我们去注重技术进步和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创新型湖南建设,通过一些重要关键技术的突破,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科技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支撑作用。

 

  注重搞活微观经济主体。企业是经济的细胞,是增长的源泉。困难时期,更要注重把企业搞活,特别是要把中小企业搞活,使其稳得住、发展好、有后劲。2007年底,湖南中小企业户数占全部工业单位的99%,从业人员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75%,提供的税收占全部工业税收的46%。目前,中小企业处境最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帮扶它们渡过难关。当务之急是要将中央扶持中小企业的有关政策,特别是融资政策、财税政策等细化、具体化,切实落到实处。进一步减少审批,减少收费,搞好服务,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着力抓好重点工作

 

  以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着力扩大投资。多年来,湖南的投资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消费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湖南经济发展仍然处在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阶段。国家拉动内需的措施,核心是扩大投资,其重点正是我们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千方百计扩大投资。项目建设是扩大投资的重要载体,没有项目就没有投资。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打破常规抓项目,特别是抓大项目。正在进行的要加快推进,正在规划的要力争提前,加快上马,准备上的要抓紧审批。要一项项地对照国家的投资方向和重点,以最快的速度,再高质量地准备一批项目,向上争取支持。通过扩大政府投资,拉动民间投资的增长,积极调动社会资金。注重优化投资结构,防止“两高”行业、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防止趁机大建楼堂馆所。加强项目建设质量监管和资金管理,确保工程质量,防止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

 

  以优化提升为重点,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高端化和特色产业集群化。加快先进装备制造和新兴装备业、汽车及零部件、精品钢材和有色金属材料、石油化工、造纸、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发展,培育一批“万千百亿”大产业。把农产品加工特别是食品加工业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培育发展惠农富民产业。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带动产业发展的水平,提高研发设计、生产流程、综合集成、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抓紧启动长沙梅溪湖创新科技园建设,加快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鼓励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企业、困难企业,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发展“两型”产业,积极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抓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节能减排,加快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金融危机对农村冲击最大的是农民增收,第一位的是劳务经济受到影响,其次是农产品价格下行和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遇到困难。因此,今年农业农村工作要把农民增收放在首位。把农业农村工作纳入“一化三基”的大系统中,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引领和带动农业现代化。继续坚定不移地发展劳务经济,大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2007年湖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劳务经济的比重占到44%,要千方百计稳住这一块。高度重视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在贷款、用地、税收、收费、工商登记等方面,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和就业;加强培训指导,提高他们的再就业能力;新开工的建设项目和公益性岗位,要尽量安排农村贫困家庭和返乡农民工就业。继续抓好粮食生产,通过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支持农民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3+5”城市群建设为重点,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以“两型”为主导的产业支撑工程、综合交通设施工程、湘江治理生态工程,加快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七纵七横”城际道路及城际轻轨、长沙地铁、湘江生态经济带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3+5”城市群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编制“3+5”城市群区域规划,搞好产业对接、设施配套和服务联动,突出城市群产业分工,促进区域生产要素快速流通和资源优化配置,放大城市群“同城”效应。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培育区域发展龙头,抓紧培育一批工业强镇、宜居小镇、宜游小镇、宜商小镇,加快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体系。

 

  以提高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和搞活消费潜力大的市场为重点,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中央为扩大消费需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我们要认真抓好落实,重点在两个方面突破。一是千方百计提高农村居民和城镇低收入居民两大群体的收入水平,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主要是继续实现“四个提高”,即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二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和汽车市场两大市场健康发展。房地产市场和汽车市场涉及的相关产业很多,对整个消费市场的带动作用很强。房市要以居民住得起房、买得起房为目标,认真落实中央和省里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抓好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减轻居民合理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负担,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车市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做大湖南汽车产业。要坚持加强政府调控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促进,稳定汽车消费,不断增长消费能力,努力把长沙建设成区域性汽车消费中心。

 

  以破解发展难题为重点,深化改革开放。面临的困难挑战越多,越要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改革方面,以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目标,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企业投资权限,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深化价格体制改革,尽快形成反映市场供需、资源稀缺程度、企业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财政、税收在调节经济关系、促进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清理、削减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提高办事效率。继续抓好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体制改革、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开放方面,抓住国际分工调整和产业转移机遇,加快“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全面提升对外开放质量水平,大力提高湖南经济外向度。千方百计拓展国际市场,积极扩大本省产品出口和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重要能源原材料进口。继续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着力加强重点承接基地、承接载体建设,着力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在引资的同时,更加重视引进技术和人才。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与央企对接。更加积极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办厂、开发资源及进行其他经济技术合作。

 

  以促进就业为重点,切实改善民生。把保就业作为保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认真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措施,大力开拓就业渠道,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增加更多就业岗位;切实搞好重点工程、产业转移的就业服务,通过采取岗位补贴、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等有效手段,鼓励各渠道吸纳就业;落实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扶持创业带动就业。特别要关注工业下行情况下的失业和隐性失业问题,关注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贫困家庭就业问题,加大援助和服务力度,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和城镇未就业军队退役人员的就业服务。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扩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全面落实扶贫政策,认真做好水库移民后扶、洞庭湖区渔民解困工作,改善特殊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保障群众生活生产安全,加大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物价监管力度,解决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食品、药品、饮水、生产安全等问题,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以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重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今年,因企业关闭、公司裁员、农民工返乡,以及房市、股市波动,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可能增多,不稳定因素增加,维护稳定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把保稳定作为硬任务落实。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减少矛盾、缓解矛盾、解决矛盾上,及时掌握不稳定因素和群众的意见诉求,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激化、小事酿成大事。加强对经济波动环境下稳定形势的研判,认真分析稳定工作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好各种预案,增强做好稳定工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要加强舆论引导和思想政治工作,给人民群众以克服困难的信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维护公共安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