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培育新农民 倡导新风尚 发展新文化

作者:梅克保 来源:《新湘评论》2010年第02期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06日 05时43分56秒 编辑:redcloud

近年来,全省各地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为目标,以“文明创建进农家”活动为载体,以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为主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出了可喜步伐,取得明显成效。

 

总结成绩,分析问题,全面把握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势

农民思想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各地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农民,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关心集体、艰苦创业的热忱。目前,全省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三个主义”教育、艰苦创业精神教育、民主法制政策教育等已形成制度。同时,各级各部门以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着力培育新农民。近年已累计培训农民3486万人次。农民的政策水平、开放意识和市场观念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升。农村道德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入。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组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通过开展道德评议、道德模范评选表彰以及争当好媳妇、好妯娌、好婆婆、好邻居、好少年等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弘扬夫妻和睦、孝敬老人、邻里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道德风尚。在第一、二届全国和全省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全省有1位农民荣获“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6位农民获提名奖,10位农民获“湖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农村整体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在各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各地注重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养成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大力弘扬文明传统,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家庭和谐、邻里和谐和社会和谐;结合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大力推动“三清五改”,使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创建活动直接促进了全省农村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悄然兴起。截至2008年,全省共有届期内省级文明村镇71个,全国文明村镇49个,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149个,全国文明县城3个。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全省注意充分发挥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性,认真组织开展“五下乡”活动,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据统计,近两年来,全省送图书下乡523.2万册,建村级文体活动室4526个,送戏下乡5.52万场,送电影下乡51.52万场,下基层文化服务人员达16.22万人次。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和扶持民间力量兴办文化产业,形成了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有益补充。到2008年底,全省有农民自办的图书馆(室)251个,民间剧团4120个,农村个体电影放映队2185个。一些新型农村文化服务模式,如攸县的“乡村大舞台”、中方县的“文化大户”、邵东县的“订单文化”等不断涌现,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农村宣传文化阵地进一步巩固。先后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万村报栏、基层文化扶持、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截至2008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实现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8.3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4.01%;建成农家书屋4110个;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中心1个、市级分中心11个、县级支中心5个和46个基层服务部,基层服务点达4万多个。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农业、农村、农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二是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三是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在文明创建活动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把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与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相辅相成、互动互促的良好局面。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发展繁荣农村文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农民群众不仅在物质上得到更多实惠,而且在精神文化生活上获得更大满足。加强理论、形势政策教育,巩固农民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要扎实深入地开展理论、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广泛开展面向农村基层的理论宣讲、组织编写适合农民群众需要的通俗理论读物、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理论普及等形式,努力把科学理论转化为农民群众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坚定决心,谋划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思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能力,投身新农村建设的自觉行动。要与时俱进地开展好形势教育特别是国情、省情和农情教育,扎实开展党的农村方针政策教育,帮助农民群众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规定和具体要求。要以普及农村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常用法律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普法工作,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深入开展“四德”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修订完善乡规民约,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深入开展“道德评议”、“共铸诚信”、“送温暖献爱心”、“信用农户”、“文明家庭”等各具特色的道德实践活动,大力宣传凡人善举,用身边好人好事激励群众见贤思齐。广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文明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节俭意识和正确的婚育观、消费观,移风易俗,除旧布新,净化乡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困难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加强村容村貌整治,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重点解决农村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畜禽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泼等现象。适应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大力加强农村道路、给排水、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村道路硬化、村庄美化、环境净化。以提高农村家庭生活质量为目标,广泛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生态庭院”活动。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切实保护好土地、森林、地下水等自然资源,严格控制环境污染,严禁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从城镇转移到乡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乡镇文化站扩展功能、共建共用,使之成为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加强农村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建设,充实内容,丰富手段,向农民群众开放;继续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抓好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支持农村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继续深入开展“五下乡”、“心连心”等活动及流动文化服务。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和整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加强科学文化教育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围绕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大力发展农村科普事业,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增强农民对新技术的吸收和运用能力。围绕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引导他们不断解放思想,摒弃小农意识,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积极开拓市场、追求规模效益、加强规范化管理,实现社会化运作和一体化经营。

 

加强统筹,注重创新,不断开创湖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同经济建设一起安排部署,一起组织实施。要完善以乡镇为依托、村为主体、农户为重点的目标责任机制。要建立健全“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助”相结合的经费投入机制。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级文明委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文明办作为文明委的办事机构,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特别是发改委、农办、财政的沟通联系,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和联络服务工作。宣传、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大力推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国土、环保、建设、科技、卫生、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要结合各自业务,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和文联、科协等群众团体要把工作做到各自所联系的群众中去。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发挥地级市的示范辐射作用、县级市和县城的中心带动作用、小城镇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共建活动,加大城市文化对农村的辐射强度,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对农村的服务程度。同时,要扩大共建的参与面,组织军队、武警、机关、学校、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与有关村镇结成对子,广泛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工农共建、村企共建、村校共建等创建活动。要适应村庄集约化发展的新趋势,大力开展“文明中心村”创建活动,整合创建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综合服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文明创建扩大覆盖面,增强规模效应。要把创建文明集市作为新的抓手,深入开展诚信经营、环境卫生整治、文化科普大集等活动,努力打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亮点。要立足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体缺失、社会“空巢化”现象严重等新的实际,广泛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拓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领域,搭建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创建活动的新平台。求真务实,抓出成效。充分了解和全面统筹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把握大小主次,区分轻重缓急,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抓起,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真正把工作做到农民群众的心坎上。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解决,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去完成,一个层面一个层面去拓宽,积小功为大功,积小成为大成。要以农民群众的评价来检验工作,推动实践,杜绝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力戒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