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赏析|兼收并蓄推进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

作者:郑学伟 来源:《新湘评论》2019年第15期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07日 04时34分37秒 编辑:陈家琦

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是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本期我们节选刊登周恩来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一文,并刊发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郑学伟的赏析文章,旨在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深刻阐释了当今文化发展、文明交流面临的新形势,系统回顾了亚洲人民创造的辉煌文明成果,以及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和现状。为加强同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主张。

文明交流互鉴是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是保持文明旺盛生命活力、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不同文明共同前进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文明的发展及交流互鉴,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主张,如“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周恩来曾多次明确提出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包括“以我为主”、融合中外文化,文化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建设发展速度,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并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文化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等。

1961年6月19日,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发表讲话,进一步阐释了文化建设的原则。为鼓励文艺界解放思想,做到敢想、敢说、敢做,周恩来讲了包括文艺规律问题、遗产与创造问题在内的七大问题,其中关于文化发展、文明的交流互鉴多有涉及。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而总结文艺发展规律,则是创作优秀艺术作品的重要前提。针对当时文艺界对文艺规律认识不充分、不全面的问题,周恩来阐释了文艺与工农业生产的共同点及特殊性,即“文艺同工农业生产一样,有它客观的发展规律。当然,文艺是精神生产,它是头脑的产物,更带复杂性,更难掌握。”

针对当时文艺作品数量多、质量不高,文艺队伍大、水平不高的问题,周恩来引导大家客观辩证地认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数量总是超过质量,好作品总是少数”“文艺要求思想性和艺术性辩证的结合,创作好作品需要更多的准备”。关于原料和加工的问题,周恩来指出,“普通的实际生活总是要经过加工才能成为艺术作品。作家掌握了原料以后,必须经过加工,才能写成作品。”创作好的作品,要做到同时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一定要积累经验和才能,要不断实践,在实践中接受群众的考验”。

在座谈会上,周恩来在坚持“以我为主”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的原则,即“外国好的东西也要加以吸收,使它溶化在我们民族的文化里。我们的民族从来是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的。我们吸收了印度文化和朝鲜、越南、蒙古、日本的文化,也吸收了西欧的文化。但要‘以我为主’,首先要把我们民族的东西搞通。学习外国的东西要加以溶化,不要硬加。”针对当时某些文艺作品与历史背景不符合,中外文化融合不和谐的情况,周恩来明确指出,要在充分掌握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才能做到充分的融合,“吸收外国的东西要加以溶化,要使它们不知不觉地和我们民族的文化溶合在一起。这种溶合是化学的化合,不是物理的混合,不是把中国的东西和外国的东西焊接在一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阐释文化发展、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原则。

2014年6月28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了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美好世界的六点看法,坚持包容互鉴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坚持包容互鉴,“我们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不同文明之间需要尊重、需要包容,只有客观理性地认识到文明的多样性、承认文明的多彩,以平等的态度交流、以包容的胸怀互鉴,才能顺应人类文明发展大势,促进文明的繁荣发展,成功探索和合共生的人类文明相处之道。

为更好地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形式与载体。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国际社会想要了解中国,光靠正规的新闻发布、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靠外国民众来中国亲自了解、亲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而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背景下,中国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进一步将“包容互鉴”的原则上升为“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同时提出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主张,倡导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中华文明要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必须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对等、平等,多元、多向的原则,防止强制、强迫,单一、单向。只有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才能客观认识到不同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合理性,全面认识到不同文明所代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智慧、精神追求及存在的价值,才能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只有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才能推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和谐共生,为世界文明更好地在中国传播,以及为传播中华文明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打造共赏文明之美的交流互鉴平台。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才能做到与时代同步、与世界同步,促进文明永续发展,不断满足不同文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思想,文艺是最好交流方式的思想,与周恩来引导大家认识文艺发展规律,以我为主并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加以溶化的思想,可以说既一脉相承,又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的系统发展,是对文化艺术、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全面总结与精准阐释,是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品质文化需求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的根本遵循。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