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落地

作者:湖南日报社论 来源: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27日 01时58分14秒 编辑:redcloud

 

 

坚持“一带一部”战略定位

 

  “一带一部”战略定位提出五年了。

 

  2013年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以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透把握和对湖南发展区位的深谋远虑,殷切寄语:“湖南要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抓住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加快形成结构合理、方式优化、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这一被概括为“一带一部”的战略论断,全新凸显了湖南在国家战略中的区位价值,为湖南发展明确了定位、指明了方向。“一带一部”战略定位,奠定了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发展愿景的理论基础,成为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现实依据。

 

  这些年,湖南紧扣“一带一部”战略定位,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使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但应该承认,做好“一带一部”这篇大文章,我们交上的答卷,离总书记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还是对“一带一部”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悟得不深、领会不够、行动不力。有的认为湖南缺乏区位优势,一提起承接产业转移,便感到信心不足;有的习惯于把“不沿海、不靠边”作为考虑问题的“前置”因素,一提到扩大对外开放,就畏葸不前;有的虽然把“一带一部”挂在嘴上、写在纸上,其实内心茫然,找不准发力点、突破口。因此,对全省各级各部门来说,有一个对“一带一部”认识再深化、战略再明晰、行动再出发、工作再对标的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催生最好的理论。五年过去,“一带一部”的战略意义愈加凸显,“一带一部”的导向作用愈加清晰,发挥“一带一部”优势愈加重要而紧迫。

 

  今天,以高速公路、高铁、航空港构成的立体交通,让湖南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枢纽优势进一步凸显;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产业基础的夯实与增强、新旧动能的接续与转换,更为湖南提供了蓄势赶超的可能。可以说,事业越发展,实践越深入,越需要推动“一带一部”战略定位落实、落细、落地。

 

  把“一带一部”落到实处,核心是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过渡带”优势集聚资源要素,发挥“结合部”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全省每个市州、每个县市区,都要立足各自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开动脑筋,善于借势,从中找到工作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不断调整和优化发展战略。

 

  如何让“过渡带”“结合部”优势真正发挥出来?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湖南要当好承接产业转移的“领头雁”。从国家发展全局看,“过渡带”是促进协调发展的“纽带”,不能成为风去无声的“过道”。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产业、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协同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原来我们国家发展的重心在东部,现在中西部成了发展的热土。湖南作为“过渡带”上的重要省份,应该而且能够担当更大作为。从发挥“结合部”优势来讲,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把东部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经验、技术产业优势与长江经济带的资源禀赋、市场优势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抢占发展制高点。事实上,湖南更低的成本、便利的交通、优质的营商环境,已成为吸引客户投资的加分项。每个地区的价值都独一无二,每个地区的发展都可独辟蹊径。别人腾笼换出来的“鸟”,可能培育成我们的“金凤凰”;我们自己以为不值钱的东西,可能恰恰是别人眼中的宝贝。互联网大企业的第一总部不能迁来,将其第二总部引入湖南安家不也很好吗?

 

  把“一带一部”落到实处,根基在于抓好现代产业。没有一批好产业、大项目作为支撑,再精准的定位、再科学的战略,也不能付诸现实,机遇就会错过。要紧紧抓住产业梯度转移、空间梯度开发、开放梯度推进和对接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和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行动计划,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有效嫁接、深度融合,补齐湖南项目总量不多、质量不高,基础建设项目偏多、产业项目偏少的短板,推动湖南实现高质量发展。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一带一部”是区位优势,更是稍纵即逝的机遇。产业梯度转移虽然有其规律可循,但绝不会不请自来。“对接500强提升产业链”“对接北上广优化大环境”“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湖南能否“迎”得来、“接”得了、“安”得住?关键是牵住“最多跑一次”改革这个牛鼻子,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推动全省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升级,让湖湘大地成为投资创业的福地。

 

  优势是干出来的,干部的担当作为,就是点亮“一带一部”的最好触媒。唯有深入领会“一带一部”战略论断,加快观念更新,更好地把握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学习和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真正把区位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实现湖南发展新跨越。

 

 

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

 

  这两年,华菱钢铁成为湖南省属国有企业中的“明星”——华菱钢铁聚焦主业、“脱虚返实”,既淘汰了落后产能,又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品结构升级,迎来了从“亏损王”到“赢利大户”的华丽蜕变。华菱巨变,是湖南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嘱托的生动实践。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以优化产业结构、消化过剩产能、增强产业竞争力为重点,解决好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加快构建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战略高度,为湖南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

 

  几年来,湖南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大力践行新发展理念,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省经济企稳向好趋优态势明显。但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新旧动能的转换,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将伴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推动湖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更大成效,必须在固本培新、守正出奇、弃虚就实、融合发展等方面下更大力气。

 

  固本培新。一方面,湖南传统产业比重大,要把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凤凰涅槃”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让湖南几代人积攒起来的“家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广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孵化催生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产业项目,推动湖南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延伸拓展。但是,无论是转型升级,还是延伸拓展,都需要稳扎稳打,精准发力。否则,可能出现老底子丢光了,新家业又建立在沙滩上。

 

  守正出奇。抓经济要守正道、有定力、看长远,不能一有波动就慌了手脚。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工程机械企业是湖南的亮丽名片,但前些年遭遇市场疲软,于是希望它们赶紧转型、另寻他路的“杂音”开始多了,如果真按这样的意见办,它们还能留在中国500强里吗?当然一味守也不行,还得出奇制胜。敏锐抓住社会的需求点、市场的空白点、经济的增长点,精准发力,就能发现一片产业的新“蓝海”。如今,岳麓山下,移动互联网产业风云际会;蓝思科技凭一张小小的手机玻璃面板做成了行业翘楚;原本靠矿石吃饭的泸溪,新材料产业异军突起;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江华,迎来了一大批新三板企业“集群式”落地……这些都是成功的范例。

 

  弃虚就实。实体经济是我们的根基和实力的象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绝不能把实体经济搞虚了、搞少了。曾经,有的企业不愿意搞实体经济这个“重资产”,而是热衷搞所谓“轻资产”,天天想着炒房产、炒股票;有的“满天麻雀”都想抓,心里总想着所谓的“资本运作”,走“来钱快”的捷径。这种想法对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就必须抑制虚拟经济中过度投机的气氛,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更多企业聚焦主业、深耕实体,让主业更强、实体更实。

 

  融合发展。从长远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大趋势,农业与工业的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等等,都有很大的空间,融合得好,会产生1+1>2的效果。服务业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应当充分认识服务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战略重点,进而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成长。

 

  正确认识、处理好结构调整过程中眼前与长远、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十分重要。当前有成效、长远可持续的事要放胆去做,短期难见效、长远打基础的事也要努力去做。脱贫攻坚看似“特花钱”“费力气”,实际上,符合市场规律的扶贫产业,既能“造血”,繁荣乡村、富裕农民,又能提高土地产出率,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污染防治既是通过“立规矩”“明禁令”,为高质量发展打扫好、清理好战场,也必须敏锐地看到环境治理后带来新变化、催生新产业的机遇。

 

  主动对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可能会造成一时数据上的失色、增速的放缓,但从长远看有利于增强发展后劲和竞争力。这需要全省各级各部门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坚持不懈地抓,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退缩、有阵痛而躲避。只有这样,湖南经济才能真正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

 

 

湖南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

 

  一场不期而至的“中兴事件”,击痛了我国产业体系中关键技术和关键领域受制于人的软肋,凸显了创新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及早转入创新驱动轨道上来。”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视察期间深刻揭示了创新发展这一重大时代主题,明确提出要突破我国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增强科技实力。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把创新视为湖南发展的最大希望、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已成为激荡三湘四水的强音。但比照总书记的期望,对标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我们还存在不小差距,比如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研发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等。这是问题的表象,背后折射的深层原因则是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一些同志习惯性地认为创新高不可攀,属于科研人员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一些地方创新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步伐不快。

 

  创新是创新者的通行证,守成是守成者的淘汰书。纵观湖南历史,创新开放历来是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总书记盛赞的岳麓书院,培养了多少“敢为天下先”的人才!改革开放40年,湖南出了多少敢于吃螃蟹、仗剑走天涯的拓荒者!建设创新型湖南和科教强省,首先要进一步提振创新开放的精气神,激活湖南人血脉深处的创新因子。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以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为重点的全面创新,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把湖南这片红色热土打造成创新乐土和创业福地。

 

  科技是创新的主动力。湖南科教资源底蕴深厚,工程技术创新力量雄厚,超级杂交稻、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等科研成果笑傲全球。我们要拿出袁隆平、国防科大科研团队那种创新精神,实施重大科技工程攻关,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农业、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尽快解决一批制约发展的科技问题。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产业是创新的依托,市场是创新的广阔舞台。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必须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有效嫁接和深度融合。企业要舍得在研发上加大投入,掌握自主创新技术和专利,起到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通道的作用。华为为什么发展这么快?从这组数据可以一窥端倪:2017年华为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45%,研发费用支出约占总收入的14.9%,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3940亿元,累计获得专利授权74307件,其中90%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

 

  产品质量是创新成果的重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是创新说了算,市场是品牌说了算。缺少创新元素的产品,往往难以打开市场,更赢不了长远发展。推进产品创新,说到底就是要拓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智能化制造,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造高铁是创新,玩转一个小小的机器人,也是创新。尽管创新的路径各异,但在坚持工匠精神、促进质量变革上却是殊途同归。

 

  成功的管理创新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革命性、颠覆性变化。我们提倡“最多跑一次”改革,因为这项改革涉及观念转变、资源整合、流程再造、利益调整等方方面面,既能吹糠见米,又牵一发而动全身,是管理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一场深刻变革,能够加快形成服务于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的市场环境和体制机制。互联网时代,理应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各地都要在政府服务、基层治理、企业管理等方面,向创新要活力,用创新增效率。我们建设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就是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实时掌握情况,找到原因,提供解决办法。这方面,浙江、上海等沿海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我们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在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予以复制推广。

 

  而文化创新、创新文化,是一切创新之母、一切创新之魂。最近,省委召开推进广电出版深化改革工作会议,明确对省管国有文化企业实施改革重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创新,努力把“广电湘军”“出版湘军”的品牌擦得更亮,使其当好文化强省建设的领头羊、先行军。可以预见,随着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加快建设,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以影视出版为重点的文化创意基地”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湖南创新文化的氛围也将更加浓厚。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推进创新发展,从根本上来说,要充分发挥湖南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实施“芙蓉人才计划行动”,广开纳贤之路,广聚天下英才,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湖南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继承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传统,敢于直面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在创新发展的征程上干出业绩,是我们这一代湖南人的应有姿态、应有作为。

 

 

把扶贫开发作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重中之重

 

  “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的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习近平总书记的真情流露,温润了包括湖南少数民族地区困难群众在内的无数人的心。

 

  拳拳之心,赤子情怀。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湘西花垣十八洞村访贫问苦,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在听取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后,又进一步嘱托湖南“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步伐”。2016年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深情回忆起十八洞村,为“脱单”的大龄青年而高兴。2018年4月在岳阳考察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时,特意叮嘱“当前集中连片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一定要扎扎实实抓好”。总书记的牵挂叮嘱,为推进湖南民族地区和精准脱贫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为什么总书记对湖南民族地区发展如此念兹在兹?就是因为民族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湖南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大多是重合的,发展相对滞后。据统计,到2017年底,全省24个民族地区县还有59.1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134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71个百分点;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全部是民族地区县,549个深度贫困村有422个村在民族地区县。可以说,抓民族地区发展离不开扶贫开发,而且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就是脱贫攻坚。

 

  这些年来,湖南把扶贫开发作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重中之重,涌现出十八洞村等一批脱贫致富的典型,探索出“四跟四走”的产业扶贫新路子,开辟了“互联网+社会扶贫”“互联网+扶贫监督”的新路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这次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来看,实际工作中也还存在工作不精准、搞变通打折扣、政策落实不到位、作风漂浮、产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就事论事,折射出来的深层次原因恰恰在于,我们一些同志无论在思想上、行动上还是作风上都跟不上总书记要求,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学之不深、悟之不透、行之不力,没有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融会贯通、知行合一。进一步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关键还是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的指示,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打赢脱贫攻坚战,根本方法在于精准。总书记在湖南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更应该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探索经验、走在前列。怎样做到精准?无非是用心用情、精准精细。在这方面,总书记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在十八洞村,他坐下来和农民拉家常、算细账。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他想起十八洞村的“389961部队”,寻思他们搞点什么好?是养几只羊、种几棵树,还是搞点特色农作物?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脱贫攻坚也难寻一样的路径。各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地区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需求,不能指望用“一张方子”治百病,不能搞手榴弹炸跳蚤的大呼隆,而应“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特色产业怎么扶、易地扶贫往哪搬、就业扶贫咋培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与传承等,都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下足“绣花功夫”,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做到既不急躁蛮干,也不消极拖延;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正如总书记所说,脱贫和奔小康都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做这件事,不能搞数字游戏、搞形式主义,不能堆盆景、搞花架子。

 

  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不是五个指头一般长。脱贫攻坚也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好,必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是看尖端到了哪里,而是看基础水平线在哪里,看基础水平线能否达到脱贫标准或小康。从现实来讲,就是要聚焦深度贫困堡垒和贫困人群集中攻坚,把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管理服务等工作做深做细。

 

  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既然脱贫攻坚层层立了军令状,各级各部门就要像战争年代打仗一样尽锐出战,以战斗的姿态和精神打好这场硬仗。尤其民族贫困地区要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市委书记市长、县委书记县长要当好“一线总指挥”,攻下“碉堡”、拿下“山头”。

 

  “人生难得几回搏。”在我们这一代彻底解决我国的绝对贫困问题,是一件彪炳史册、无上光荣的大事。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带着深厚感情,保持政治定力,坚持精准精细,稳扎稳打、决战决胜,努力让全省所有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同全省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

 

 

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三农问题置于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反复告诫全党同志“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对湖南“三农”工作挂在心头,多次对湖南的农业农村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3年11月在湘考察时,明确指示湖南“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现代农业建设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2016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他再次嘱托湖南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无论是“五个新”的要求,还是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示,都寄予了总书记对湖南作为农业大省的殷切期望,为湖南做好“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五年来,湖南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牢记于心、见之于行,集中力量办成了很多顺民心、惠民生的事,解决了不少农民牵肠挂肚的事,使全省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也必须清醒看到,“三农”工作离总书记的要求和期盼还有较大差距,湖南实现农业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比如,一些地方农村活力不强,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比较明显;农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大而不强”的缺陷、短板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仍面临重重压力。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解决好湖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后劲和潜力也在农村。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学懂弄通做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从中找答案、学方法、明路径,始终突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扎实推动农业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仓廪实,天下安。“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作为粮食主产省,湖南更要守住耕地红线,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进一步抓好粮食生产,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播种面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当前湖南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迫切需要扭住产能建设这个根本,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调整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主动适应人民向往更美好生活的时代大势,努力满足广大群众食品结构的多样化需求,让湖南农业迈上高质量发展。聚焦产业兴旺这个重点,以精细农业为引领,打造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构建更具活力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使农业现代化步入快车道、增添新动能。现在,各地都在实施“一乡一品”“一县一特”,如果每个县都能形成一个或者多个高品质、有市场、能富民的产业或特色品牌,全省农村经济就能实现新的腾飞。同时,突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以三个“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夯实现代农业各个层面的点位布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推进农业现代化,本质上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城市再美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如果一边是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一边却是越来越凋敝的乡村,那么我们的现代化就是不成功的。我们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民不贱农,则国安不殆。”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