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向世界展示湘绣

作者:李召霞 罗 伟 来源:《新湘评论》2018年第17期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27日 02时06分06秒 编辑:redcloud

 

 

 

 

  我是湖南沙坪金球湘绣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绣工。从7岁开始拿起绣针,到45岁拿到全省湘绣技能竞赛的冠军,将近40个年头中,我绣过大大小小的湘绣作品接近1000幅。我终于发现,我不仅仅在快乐地工作,幸福地生活,更是在传承“湘绣”这个民族和地方传统文化的珍珠。

 

  绣出本心,“工匠精神”显真功。我出生的那个小镇叫沙坪,是湘绣文化的发源地。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刺绣就等同于生活,这种传统技艺,被祖祖辈辈的绣工传承下来,并融入到日常的“柴米油盐”中。

 

  小学的时候,一放假,我就吵着找妈妈学刺绣,因为我喜欢绣,一绣就是一整天,而且非常专注。也正是源于这份热爱,18岁那年,我进入金球湘绣公司工作。

 

  刚到公司,绘画、构图、设计、配色、针法等与湘绣有关的专业知识,我都要从头学起。湘绣的针法有70多种,绣线的颜色多得数不清,初学的我常常为“用什么针法、挑选哪个颜色”而烦恼,稍有偏差,整幅作品的味道就变了,只能拆了重来。在边绣边学的日子里,我不知疲倦,每天练习技艺的时间超过12个小时。

 

  这样的日子,周而复始,我整整坚持了5年。在工厂里,我对干活从不挑剔,什么都绣,通过完成各种各样的急品、难品,我的技术能力也在慢慢积累和提高,我绣制的作品多次参加省、市级大赛并获奖。

 

  绣出文化,传承经典求创新。刺绣是一份美丽而寂寞的职业,习得皮毛要三五年,成为熟练工又要三五年,而能对作品赋予意境还得继续花上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从普通绣工到工艺大师,这是一个艰辛的默默无闻奋斗过程。对我来说,绣湘绣就是练心。别看简单一根针,针线穿梭中,24根肋骨都在用力,长年累月下来,我和很多绣工一样,坐得肋骨都变形了,可就是这样,我放不下的仍是绣架上的作品。

 

  有一段时间,很多同行纷纷“跳槽”,我却没凑这个热闹,因为我最喜爱刺绣。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走自己的路,用作品说话。

 

  去年,在“湘字号”传统技艺工匠决赛时,我抽到的题目是《一朵荷花》。A4纸大的图样按平时我们做活的要求,独立完成至少需要10天,但比赛时间只有3天,每天7个小时。我告诉自己“不要慌”,比这更难的活我都完成过。21个小时当中,我把自己30多年掌握的技艺、针法全部定格在了那一块小小的绣布上。

 

  绣向世界,一抹朝霞绘蓝图。做绣工的这30年里,我最得意的作品,当属“巨幅湘绣珍品”——《超级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幅作品长5.6米,宽2.6米,作品中袁隆平院士的脸就有1米长、0.8米宽,他手里握着的稻谷每一粒都有花生米那么大。

 

  为了绣好这件作品,我先跑到田间去观察、去拍照、去琢磨,一待就是半天,对袁隆平院士姿态的每一个角度、每一个细节都把握得清清楚楚。当时,正是湖南最热的8月天,我在田间观察琢磨,几乎晒脱了皮。作品倾注了我和同事们太多的心血,反复研究,无数次修改,凭着一股冲劲和毅力,这幅使用了2000多个色阶,运用了20多种针法的作品,历时400多个日夜奋战绣制完成。袁隆平院士看到成品第一眼就赞不绝口,作品也永久珍藏于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中心。

 

  2005年10月,为支持祖国载人航天事业,我们公司为“神六”发射无偿绣制了4幅绣品。其中,由于受搭载物重量的限制,我与同事们一起加班加点,反复设计、绣制图样20多次,历时数月攻关,湘绣作品《福》字采用边金镂空的形式,绣出来的绣片重量连二两都不到,只有98克,比规定的重量还轻了2克。这件作品被中国航天博物馆收藏。

 

  2012年,在绣制《如日中天》这幅作品时,为了把作品中向日葵的花籽绣得既饱满又有层次感,我灵活运用了多种刺绣针法。为了检验每一种刺绣针法的效果,我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这幅作品获得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湘绣是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载体,在这个行业,我坚守了将近40年,还将奋斗一辈子。我相信,所有的湘绣人将继续守护湘绣、传承湘绣,每一针落下去、捻起来,都连着专注的眼神,都带着手指的温度。因为,我们要向世界展示出湘绣的力量、湖南的力量、中国的力量!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