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

作者:方良河 来源:《新湘评论》2020年第19期 发布日期:2021年02月18日 10时45分18秒 编辑:李志佳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推进科技强国,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尤其需要精神支撑,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突破各种难题难关,创新创造科技产品,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上的对垒。成就高下,精神先见。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两弹一星”工程。20世纪50年代,襁褓中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挺身而出、奋勇攻关。他们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一定能搞”,坚持“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我国科技工作者依靠自己的力量,仅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就创造了原子弹氢弹爆炸、导弹飞行和人造卫星上天的奇迹。“两弹一星”在创造“争气弹”“争气星”的同时,也孕育形成了一种伟大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科技创新是智力活动,也是精神活动;是攻坚克难的事业,也是默默无闻的事业。在创新创造这场寂寞的长跑中,需要“板凳一坐十年冷”的毅力、“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和“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没有精神的支撑是很难成功的。林俊德,为了祖国的核试验,52年扎根大漠;陈能宽,为了祖国的“两弹一星”,25年隐姓埋名;黄旭华,为了祖国的核潜艇,30年隐居大洋荒岛……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科学家精神,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正是这种伟大精神,让科技工作者自觉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创造出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一系列“大国重器”。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科技引领社会发展、引领强国事业的时代,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而这一切的背后,则是科研工作者精神的较量和博弈。“旗帜不能倒,精神不能退。”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医学专家在治疗、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创造很多抗疫的“硬核”产品,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特别是钟南山、张伯礼、陈薇等冲在科研一线,取得了科学战“疫”的重大成果,彰显了忠诚、担当、奉献的崇高品质,也充分体现了科学家精神。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这就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四个面向”,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马克思说过:“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广大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在精神上始终保持昂扬状态,就一定能在科技创新上实现新的突破,为推进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