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清水塘见证“小家大国”的峥嵘岁月

作者:罗付金 来源:《新湘评论》2021年第17期 发布日期:2021年09月02日 09时58分06秒 编辑:陈家琦


寻访湖南红色旧址

src=http_%2F%2Fimg.kanghui.org%2Ftrips%2F2016-08-23%2F57bbe9f2d1c58.gif&refer=http_%2F%2Fimg.kanghui.jpg


6月的清晨,古城长沙的“红流”源头——清水塘水波潋滟,岸边杨柳依依,婀娜多姿,周遭的天空、草木都泛着晨曦的光晕。清水塘畔,坐落着一幢古朴静谧的青瓦平房。这就是中共湖南支部、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所在地——“清水塘22号”。

这是一座具有典型南方风格的二进三开间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青砖墙、木板屋、镂空窗,朴素雅致,低调沉稳,仿佛下一个瞬间,一袭长衫的青年毛泽东就会在夫人杨开慧的深情目送下,从屋门中阔步走出;又仿佛看见长沙进步青年和工农群众在院中围坐,毛泽东立于中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走近“清水塘22号”,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一代伟人从这里走出,发出建党初期湘籍共产党人的洪亮号音,革命与柔情在这里共长,初心和使命从这里启航,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这里酝酿。从1921年金秋开始,“清水塘22号”的一段红色传奇拉开了历史帷幕。

1921年6月29日,毛泽东脚穿布鞋、何叔衡头戴草帽由湘江登船,轮船推开无数浪花,在耀眼的阳光中拉响了汽笛声。江面上,风急浪高,那艘轮船顺着北去的湘江远行……毛泽东、何叔衡代表湖南10余名共产主义小组成员由长沙前往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此,中国革命的历史掀开了伟大的崭新篇章。

回到长沙后,为聚集天下英才而谋事,毛泽东、何叔衡等于1921年10月10日在清水塘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省级支部——中共湖南支部;1922年5月,又在此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全国第一个省委机构——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毛泽东担任第一书记,委员有何叔衡、易礼容、李立三、刘少奇、郭亮等。

清水塘不仅见证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还见证了毛泽东与杨开慧这对革命伉俪的忠贞爱情。毛泽东和杨开慧,都是在五四运动思想解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知识青年,又都富有个性和远大的追求。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大声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杨开慧被毛泽东大无畏的精神所震撼,两人的共同心声汇聚成了时代浪潮的声声呐喊。1920年冬天,杨开慧来到湖南第一师范附小的教师宿舍,不坐花轿,不备嫁妆,没有媒妁之言,不作俗人之举,与毛泽东经自由恋爱后结婚。中共湘区委成立后,为便于掩护毛泽东开展革命活动,杨开慧毅然辞去岳云中学教师工作,和毛泽东一起住进了“清水塘22号”。除了肩负起全部家务之外,杨开慧在党内担任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还帮助毛泽东查找资料,抄写文章。她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的事业,同时把全部的依恋寄托到毛泽东身上。百年后的“清水塘22号”陈设依旧,似乎仍在诉说着毛泽东、杨开慧这对革命伴侣的柔情与幸福,以及将生活与战斗结合在一起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从1921年秋至1923年4月、1923年9月至12月,毛泽东和杨开慧在“清水塘22号”组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毛岸英、毛岸青两个孩子呱呱坠地,在父母的关爱下茁壮成长。毛泽东一家在这里共同度过了一段幸福时光,“清水塘22号”也是他们在一起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杨开慧在后来寄给毛泽东的家书里提到,这是她心中的“世外桃源”。

妻儿亲情凝结的温暖“小家”,更加激发了毛泽东为苍生、为“大家”谋福祉的家国情怀,他的“小家大国”之路即由“清水塘22号”发端。“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清水塘边的小道,毛泽东和杨开慧不知走了多少回。1923年12月底,毛泽东离开清水塘,远赴上海,杨开慧带着小孩继续在这里居住至1924年5月。在清水塘与毛泽东分离的日子里,杨开慧坚持地下斗争,孤灯长夜里,伴随那流泪的烛光,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毛泽东。杨开慧后于1930年11月被湖南军阀何键杀害,牺牲前她说:“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毛泽东、杨开慧夫妻悲壮的生离死别,是无数共产党员为了救国救民不惜牺牲个人幸福的一个缩影。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小家大国”中有着红色传承。“清水塘22号”这个以红色为精神原色、承载着“建小家”与“救国家”历史使命的革命旧址,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它不仅是一个温馨的家,更是中共湘区委指挥革命斗争的决策中枢。刘少奇、李立三、李维汉等曾到此开会、筹划革命运动,并常在客房休息或住宿。遥想风云岁月,窗外寒风怒吼,工农革命的火种就从这座荒郊小屋内熊熊燃起。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湘区共产党人以“清水塘22号”为主阵地,发展党员骨干,创办干部院校。特别是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中共湘区委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同各种反动势力进行坚决斗争。1922年下半年,组织了粤汉铁路、安源路矿、长沙泥木、水口山铅锌矿工人等十几次罢工斗争,均取得了斗争的胜利;1923年春,派工人党员到衡山开展农民运动;同时,团结全省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在革命斗争中建立和发展了党和团的组织。到1923年,湘区有7个县和地方建立了党的组织,有15个县和地方建立团的组织。湖南成为当时全国革命运动发展最为迅速的省份之一。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从“清水塘22号”的中共湘区委出发,一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最终完成了“救中国”的历史使命,创造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成就。

因地处当时长沙郊外,“清水塘22号”得以在1938年的“文夕大火”中幸存,这里成了长沙市城区著名的革命历史建筑物。历经世纪沧桑,它向后人讲述党的领袖家国情怀、革命初心,激励后来者“不忘来路,装点关山再出发”。巍巍岳麓山,滚滚湘江水。今天,行进在新征程上的长沙,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从“红色摇篮”清水塘出发,扛起省会担当,当好实施“三高四新”战略领头雁,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先行示范区,赓续红色基因,凝聚红色力量,书写新的传奇。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