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遍地英雄下夕烟
——从毛泽东1959年回韶山看他的农民情结

作者:周子豪 来源:2022年第8期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15日 03时42分26秒 编辑:陈家琦


本期音频由《新湘评论》“青年党员读党刊”活动协办单位江华瑶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提供,朗读者:张春丽。



不同于封建社会高高在上的君王,一顶寻常的草帽,一件普通的白衬衫,一条朴素的西裤,这是毛泽东前往农村考察时最经常的形象;站在稻田里察看收成,坐在田埂上与农民谈论农业生产情况,这是毛泽东深入农村时最喜欢的事情。事实上,毛泽东自始至终对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1959年6月25日,他回到了阔别32年之久的家乡湘潭县韶山冲。从这次回乡之旅,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这位人民领袖深深的农民情结。

自从走上革命道路,毛泽东共有5次回到自己的家乡,前3次回乡都在革命年代,匆匆而来,匆匆离去;而1966年毛泽东在滴水洞休养时是秘密进行的,不为外界所知。只有1959年,毛泽东是正式以新中国缔造者之一,也是韶山人民的儿子的身份回到故里。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在作出任何决策前的信条。1959年正值大跃进时期,毛泽东此次回乡是对国情民意、人民生活状况的实地考察。回到生养自己的故土,心情注定难以平静,据卫士长李银桥回忆,在韶山宾馆下榻的头一天夜里,毛泽东倚在床边,拿着纸笔,嘴里念念有词,抑扬顿挫地吟出了那首《七律·到韶山》,并吩咐秘书眷好。6月26日清晨,毛泽东顶着晨露来到楠竹托,给自己的双亲扫墓,“前人辛苦,后人幸福。”作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毛泽东不信鬼神,但面对自己的亲人和师友,他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下山后,毛泽东开始实地考察家乡的农田情况,得知自己以前耕作的农田成为了青年突击队的试验田,他高兴地抚摸着饱满的稻穗,询问旁人稻谷的品种、施肥和产量情况。当得到每亩约800斤的回答后,他有些疑惑,接着说:“这号田每亩产500斤就谢天谢地了。我们要为革命种田,用科学种田,要有计划地逐年提高产量,但要实事求是。”在当年4月,毛泽东就发表了《党内通信》,其主要精神就是强调实事求是,有计划和有步骤地解决当时农业和农民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全落实。毛泽东一脸凝重,认为这是中央的责任,也是自己的责任,并责成陪同的省委领导“这些问题,你们都要解决好”。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自己的故乡,渴望和群众紧密联系的毛泽东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次机会,他不仅深入到广阔的田野,也探访那些日夜牵挂的乡亲。生产队长毛霞生听说毛主席一行来到了自己的家,丢下锄头就往回跑,坐在长凳上,毛泽东问起他家几口人吃饭,劳动力如何,毛霞生一一回答,感激地说:“搭帮毛主席,我们解放了,土改分了田地,现在生活过得很好。”毛泽东谦虚地回答:“搭帮我什么?我在北京,要搭帮共产党,搭帮人民自己闹翻身。”前一年,在天津、河南农村考察时,毛泽东对当时的浮夸风已有了一定了解,面对家乡人,他又禁不住询问每人每天吃多少粮食的问题。毛霞生回答道:“主席,说实话,我每天的粮食一餐还不够吃啊!”得到了真实回答,毛泽东表情十分严肃,对着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说:“你们这样管,农民没有一点权,就像瓜瓢一样,‘把’全是你们抓了;一个人从娘肚子里出来就要吃饭,吃饭是最要紧的大事,没有饭吃人就得饿死了!”出了门,毛泽东过了池塘,来到了自己的旧居上屋场,又饶有兴趣地与屋里头的工作人员毛乾吉等攀谈起来。毛泽东曾经当过短暂的小学教员,经常风趣地以“教员”自居,因此除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文化教育也是萦绕毛泽东心头的一件大事。他询问毛乾吉识不识字、读不读报,在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后,毛泽东继续问到了韶山的文盲问题,毛乾吉回答道:“韶山的文盲百分之九十消灭了,剩下的是五六十岁的老头子,现在学不进了。”毛泽东听后亲切地说:“老头子认不清字,就请儿子、孙子帮帮忙,学点文化,好提高觉悟,跟上形势。”

6月27日下午,毛泽东结束故园之行,离开韶山前,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时他的住处外站满了人,已奔波一天的毛泽东大声说:“停!停!有群众的地方我都要停。”于是车队在招待所前停下来,毛泽东下车与群众一一握手寒暄,毛泽东在韶山人民的簇拥下,步行很久才上车离开。当他再次踏上这片热土,已是7年后了。

什么是农民情结?农民情结是早在中共三大召开时,他就提出“湖南工人数量很少,国民党员和共产党员更少,但漫山遍野都是农民,因此任何革命,农民都是最重要的”论断;农民情结是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痛陈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只注重工人运动,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只注重与国民党合作,二者都感叹力量不足,不知从何处去寻找力量与同盟军,却忘记自耕农、贫农、雇农都是“我们真正的朋友”;农民情结是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为被“三座大山”压迫的农民发声,为农民运动的合理性疾呼,并发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的号召;农民情结是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全国5.4亿人中有80%的文盲,而组织开展的轰轰烈烈扫盲运动,在田间地头让从不识字的农民接受教育,在10年内让1亿青壮年文盲脱盲,使文盲率迅速下降至38.1%,完成中国历史上乃至人类教育史上几乎不能完成的奇迹。毛泽东曾在多个场合深情地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这句话,他用一生在践行。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毛泽东60多年前回乡时的畅想,已经一步步实现。2006年,沿袭2000多年的农业税取消;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这些成就,无不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对广大农民的深厚感情。今天,这种深厚感情正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