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一曲湘昆唱古今

作者:周亚明 来源:2022年第9期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28日 05时15分48秒 编辑:陈家琦


本期音频由《新湘评论》“青年党员读党刊”活动协办单位长沙县融媒体中心采编支部委员会提供,朗读者:唐小钊。



郴州的“郴”字篆书由林、邑二字合成,意谓“林中之城”。以前的郴州由于山高路远林密,既远离楚文化,又与南越文化相隔。但这边远之地却孕育形成了中华传统戏曲中“百戏之祖”昆曲的一支——“湘昆”。


昆曲原名“昆山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被称为“昆剧”,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称为“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明代万历年间,昆山腔传入湖南,对湖南传统戏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湖南的湘剧、祁剧、巴陵戏、辰河戏、荆河戏、武陵戏等地方剧种中,至今仍保留着不少昆腔剧目和曲牌。但昆曲作为一种剧种却最终在湖南最南端的郴州落地生根,繁衍生息,绵延至今,发展成昆曲的重要一支——湘昆。

湘昆是湖南昆曲的简称,与我国南方的苏昆、北方的北昆同源,以郴州为其发展和活动中心,流行于湘南的桂阳、嘉禾、新田、宁远、临武、宜章、郴县、永兴等地。“时值冬日,积雪连日……朱公向岩布席……三觞之,遂之苍头作吴歈(演唱昆曲),众更纵饮以和。”这是《万历郴州志》中《万华岩记》描述万历三年(1575)郴州街头演唱昆剧的景象。

清朝开始,昆曲在郴州区内盛行,广州《梨园会馆上会碑记》刻文记叙了嘉庆年间郴州集秀昆班赴广东演出的盛况。从咸丰年间到同治年间,郴州区内昆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身段表情,说白念唱,服装道具等均相当讲究,渐成体系。清代著名戏曲家杨恩寿在其同治元年(1862)所作的《坦园日记》中,对当时郴州名旦何亚莲的昆曲表演高度赞誉:“声容凉楚,唯尽其妙。”


在时代变迁中,中国戏曲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相对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因此被称为“活化石”。

18世纪后期,随着市民阶层崛起,士大夫开始务实,昆曲则由于过于文雅和繁难,曲高和寡,既不受市民青睐,又失去士大夫阶层偏爱,呈现衰落趋势。从晚清至民国初期,昆曲艺术在国内更趋衰败,昆班几近绝迹。而在湖南郴州昆曲却愈加繁荣,昆班林立,昆曲人才辈出,郴州成了引人瞩目的昆曲艺术新的根据地。如郴州地区内的桂阳县,从同治十三年(1874)至民国十六年(1927)就有“昆文秀班”“新昆文秀班”“胜昆文秀班”“吉昆文秀班”“昆美园”“昆世园”“昆舞台”等相继成立。

为迎合观众审美需求,经艺人的大胆创新,湘昆既保持了传统昆曲艺术精华,又别具楚湘文化乡土气息,富有湖南地方特色,程式独特、完整、规范。湘昆的吐字行腔,以郴州官话为基础,与传统昆曲的中州韵相结合,声腔不如苏昆细腻柔丽,也不及北昆豪放壮阔,但声调高亢,吐字有力,再加上紧缩节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俗伶俗谱”。

湘昆的唱腔中,还吸收了不少湘南的民歌小调和俚俗的叫卖之声,体现出相当浓郁的地方风格。在伴奏上,湘昆参用了一些祁剧的锣鼓和节奏。唱腔伴奏以雌雄笛为主,小生、小旦的唱腔,用管体圈套、声音沉郁的雄笛伴奏。湘昆的表演艺术既保持了昆曲优美细腻的传统风格,又体现了豪放粗犷的地方特色。

在历史发展中,湘昆与郴州周边的祁剧、衡阳湘剧等地方戏曲剧种以及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紧密联系,从中吸取养分,结合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特点和民情风俗,创造了许多独特的表演程式。这些艺术创造,既形成了湘昆的艺术特色,又成为其特有的艺术遗产。

民国时期,因时局动荡,湘昆陷入困境,到1927年郴州境内已经没有职业昆剧团。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对湘昆艺术十分重视,湘昆得到恢复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地方戏曲剧种。

1956年,政府开始组织老艺人挖掘湘昆艺术遗产,郴州区内的嘉禾县挖掘、整理演出昆曲《三闯负荆》。偏远的郴州发掘了昆曲,受到社会各界人士极大关注,更吸引了艺术大师们的目光,1956年,梅兰芳到长沙演出时专门听取了发掘昆曲专题汇报。1957年,湖南省文化局委托郴州嘉禾县创办昆曲学员训练班,培养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湘昆艺术人才。

“昆曲兰花艳,湘昆别一枝,几阵严霜后,亭亭发英姿。”萧克将军对家乡的湘昆赞不绝口。1960年,经过几年的努力,郴州专区湘昆剧团成立,濒临消亡的昆剧得以复活。1966年3月16日,在郴州专区湘昆剧团基础上组建了中南区唯一的昆曲专业表演团体湖南省昆剧团,涌现出了唐湘音、雷子文、宋信忠、文菊林等一批昆曲界有影响的昆曲艺术家,湖南昆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剧团首次晋京,著名戏剧家、原全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观看演出后赞誉称:“山窝里飞出金凤凰。”1960年以来,湖南省昆剧团先后整理演出了好戏大戏《荆钗记》《牡丹亭》《苏仙岭传奇》《一天太守》《雾失楼台》等,频频在全省、国家汇演中获得大奖;折子戏如《武松杀嫂》《醉打山门》《昭君出塞》《送京娘》《议剑》等成为昆剧表演精品,所演剧目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昆剧作品。湖南省昆剧团多次晋京、赴港台参加重大演出活动,并远赴意大利、俄罗斯、日本等国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生机勃勃的湘昆荟萃了一大批后起之秀。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张富光、傅艺萍,首届全国昆曲青年演员汇演优秀兰花表演奖获得者雷玲,湖南省戏剧“芙蓉奖”获得者罗艳、崔美芳、周福祥、伍少娟、唐飞、张小明等成为当今中国昆剧舞台上的优秀表演艺术家。

作为全国六大昆剧院团之一的湖南省昆剧团在抢救湘昆遗产,继承昆曲事业上,声誉卓著。中国古代戏曲学专家吴新雷高度评价湘昆的艺术成就:“变苏昆而为湘昆,这种突破性发展,在中国戏剧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著名戏剧家阿甲更是对湘昆情有独钟:“芝兰之香,惟有湘味”。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盛世中国,湘昆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上一篇 大国外交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