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永远的丰碑
——纪念罗亦农同志诞辰120周年

作者:黄劲松 来源:2022年第10期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16日 10时44分02秒 编辑:陈家琦


本期音频由《新湘评论》“青年党员读党刊”活动协办单位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团委提供,朗读者:卢冬玲。



微信截图_20220516104520.png


1928年,《布尔塞维克》第20期发文:“中国无产阶级失去了一位最热烈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位最英勇的战士!”他是谁?他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罗亦农。他1902年5月18日出生于湘潭县易俗河镇雷公塘,谁能想到,这位普通的农家子弟在人生短短的26年里,拼尽全力,为工农翻身获得解放、革命大业获得胜利探寻了道路,他一生中迸发出来的人性光芒、革命气质和领袖才能无不令人钦佩,在全党全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永远的丰碑。

慕其德行,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忠实践行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深入了解罗亦农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不仅是一位立场极为坚定的革命英雄,而且也是一位极具孝心的青年才俊。罗亦农6岁进入私塾读书;14岁到湘潭益智学校学习,因学校立场与自己的爱国情怀格格不入,15岁毅然退学;17岁在父亲“逼迫”下完婚,婚后4个月只身到上海追求理想;19岁赴苏俄留学;23岁回国参加革命;26岁英勇就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1921年春节前夕,留学之前,他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临行前几天,他多次到屋后的山上精心挑选能做拐杖的木材。罗亦农心想,此次外出求学,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且革命道路充满坎坷风险,随时都有可能牺牲。如果真回不来了,拐杖还可以代替自己给母亲尽孝。在找寻合适材质过程中,他特意挑选了一根长达1.8米的茶树枝,希望它能在悠悠岁月中陪伴思儿想儿的母亲更久些。临走时跟母亲说道:儿此行,道阻且长,不能膝前尽孝,望二老多多保重!母亲拿着拐杖站在村头,久久望着儿子远去的背影……现在,这根“拐杖”静静地躺在湘潭县罗亦农生平业绩展陈内,似乎在默默地告诉世人:无论在与不在,儿子永远都是娘亲的拐杖。天下至情,唯母与子;古之大德,唯忠与孝。自古忠孝难两全,由孝及忠,忠而兼孝,罗亦农可谓两全矣。罗亦农之至情,不但体现在对娘亲的纯孝上,也体现在对妻子的无限眷恋上。1928年3月30日,时任中央组织局主任的罗亦农受中央委派,去莫斯科筹备召开党的六大。4月9日抵达上海;4月15日,在接洽工作时因叛徒出卖被捕;4月21日,在上海龙华壮烈牺牲。整理遗物时,发现他留给妻子的一张纸条:“哲时,永别了,灵其有知,将永远拥抱你,望你学我之所学,以慰我!”当时,周恩来接过这张纸条,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这位革命的大英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心里除了有对党的无限忠诚、对未竟事业再也无法尽力的长长浩叹外,其实也有着对妻子、对家庭的无限挂怀。纸短情长,他希望他的妻子学他之所学,以完成他极想完成的事业。我们也依稀从他未尽之言中读到:希望儿子长大后也像他一样,奉献生他养他的祖国和人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至高境界是爱国,人性光辉之至美色彩是纯情。罗亦农对母亲的孝、对妻子的爱、对党和国家的忠,不正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完美呈现吗?!

仰其勋业,他是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探索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为探求正确的革命道路,罗亦农奉献了全部心血,直至牺牲。1921年7月至1925年3月留学期间,罗亦农因语言、组织能力突出,加之学习特别刻苦,被任命为中共旅莫支部第一任书记,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近距离研究苏俄无产阶级建立革命政权的经典模式:先在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暴动,建立政权,进而以风起云涌的方式迅速夺取全国政权。苏俄成功模式如闪电、如惊雷,深深刻在留俄学员脑海中。1925年4月罗亦农回国,第一时间被派往广州筹备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为将留学期间所学所思用于革命实践,当年“五一”前后,他以其根底深厚的扎实理论、大河入海的磅礴气势、惠风潜夜的绵绵笔力先后发表了《今年五一之国际状况》《“五一”纪念与农民》等极富感染力的文章,为工农运动鼓与呼。1925年12月他被任命为上海区委书记,此时上海阴云密布,革命斗争正处于低潮,但年轻的罗亦农没有任何胆怯,毅然提出:“革命的暴风雨是不可能阻挡的。”1926年5月30日成功举行了五卅运动周年纪念大会,上海革命运动也由消沉走向全面复苏。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上海先后爆发了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在经历前两次武装起义失败后,他和战友们没有气馁,反复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终于在第三次武装起义中取得胜利,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伟大创举,实现了中国无产阶级首次在大城市建立革命政权的目标。罗亦农被周恩来赞誉为“上海暴动的创造者”。然而,一次武装起义的胜利并不能给中国革命道路扫清障碍,国内外反动者正磨刀霍霍,随时准备窃取武装起义的胜利果实。“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30多万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屠杀了,革命又陷入了低潮。但共产党人是杀不尽的,人民向往美好社会的愿望是不可抵挡的。罗亦农始终坚信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并深入分析了当时的局势。他在八七会议上指出:“党不注意夺政权的武装,上海、湖南都是半途而废,这是非常错误的。”此时的罗亦农已清醒认识到:单纯在中心城市暴动进而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在当时的中国是行不通的。随后他在领导江西、湖北工作期间,将农村暴动列入重要内容,成功组织了鄂南秋收暴动,暴动的烈火迅速蔓延,为秋收起义作了理论准备、路径准备,也为党的红色割据打下了实践基础。这实际上是党内“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最初探索。罗亦农是“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探索者”,可谓实至名归。

追其风范,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领导人。甘为工农抛热血,至今人物想风姿。历史长河流淌不息,先驱风范永存。罗亦农信念坚定、才华横溢、勇于开拓的领袖风范永远长留我们心中。何以这样说?其一,他的革命业绩极为崇隆。自苏俄回国后即担任了中央驻粤临时委员会委员,率先提出了“工农联合是革命成功和维持革命胜利的保障”的重要论断。在任江浙区委书记期间,成功组织了五卅运动周年纪念大会,上海革命运动由此走出低潮;随后领导了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开启了中国革命历史新篇章。江西、湖北省委书记任上,如火如荼开展工农武装斗争,第一次让党内同志充分认识到了土地革命所激发出来的农民伟力。在任长江局书记后,组织领导8个省份土地革命和党务工作,审时度势,避免过度暴露党的力量,保存了革命火种。在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时,殚精竭虑,负责组织、宣传、军事等多个科室工作,为中国革命事业开创了新的局面。其二,他的领导能力十分杰出。在四年留学期间,作为第一任支部书记,他牵头拟定了《旅莫党团训练具体方案》,负责一批又一批留俄学生的学习实践,被称为“留苏先进青年的引路人。”在1925年10月担任北方区委党校校长期间,除了管理学校日常事务外,他还讲授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世界革命史等课程,他极其丰富的理论素养和杰出的组织才能得到了师生们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短短三个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在结束党校工作到上海后,他更是注重人才培养,举办了高级党校和低级学校,为开展工农运动提供了大量人才。其三,他的理论功底非常深厚。在风云激荡的革命大潮中,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践行者,也是一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作了很多重要报告,发表了很多重要文章,在中国国情、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工农联盟以及工农武装割据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极富见地的科学论断,为中国革命走向光明道路、走向最后胜利提供了可资借鉴、可资指引的理论依据。

“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1928年4月21日,一个英雄、一位领袖、一名坚定的革命者,迈着坚毅的步伐走向刑场……他的身躯虽已远去,但其光辉形象至今仍激荡在中华大地上。作为先驱的家乡人,我们永远怀念他!我们要像他那样,做英勇无畏的战士,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做疾风劲草、当烈火真金。

(作者系中共湘潭县委书记)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