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装备制造工业强省
“十一五”期间,湖南机械装备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在全省各工业行业中产值率先过千亿元,2010年达4287亿元,五年年均增幅30%以上,在全国排位由第17位升至第13位,成为湖南新型工业化最大的支柱产业
装备制造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也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战略性产业。“十一五”期间,湖南机械装备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在全省各工业行业中产值率先过千亿元,2010年达4287亿元,五年年均增幅30%以上,在全国排位由第17位升至第13位,成为湖南新型工业化最大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时期,全省机械装备工业战线应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力冲刺万亿产值目标,为把湖南早日建成装备制造工业强省作出应有的贡献。
科学研判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大做强机械装备工业的信心
“十二五”时期,是湖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攻坚时期,也是各方面工作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省机械装备工业战线应审时度势,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振兴湖南机械装备工业的信心。
应当深刻认识到,湖南机械装备工业发展正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世界新一轮产业调整,为机械装备工业振兴提供了难得契机。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题,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复苏形势曲折向好,国际产业加速转移,一批新兴经济体也很快由复苏转入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各国对机械装备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为湖南机械工业主动参与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提供了契机。国家和我省的政策导向,为振兴机械装备工业创造了良好条件。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和我省出台的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都把先进装备制造业纳入其中,给予大力扶持,为“十二五”期间机械装备工业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政策条件。我国和我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振兴机械装备工业提供了强大动力。“十二五”时期,我国和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为机械装备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湖南经济总体实力稳步提升,为机械装备工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扶助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湖南机械装备行业在规模经营、集聚发展、协作配套、市场开拓、自主创新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湖南机械装备工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放眼全球,人类社会正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发达国家借助其先发优势,正在加快抢占国际机械产业竞争制高点。我国虽已成为机械工业大国,但大而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依然受制于人,总体上还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面临着较大的国际竞争压力。综观国内,各省区市普遍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全国有21个省明确将其作为支柱产业予以重点培育,区域间产业同构日益严重,围绕机械装备工业技术与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审视湖南,全省机械工业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行业发展基础仍然很脆弱,支撑高端产品发展的技术相对匮乏,配套支撑体系还比较落后,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湖南机械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总之,湖南机械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分析研判,充分把握机遇,妥善应对挑战,坚定发展信心,努力推动全省机械装备工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突出工作重点,加快推进机械装备工业振兴步伐
省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做大做强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为湖南机械装备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全省机械行业“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建设“万亿产业”的目标。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实现既定目标,必须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坚持扶优汰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事关发展质量,决定产业能否持续发展。应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机械产业优化升级。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行精致制造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加快构建节本增效、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生产制造模式,推动传统制造业高端化、高新化、“两型”化发展。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抓国家和我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把握未来机械产业发展新趋势,在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设备产品研制上加大攻关力度,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高档基础零部件、新能源汽车、高端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装备、大型冶金矿山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新增长点,努力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限制过剩产能发展,坚决遏制低水平产能扩张和“高水平”重复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专项要以淘汰落后、压缩过剩产能为重要导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进科技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而言,科技不仅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竞争力、第一生命力。提升机械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在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上下功夫。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抓好重大技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标志性产品的自主创新工作,制造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机械设备,不断提高重大技术装备成套化、高技术化和自主化水平,加快推动湖南机械工业由技术模仿、技术跟踪向技术创新、技术集成转变。对一些事关产业安全而单个企业又难以独立完成的重大技术装备,要整合优势科技资源,集中力量攻关,力争尽快突破。扎实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国家级、行业级工程研发中心、实验室为骨干,大力发展行业共性技术创新联盟,争取新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尽快建立起行业自主创新体系并发挥作用。特别要加快形成重载货运轨道交通装备、城轨车辆、智能型工程起重机、混凝土成套设备、先进航空动力系统、大型飞机起落架等10大核心创新平台和标准体系。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企业应充分发挥凝聚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不断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千方百计引进一批海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注重在重大科研项目实践中培养锤炼创新人才,促进企业与科研单位人才“双向流动”。同时,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湖南省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的作用,大力培养机械产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
优化经营管理,提升企业运行效能。管理也是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机械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加快推进发展战略转型和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优化企业发展战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变传统决策思维模式,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行业发展趋势、自身优势劣势等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企业发展战略,提升决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向国际优秀企业看齐,在战略规划、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查找差距、学习借鉴,加强风险管控,优化管理流程,完善管理体系,努力实现精细化管理。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努力使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到工业研发设计、产品制造、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兴业态培育和节能减排等各个环节,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集中高效处理,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企业质量建设和品牌营销。对企业而言,质量就是生命,品牌就是效益。应高度重视企业质量管理和品牌创建,不断建立健全相应工作体系,将质量和品牌理念落实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切实加强品牌运营和保护,建立健全现代营销模式,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努力形成一批享誉世界的湖南机械装备工业品牌。
突出联合重组,打造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行业组织结构不优、产业集中度不高严重制约着湖南机械产业振兴。机械行业应抢抓产业深度调整的契机,创新思路,加快整合,着力打造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不断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以资本为纽带推进兼并重组。骨干企业应加大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力度,通过兼并、重组、参股等形式,加快整合业内优势资产,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做大做强核心业务,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创新招商引资理念,通过产权招商、项目招商、集群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形式,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央企等战略投资者,加快对接合作,实现靠大联强,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当前,中联、三一、株机、湘电等企业采取积极措施,在推进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有实力的机械企业都要积极创造条件走出去,努力实现研发、生产、营销的国际化和资源配置、市场拓展的全球化,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强化配套扩散,提高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产业配套支撑体系不完善,一直制约着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在强化配套扩散上下功夫,不断提高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一方面,大力培育省内零部件企业。针对零部件本地配套率不高的实际,积极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引导他们走“嵌入式”、差异化发展路子,以大企业为中心搞社会化协作、专业化配套,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积极支持骨干龙头企业采用分产品业务单元裂变、非核心业务外包的模式,打造以主业为核心、多个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企业集群。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会展、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升对机械产业的支撑能力。特别是要以制造业服务化为重点,引导行业骨干企业聚焦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逐步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不断提升机械装备工业的价值含量、整体规模和竞争能力。
加大服务力度,为机械装备工业加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产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与保障工作是否到位息息相关。各级各部门应切实加大支持和服务力度,为机械装备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应认真研究、全面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企业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将省政府《关于鼓励和支持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和《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专项规划》中明确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细化具体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抓紧制定出台湖南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管理办法,尽快设立相关协调机制,切实加大奖励扶持力度,推动湖南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和使用。
进一步抓好要素保障。当前,受国家宏观调控趋紧、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等因素影响,机械企业普遍面临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瓶颈制约。对此,各职能部门应深入企业一线,主动靠前服务,及时协调解决机械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用地方面,加大对机械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和特色产业功能区建设的支持力度,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用工方面,针对机械工业技工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抓紧建立健全包括机械产业在内的重点产业发展人才需求预测与培养体系,切实提高省内高校、职院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资金方面,切实加大对机械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和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系,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进一步加强行业服务。在持续多年快速发展中,湖南机械装备工业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行业内外协调服务的任务十分繁重。省机械行管办、相关行业协会、学会等应努力适应新的形势,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积极探索适应行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在编制规划、落实政策、制订标准、培训人才、协调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机械装备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优良的发展环境。各级各部门应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法治意识,深化政务公开,简化行政审批,提高办事效率,规范市场秩序,努力为机械装备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完善交通、园区、物流、通关等基础设施,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综合成本,增强产业承载能力。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尽快建立健全湖南机械装备工业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投融资服务等基础性支撑平台,积极引导和扶持机械企业加快发展。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