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风雨兼程砥砺进 改革发展谱新篇

作者: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来源:《新湘评论》2011年第24期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13日 03时08分07秒 编辑:redcloud

2003年中央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拉开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序幕。至此,改革已走过八年风雨历程。实践证明,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发展;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实践同样也证明,哪里有改革,哪里就会有不同的声音;哪里有改革,哪里就会付出相应的改革代价。改革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文化体制改革不可能一次性解决中国文化发展所有的问题,有问题就会有不同的声音,这是很正常的,不能由此否定改革,放弃改革。如何评判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成败得失,应当看方向、看主流、看实效。

文化发展不是偏向了而是对路了。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为适应世界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多元共存的发展趋势,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多样的文化需求,大力推进了文化对外开放,加强了文化的对外交流、交往、交换,实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有人认为这样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搞乱了。果真如此吗?非也。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一元化与多元化的辩证统一体,只有兼容并蓄的文化才是先进的文化,才能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才能确保自己的先进性。事实证明,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没有在多元化改革中搞乱,而是在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中更好地保留了现有文化、传承了民族文化、发展了中华文化,在多元化中更理性、更坚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在部分领域引入了市场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文化市场繁荣,但少数文化主体出现了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倾向,有人因此认为市场机制的引入导致了道德底线的下滑和社会风气恶化。此言甚为偏颇。事实上,市场机制只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能够使我国的文化生产更有效率、文化产品更丰富、文化服务质量更优,能够为促进社会文明风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从现实来看,“三俗”不是主流,主流是中国当前的社会风气正在好转,良好的道德风尚正在形成。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蓬蓬勃勃展示了中国人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与时俱进的美德,重大活动展示了讲文明、讲礼仪的公共道德,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呈现了万众一心、共克时艰、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都证明了这一点,文化发展没有偏向。

文化市场不是搞乱了而是搞好了。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大力发展繁荣文化市场,有一段时期,文化市场出现了一些非秩序化现象,如盗版、制假、贩黄、渲染暴力等产品与文化活动,有人因此否定改革,认为“放得太开”。平心而论,这些现象虽盛行一时,但由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已经逐步得到有效治理,目前文化市场呈现良性发展的大好趋势。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监管力度加大了。加强了对文化产品生产主体、生产过程、生产内容的审批、审查,扶持、培育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以雅反俗,以雅代俗,加大了从源头治理的力度,铲除滋生三俗文化的社会土壤。二是文化流通更加规范有序了。通过对演出、娱乐、网络文化、动漫游戏等市场经营秩序进行监管,开展文化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查处违法卡拉OK歌曲、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加大了“扫黄打非”力度,对“三俗”等不健康的消费进行限制,有效维护了市场秩序,净化了市场环境,为消费者提供合法、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三是文化消费也日趋理性了。人民群众对急功近利、金钱至上、追逐成名不择手段,恶意炒作和包装的人员;对用低级的噱头和耸人听闻、甚至丧失道德底线的东西吸引眼球的营销方式;对通过暴力色情、陈腐迷信、八卦奇闻来谋利的文化产品已具备越来越强的辨别力、免疫力了,对追求深刻的思想内涵,追求深层心理需要和人文关怀的产品需求高涨,维护主流价值观、“反三俗”已具备强大群众基础。

文化队伍不是松散了而是壮大了。文化事业系统转体改制,一些小报小刊被整顿出局,一些小艺术团、小影院改体消亡,还有一些文化单位改制后,一些人因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压力而离开。有的人因此认为文化队伍有削弱和松散之势,这是偏颇的认识。实际上,通过转体改制,从总体上、主流上看,文化队伍被大大激活了。改革中虽然有单位破产,但更多的单位建立;虽然有人离开,但更多的人进来;虽然有人才流失,但更多的人才冒出。一是文化单位增多了。通过改革,截至2010年底,全国文化市场经营单位达到24.47万个,艺术表演团体2515个,注册的民营院团超过6800家,比改革前大大增加,涌现出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品提供能力极大增强。二是文化从业人员增多,总体队伍显著壮大。通过改革,我国文化系统从业人员已达近140万人,群众文化机构从业人员14万余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了1200万人。三是文化人才增多。文化队伍的学历层次、工作能力、年龄结构等都得到了整体提升。“四个一批”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发展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88名。为保证文化产业人才建设的可持续性,文化部还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建设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培养和储备了大批高端后备人才,文化人才群已初步形成。在数量质量显著提升的同时,文化队伍的活力得到了更大的释放,潜力得到更大的激发,收入增加了、境况改善了、信心更足了。

文化产业不是过头了而是激活了。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使之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很多地方都把文化产业发展提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有人因此担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合乎中国国情,会影响文化事业建设。实际上这种担忧是多余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情高涨、势头迅猛不是过头的表现,而恰恰是激活的表征。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繁荣的重要内容,没有文化产业就没有文化繁荣。文化产业怎么发展、以怎样的规模发展都不算过头,都不会过头。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产值已占到GDP20%多,中国目前还只有2%多,还有很大差距。另外,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是值得大发展的产业。这些年,我国文化产业的被激活表现在:一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较大幅度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同期GDP2.75%,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二是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电影票房增速连续6年保持30%以上,改变了进口大片主导我国电影市场的格局。影视动画产量从2005年的4.2万分钟增加到2010年的22万分钟,扭转了进口片占主导的局面,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总额超过35亿元人民币,图书版权输出引进比从2005年的1:7.2缩小至2010年的1:3,国际文化贸易逆差局面明显改观。三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积极推动和加强地区及国际多边文化交流与合作,大力实施对外文化品牌战略,大力推动对外文化贸易,我国在国际文化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抬升,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孔子学院300多个,孔子学堂400余个,注册学员约50万人,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和国际化。海外文化年、艺术节精彩纷呈。我国报刊发行已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图书和期刊等出版物已进入193个国家和地区,有力地提升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风雨兼程砥砺进,改革发展谱新篇”。可以说,近8年的改革认识是清醒的,方向是正确的,成绩是主要的,成效是显著的。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加快文化发展方式转变与改善文化民生的重要抓手,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源头活水。虽然改革有风险,但如果不改革,就会有危险。以前的问题通过改革成功克服了,未来的发展仍要靠改革来实现。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继续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攻坚克难的闯劲、奋发有为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就一定能再创我国文化发展繁荣的新辉煌。

(执笔人:贺培育 周湘智)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