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大爱无疆
2002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国家教育部组织实施的文化惠民“西部开发助学工程”之一的“宏志班”落户湖南,在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学和怀化市第三中学每年各开办一个高中“宏志班”。至今,宏志班已连续开办13届,一大批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由此而走上了成才的道路。宏志班办学模式也成为湖南基础教育的一个特色优势品牌,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树立了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爱民生”的良好形象,推动了扶贫济困、捐资助学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一、宏志生的招录原则
宏志班的招录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为保证党和国家文化惠民、扶贫助学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把真正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好苗子选入宏志班,形成了“宣传发动、个人申请、地方推荐、各级审查、对外公示”的
程序。
二、宏志生的基本特点
宏志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每届100名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却大多有着特有的共性:一是家境贫寒。他们有的来自农村家庭,有的来自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家里大多遭遇种种不幸。这些孩子从幼年起就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生活压力。二是性格内敛。由于常年生活在贫困中,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往往谨言慎行。三是生活简朴。怀化三中2008级宏志班有个叫田明锦的孩子,每月还要在资助的450元生活费中省下100元拿回家给卧病在床的父亲治病。四是学习勤奋。宏志班学生深知学习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内在需求,对待学习的态度可谓达到如饥似渴如痴如醉的程度。五是懂得感恩。宏志生身受党和国家资助,得到各界关爱关怀,能逐渐打破原有的小我价值观,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是当仁不让、不遗余力。
经过13年的积淀,“宏图寄党恩,志远为国强”的宏志班班训已经深7米渗透到每一位宏志生的血液中。“特别有礼貌,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吃苦,特别有志气,特别有作为,特别懂感恩”的宏志精神成为了宏志生砥砺品格的行为指针。“厚德自强,博远弘毅”成为宏志生的座右铭。
三、宏志生的教育管理
自2002年至今宏志班开办13年来,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以及承办学校对在湘两个宏志班累计投入资金和减免各类费用共1800余万元,资助了1200名贫困学生完成高中学业。已毕业的900名宏志生中,本科上线率达99.75一。22人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宏志班的教育,从一开始就被定位为基础教育的品牌来着力打造,把对宏志班的教育教学管理当成是落实党的爱民、惠民政策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配备最优秀的教育教学管理团队。选配最优秀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担任宏志班的教育教学任务。每到高三,还配备一名校级领导专门负责宏志班的管理。二是实行全方位、高标准的精细化管理。给每名“宏志生”建立成长档案;发起建立了“宏志班发展基金会”;免费向宏志生提供学习资料;双休日特别开放图书馆、阅览室、电脑房,方便宏志生拓宽知识视野;三是坚持德育为先,着力帮助宏志生塑造健全人格,培养高尚情操。承办学校以所在地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为依托,每年都要组织宏志生前往举行爱国主义和理想前途等主题的教育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内容丰富的德育主题活动使宏志生始终沐浴在党和政府、学校领导和老师关心关爱的春风里,信念更加坚定,思想日趋成熟。
四、宏志生回报社会
自2002年承办宏志班以来,我省迄今已向全国各类高校输送宏志生1000名。根据抽样统计发现,已毕业的宏志班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仍然能继续秉承宏志精神,艰苦朴素,勤奋进取。即使经济拮据,生活困难,仍有70%以上的宏志生在本科毕业后坚持继续深造,选择考研读博。在已毕业的宏志生中约68%的人选择留在城市,从事着金融、商业、设计、教育、新闻、出版方面的工作'约26%的人选择回到家乡服务地方,反哺社会,从事行政、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约6%的人在军队供职。
宏志生禀承“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坦然接受别人的帮助'在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时,坦荡地去帮助别人”的教育观念,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人,奉献爱心,回报社会。
各个年级的宏志生每年每人都在国家资助的生活费中挤出几十元用来帮助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灾区的学生。2004级、2005级、2007级、2008级共17位宏志生参加了“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组织的“救治先天性心脏患儿术后回访”自愿者行动,暑假历时12天,走访湘南近100个救治家庭。用实际行动向大家宣告“我们从来不是一个人,我们有关爱自己的人和自己可以关爱的人,生命因为有了爱心而变得更美丽和更有价值”。
2002年西部助学第一届受助学生吴东果,2006年大学毕业后,创办了东吴艺校,先后拿出12万元资助2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
宏志生向照祥大学毕业后创办了长沙艺鑫艺术学校,戏称自己是无房、无车、无妻“三无”人员。然而,自2009年起他却资助湘西州考上音乐院校的贫困家庭大学生30多人。特别是2013年,他把班“搬”到了吉首,开办“湘西特别班”,帮助那些有音乐天赋,却没有经济实力的贫困家庭学子圆音乐梦。
文化惠民、“西部助学”,在湘开办已13年,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后发展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彰显了党和政府对后发展地区人民的关爱情怀和大爱无疆。13年的实践说明,改变一个人,要从改变他的灵魂开始;改变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要从扶持这个地区的文化教育开始。扶贫先扶智,要着力于自身造血功能,着力于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培养。
(作者为湖南省文明办调研员)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