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不能静态化理解“新常态”

作者:简新华 来源:环球时报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12日 05时30分33秒 编辑:redcloud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点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但是眼下有一些人对“新常态”的认识却出现了静态化、绝对化、泛化的偏差。一些人简单以为新常态就是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年年固定在中高速度;有的人以为新常态是自然而然出现并能保持的状态;还有一些人认为新常态不仅指经济发展的态势,还泛化到其他领域等等。我认为,这些认识偏差不利于正确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采取合理的对策,必须予以澄清。

所谓“常态”,从语义上说是指在一个时期内事物所处的比较稳定的状态和变化趋势、表现出基本相同的特征。“常态”里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的情况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常态也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

新常态指的是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状态,特别是新的发展趋势,是一种存在起伏波动变化的动态。不能认为前30年的“旧常态”是高速增长、GDP至上、年均增长10%左右,新阶段新常态可以不考虑经济增长、甚至不要GDP,年年都将稳定在7%左右。实际上,旧常态中就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经济增长速度,最高1984年达到15.2%,最低1990年下降到3.8%,新常态阶段也不能完全排除特殊情况的出现。比如,有可能个别年份由于天灾人祸、国际环境的严重恶化,导致经济增长大幅度下降;也可能因为新出现的有利因素,使经济发展恢复两位数增长。

而且,新常态是要通过我们的艰苦努力才能出现和保持的,这比仅仅追求高速度增长更困难,要花更大的气力。因为新常态不只是增长速度新,更重要的是结构新、方式新、水平新、成效新。

旧常态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推动经济增长,新常态主要依靠扩大内需和创新来驱动经济增长。但是,决不能因此认为投资、出口就可以忽视,只要抓住扩大内需、创新、创业就行了。因为,创新、创业都需要投资,如果没有投资,增长是不可能实现的。

此外,舆论中出现把新常态套用到其他领域的泛化现象,提出所谓“政治新常态”“社会新常态”“文化新常态”“生态新常态”等,需予以纠偏。因为这些很难准确科学界定,易造成思想混乱,干扰对具有特定内涵的、专指经济发展态势的新常态的正确理解和应对。

(作者是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