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一位青年学者眼中的社会之“霾”

作者:李慎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日期:2015年04月28日 03时35分31秒 编辑:redcloud

内容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域下,以当代中国社会风险和社会矛盾为研究对象,以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化解社会风险为目的,在科学界定社会风险概念和特征、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学说、辩证分析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基于目前理论界对社会风险的判断和研究多为定性分析的状况,以及对中国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及其程度、社会风险的外壳及其可能的后果等事实性内容,缺少定量实证研究的不足,全书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社会风险学说进行了较为客观系统的实证研究。作者从抽象内涵和具体外延两个方面对社会风险进行界定,前者突出可能性、后者强调系统性,认为社会风险应该由社会风险源、社会风险外壳、社会风险熵、社会风险后果四部分构成。

关键词:社会风险;研究;社会之霾;中国社会;社会矛盾;马克思主义;利益;化解;深化改革;学说

 

《社会之霾——当代中国社会风险的逻辑与现实》(以下简称《社会之霾》)一书,是钟君同志对当代中国社会风险深入思考的硕果。该书为当今研究和化解新形势新阶段的社会风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社会风险研究是个老话题,同时也是个新话题。说它老,是因为自人类社会产生之日起就始终存在风险问题,这是国内外学术界始终关注的一个旧话题。说它新,是因为在迎接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我们正面临着前所罕有的机遇和挑战。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背景下,如何沉着应对、着力化解新形势新阶段的社会风险,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新的关键问题。

社会风险研究是个理论课题,同时也是个现实课题。说它是理论课题,是因为这项研究涉及社会风险的内涵、特征和生成演化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风险学说和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等基本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说它是现实课题,是因为这项研究以揭示当代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风险外壳为着力点,研究主旨是为化解社会风险提供政策支撑和决策依据,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社会风险研究是个“单一”领域的课题,同时也是个“复合”领域的课题。说它“单一”,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明确具体。说它“复合”,是因为它的表现形态多样、涵盖领域众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要收放自如地驾驭难度不小。

可以看出,社会风险研究不易,它既不能弃旧只言新,也不能脱离实际搞空想理论,更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社会之霾》从“天人合一”哲学理念出发,以“自然之霾”与“社会之霾”的共同性为引,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把问题当作原点,从实践入手,以历史的视野、求真的精神和严谨乐观的态度,对当代中国社会风险的逻辑与现实进行积极有益的学术探索。

《社会之霾》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毛泽东曾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作者之所以能够提出社会之“霾”并进行深入系统思考,正是源自对社会矛盾与现实问题的正视与反思。社会有“霾”,则无人能逃、无处可逃、无法去逃,“如果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你到哪里寻找公平?如果诚信普遍缺失,你该相信谁?如果腐败成为一种规则,你是否只能跪拜强权;如果GDP成为唯一追求,你到哪里找寻美好的生态环境?如果民主法治成为形式,你向谁喊冤?如果民生困局积重难返,你该如何生存?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你该如何与人交往?如果每个城市都过度膨胀,你该到哪里寻找世外桃源?”这一个个发人深省的诘问,无时不在敲响警惕社会之“霾”的鸣钟。

《社会之霾》以强烈的为民情怀,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放在第一位。治学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这样的重大现实问题更是为国分忧、为民解难。全书始终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剖析问题,对各领域社会风险的分析评价较为客观准确。特别是在剖析文化领域的社会风险时,对信仰真空、道德滑坡、意识形态淡化和“普世价值”蔓延的价值共识缺失问题,进行了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敢于亮剑的学术表达。

全书在写作手法上注重缜密的逻辑框架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域下,以当代中国社会风险和社会矛盾为研究对象,以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化解社会风险为目的,在科学界定社会风险概念和特征、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学说、辩证分析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立足当前中国社会风险的实际状况、表现形式和原因症结,着力探索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的实现路径。科学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基于目前理论界对社会风险的判断和研究多为定性分析的状况,以及对中国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及其程度、社会风险的外壳及其可能的后果等事实性内容,缺少定量实证研究的不足,全书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社会风险学说进行了较为客观系统的实证研究。此外,作者用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风险社会,用利益分析法即阶级分析法透视风险产生的原因,用辩证思维方法剖析社会矛盾与社会风险的内在关系。

《社会之霾》语言犀利、文风活泼。像“自然之‘霾’可怕,社会之‘霾’更可怕”、“社会之‘霾’中的那些烟尘和沙土,隐约看得见,但又抓不着。明知很有毒,但又躲不开”等语言形象深刻。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今实际相结合,进行了有益探索。不同的学科领域和话语条件,社会风险的内涵则不尽相同。因此,学术界对“什么是社会风险”这个问题的争议比较大,始终没有哪个定义能够获得普遍的认同的现状。作者从抽象内涵和具体外延两个方面对社会风险进行界定,前者突出可能性、后者强调系统性,认为社会风险应该由社会风险源、社会风险外壳、社会风险熵、社会风险后果四部分构成。这四部分组合在一起,勾勒出比较完整的社会风险概念。这为学术界更加准确理解和定义社会风险,提供了一个动态系统化思维的考察视角。化解社会风险需要“形而上”的哲学思考,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引导;同时也需要“形而下”的实践策略,需要宏观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社会治理、温暖型改革(即把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相结合的改革)这三根战略支柱有机、有效相融合,需要操作层面完善利益整合机制、社会流动机制、社会安全阀机制、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四大机制相衔接,这些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作者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