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拉携手前行,共创合作新纪元
李克强总理对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四国展开旋风访问,密集接见政商界人士,签署及基础设施、投资、技术、通讯和空间合作的多项合作协议,为拉美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巨大动力,堪称中拉关系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高访。
拉美四国张开双臂欢迎李克强总理的到访,反映了中国在拉美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快速提升。中拉贸易和来自中国的投资将在今后10年成为拉美地区最重要的增长因素,双边合作的前景非常光明。
在金融投资领域,中资银行2014年对拉美投资增长71%,共计向拉美提供220亿美元贷款,已超过世界银行和泛美开发银行对拉美贷款总额。在双边贸易领域,中美、拉美贸易额将在十年时间内增长一倍,达到2500亿美元。在基础建设领域,投资超百亿美元的两洋铁路将横贯南美大地,将为拉美丰饶的物产进入亚洲打通便利的陆上通道。在政治层面,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于2015年1月在北京成功举行,为中国与拉美国家双边合作搭建了机制性的官方交流平台。
习近平主席早已清楚地描绘了未来十年中拉贸易前景和对拉投资目标,这不仅会给中国和拉美地区经济增添新的活力,还能极大加深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在全球经济的参与度。需要注意的是,经济领域只是中拉全面合作的突破口,双方在人文、政治、社会发展方面的交流与互动同样值得期待。
眼看一路高歌猛进的中拉合作新局面,美国怅然若失之感尤为明显。尽管美国仍是拉美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是它在拉美的影响力正不断降低。来自三个方面的事实足以证明这一现状。首先,由于美国国内经济好转以及其他投资机会的兴起,导致美国资金正在逃离拉美。2011年以来,美国对拉美的直接投资减少了近20%;其次,美国在与巴西、阿根廷、秘鲁和委内瑞拉的双边贸易领域已经被中国赶超,而这种情况在整个拉美地区可能成为难以扭转的趋势;再者,拉美地区已然达成了疏离美国的某种共识。例如2011年底成立的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CELAC)刻意将美国和加拿大排除在外,目的就是要推进拉美一体化进程,减少美国对拉美经济和政治事务的干涉。
近年来,美国的拉美政策出现了问题,在外交上对拉美的关注度不断降低,在投资和贸易方面明显慢待拉美,导致拉美被迫在全球寻求更加可靠的合作伙伴。经济、政治和文化实力不断增强的中国,无疑是拉美最佳选择。对此,美国不仅缺乏充分的自省,而且错误地将自身对拉美影响力的消减归咎于中国强化对拉美的关系,将中国视为在该地区的主要竞争对手。
美国国务卿克里在国会外交事务委员会关于“拉美是我们的后院”的谈话,一度在拉美世界引发强硬反弹,也暴露了美国决策层还在坚守陈腐的观念。不过,动用武力和政治颠覆等过时手段已难以维持曾经的影响力。
美国决策层对拉美集体靠拢中国的状况深为忧虑。拉美族裔对美国的影响日益加深,加之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联系,因而美国不会将其在拉美的特殊地位拱手相让。为此,美国不断有政客(如外委会副主席伯曼-Ilan Berman)对外放话抹黑中国,宣称中拉经济合作具有政治和战略意图,并对中方在阿根廷融资援建核电站,为玻利维亚发射人造卫星,以及帮助委内瑞拉开发无人机系统等双边合作事务横加指责。
不仅如此,美国政界和媒体还竭力丑化中国与拉美的贸易和投资活动,把中资参与的矿产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投资和农畜产品(大豆)贸易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划等号,把中国形容为掠夺拉美资源的新殖民者。
李克强总理的拉美之行不仅表明了中国加快推进中拉合作的决心,也象征双方向共同发展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这是对美国质疑与攻击的最好回应。中国怀着和平、发展和互利的心愿走近拉美,拉美满怀憧憬和期许拥抱中国,这种真诚的国际合作断然不会因美国的揶揄而停下脚步。
中国已经赶超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而这个位置在十年前还属于美国。对于美国由于地位反转而对中国产生的排斥心态,中方不仅会宽容地表示理解,而且会继续通过深化务实合作为中拉人民共谋福祉!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