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习近平如何保证“舌尖上的安全”
2012年一档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来,讲述中国各地美食生态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CCTV1《魅力记录》栏目播出,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舌尖上的美食,来源自然、人和社会的最初馈赠,渗透着浓浓的人情滋味。可如若有一天“舌尖上”的“安全”没有了保障,你敢想象你吃下的每一口“美食”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吗?我们的总书记习近平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曾提出:“食品安全关系中华民族未来,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考验。”“食品安全”常常是习近平挂在嘴边的问题。这不,在12月2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他又提到了“食品安全”。
民之所忧,施政所思;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会上,习近平表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关系全国13亿多人‘舌尖上的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要严字当头,严谨标准、严格监管、严厉处罚、严肃问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统一性、权威性。要从满足普遍需求出发,促进餐饮业提高安全质量。”每每想起“注水猪肉”等事件都让人入口难安、毛骨悚然。食品安全问题与群众的生活、健康、安全息息相关;忽视食品安全,只会让老百姓“如履薄冰”、“惶惶不可终日”。习近平对食品安全“严格”可不是新鲜事儿,早在2015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由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这部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第十二次会议两次审议,三易其稿的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而这也是习近平对食品安全“严格”的重要体现。食品安全是“严”出来的,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坚决以“严”来把关食品安全的层层关卡。从源头严格抓起、全过程严格管理、违法者严格处理,形成一道以“严”为名的超强食品安全系统,才能让老百姓吃得安心,用得放心!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2016年1月28日习近平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之责。”老百姓以吃饱为第一,而吃饱以安康为第一。食品安全问题是老百姓乃至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民生大事,思民之所思,解民之所忧,一直以来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食品安全关系每一个人的生命,是老百姓心头之思之忧,党和国家岂能不重视呢?2013年12月28日,习近平亲自到北京庆丰包子铺买包子吃时又叮嘱食品安全问题,他对老板说道:“包子挺好吃,食品安全一定要放在第一位。”习近平选择尝尝老百姓平时经常吃的食品,更为直接地看出他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以及殷切希望全党全社会都重视食品安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2013年12月23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表示:“食品安全社会关注度高,舆论燃点低,一旦出问题,很容易引起公众恐慌,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毒奶粉、地沟油、假羊肉、镉大米、毒生姜、染色脐橙等事件,都引起了群众愤慨。再加上有的事件被舆论过度炒作,不仅重创一个产业,而且弄得老百姓吃啥都不放心。‘三鹿奶粉’事件的负面影响至今还没有消除,老百姓还是谈国产奶粉色变,出国出境四处采购婴幼儿奶粉,弄得一些地方对中国人限购。想到这些事,我心情就很沉重。”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其关注度可见一斑。也正因为如此,如果食品安全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必将一触即发,引发的是群体性的混乱。曾经的毒奶粉事件就是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它不仅让一个产业失去口碑,也彻底失去民心,让老百姓至今仍“心有余悸”,甚至纷纷转战境外买奶粉。这是何其悲哀!而这也一直成为习近平心中的挂念。因此,在2016年5月29日就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他强调:“要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他用“四个最严”给食品药品安全搭起一堵最坚实的围墙,力求把“严”贯穿到食品药品安全过程的方方面面!
“食”字从人,从良,意为“拖尾到底”,引申为“从生到死”,“人”与“良”联合起来表示“维持人一生的东西”。那么“食”的安全就是维持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基本生存保证,也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由此可见,习近平说的“舌尖上的安全”问题举足轻重啊,大家可都得重视!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