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希望的田野

作者:蒋建国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11日 10时28分48秒 编辑:redcloud

  

  (一)

  随着“十一五”规划长卷的舒展,新农村建设已渐次由破题进入了实践阶段。这给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即如何应对时代呼唤,把握时代脉搏,以实际的行动,全新的视角,去服务新农村,描绘新农村,为新农村建设吹响嘹亮号角。

  《学习导报》的同志把这个责任担在了肩上。他们以神圣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心,精心组稿约稿,既高屋建瓴发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专论、评论和特稿;又注意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引导读者从一滴水去看太阳的光辉。在“山乡纪事”和“名村名镇”两个栏目,每期介绍一到两个有起色、有特色,新农村建设走在前面的典型。发了几期稿,来自广阔天地的消息让编辑同志耳目一新。于是,编辑部动了一个心思,把征稿范围延伸至我省74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伟人、文人、名人故里。现在又把这些稿件汇集起来印成一本书,请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题写书名,叫《田野大地的希望》。

  (二)

  这是来自第一线的报道。看得出,作者和编辑动了脑筋,花了工夫,且雕琢无痕;每一篇文章都不长,千把字,但读过后,一样很激励人、鼓舞人。曾几何时,我们的文字对农村这片土地,对在这片土地上顽强生存的庞大群体,渐渐失去了它的热情,现在我们应该去偿还这笔债务了。《学习导报》的同志虔诚地把这片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的人民高举在头上,不管他们对中国农民的命运把握是否到位,也不管对中国农村变革变化的认识是否全面,但他们这样做了,这样写了,这样深切地关注着那些与土地相依为命的人民,以及他们在伟大的新农村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向往、奋进与富足。这本身,就值得我们推介和肯定。

  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民族的脊梁。虽然他们的现状在许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虽然他们的生活与城里人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距离,但我们循着这本书里一百多个村镇的发展足迹,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农村的生活现状和农民的精神面貌毕竟发生了巨大变化,毕竟在一天天好起来,在一天天朝前走。这是谁也不可否认的,也是令人由衷喜悦的。读了书里面描述的那片来自田野大地的喧哗与躁动,变革与变化,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感到亲切,感到真实,就仿佛有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最重要的是,通过一个个新农村建设的侧影,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党和国家,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为改变农民命运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无限的机遇;能够欣喜地看到中央和省委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重大部署,已经成为了实实在在改变山河的实际行动。可以预言,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关系必然会发生新的变化,生产方式必然会出现新的更替,生活方式必然会有新的飞跃,农民的精神面貌必然会产生新的进步。用虔诚的心灵和全新的眼光审视这片沸腾的土地,是历史的召唤,是宣传思想工作者施展才华的新舞台,也是我们神圣的使命。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的生产活动首先是从农业开始的,人类的文明也是以农业文明为起点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国民经济逐渐形成了各种产业,但农业始终处于基础地位。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新中国成立后,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指导思想,几代领导人为“三农”问题殚精竭虑。改革开放后,农村面貌翻天覆地。这几年,我国农业更是轻装前行。“十五”之末,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宣告终结;“十一五”时期,注定要翻开与五千年中华文明同源共长的农耕历史新的一页。难怪我们在这部书里的每一页,都能看到农民喜笑颜开,都能听到他们的心声:哪朝哪代都没有这样好过啊!

  多予、少取、放活,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是中央和省委重农、扶农、支农、惠农的好政策,换来了农业的好收成、农村的好形势、农民的好心情。放眼田野大地,三湘四水到处都孕育着新的生机,谋划着新的发展,迸发着新的活力。

  (三)

  新农村建设决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也决不是一两年、三五年的事,要作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同时又是一项紧迫的阶段性工作,耽误不得,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创造性地加以推进。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特别是湖南作为一个中部省份,工业基础有待进一步扩展和坚实,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任务更加艰巨。省委书记张春贤指出,我省农业有优势,也有特色,一定要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劲头抢抓机遇,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更有效的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扎实推进湖南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发展。

  从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看,正确处理好农民主体、政府主导和社会主动的关系,充分发挥三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能动作用,至关重要。《田野大地的希望》提供的生动典型事例,也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农民主体,就是指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决策主体、建设主体、受益主体。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唤起和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冲动与潜能,农村的发展才能积极有效地推进。当年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充分尊重了农民的自主创新意识,通过政策的适时引导,完成了一次农村巨变,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农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事业。最终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要真正把为了农民、繁荣农村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不能把新农村建设变成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要真正把决策权交给农民,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干什么不干什么,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以及怎么干,要由农民来决定,不能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强迫农民。

  政府主导,就是说政府对新农村建设责无旁贷,应更多地承担起投入责任,发挥主导作用。但主导不是长官意志,不是强迫命令,不是越俎代庖,而是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引导、帮助和支持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自己的双手积极、稳妥、扎实地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农村地域广阔,农民人口众多,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村与村之间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传统习惯千差万别。农民需要什么、期盼什么,他们自己最有发言权。各级政府制定规划或确定项目,应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引导他们参与,把发展的自主权还给农民。新农村建设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等同于新村新城镇建设,一哄而起,大拆大建,以各种名义加重农民负担。要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

  社会主动,就是要通过物质和精神的鼓励,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举国上下的共同行动。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今天新农村建设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国家加大投入,社会广泛参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需要,也是对农业、农村、农民几十年来对工业和城市建设贡献的回报。社会各界都应该积极投入新农村建设,有人出人,有智出智,有钱出钱,使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真正把党的惠民政策变为农民群众的福祉。

  主体,主导,主动,三者密切联系、辩证统一。哪一个问题解决不好,都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成效。要始终记住,发展是根本,增收是核心,国家粮食安全是保障。要在整体谋划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真正把新农村建设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舒展疑虑的眉头,绽放出更加灿烂的笑容。

  战斗正未有穷期。使命在我们肩头,笔在我们手中。期待更多宣传思想工作者带着感情、带着理性、带着重任,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报道来自农村更多更好的消息。

  (这是蒋建国同志为《田野大地的希望》一书所作的序,该书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