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呼唤家访“回归”

作者:袁新文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04日 03时55分00秒 编辑:redcloud

60多年前,乌克兰著名的巴甫雷什中学来了一位叫高里亚的差生,懒惰、说谎、违纪,全校闻名。他的老师来到他家,才发现这孩子很不幸,父亲早逝,母亲入狱,他只好寄居在姨母家,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根据家访了解的情况,这位老师对症下药,循循善诱,悉心温暖高里亚的心灵。在老师的教育感化下,高里亚表现积极了,学习进步了,加入了少先队,好像变了个人。

这位老师就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一生中教育转化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他的秘诀是,每周都要走访这些孩子的家,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跟孩子的家长、邻居交谈,有的放矢,使教育更有针对性。苏霍姆林斯基家访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受教育者,而家访正是全面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

信息时代,打电话,发短信,网上聊天,忙碌的老师和家长用最方便的形式交流和沟通。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渠道越来越多,可是传统意义上的家访,却成了久违的活动。

前不久,有一个城市的教育部门要求全市中小学校恢复传统家访,真正做到“家访到家”,以便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状况。但全市做到“家访到家”的学校和教师不足一半,学校、老师纷纷抱怨:“道太远跑不起,很难达到要求。”

家访真的很难吗?传统家访是否还有必要?

面对面的交流,才有心与心的呼应。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民族学校残疾教师陆永康,在36年里,白天跪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晚上跪着走村串寨家访。因为行走不便,别人走一个小时的路,他要跪着走上两三个小时。陆永康的家访,面对面,心贴心,不单单是一种教育,更是一种唤醒。在他的精神感召下,许多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许多家长懂得了对知识的尊重。

家访是一种可贵的教育传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全国首批特级教师、著名教育家斯霞说,备课不仅要备书,还要备学生。她备课总是先从学生入手,每接一个新班,拿到花名册后第一件事就是逐一家访,力求了解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家庭背景。她执教数十年,这种“家访式备课”从未间断。直到现在,有的家长已是垂暮之年,仍能清晰回忆起几十年前斯霞老师家访的情景。

教育是一种接力,许多优秀传统需要传承。正如教育专家陶西平所说:“重提家访,使我们听到了素质教育推进的脚步声。研究好这个既有时代精神又有优秀传统的教育课题,一定会给我们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下一篇 作文与做人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