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中国节,中国结

作者:彭 俐 来源:《新湘评论》2019年第3期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15日 11时55分00秒 编辑:redcloud

  

      节日,尤其是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的气质、性格、情感、意志、精神和灵魂所系,是我们国家意识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集中体现和生动反映。

  张灯结彩,美酒盈杯。又一个阖家团圆、融融泄泄、洋溢欢乐、充满希望的佳节来临。让我们一起迎接、流连、庆贺,共度最美中国节,同圆最美中国梦。

   阅读1 中国节,中国结

彭 俐

  传统中国节,心有千千结。节日,最能体现人类存在的仪式感。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庆仪式,带有祖先的图腾、信仰与膜拜。

  画一张以节庆为标记的世界地图,是有趣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节日,标志着不同的宗教信仰、政治观念和宇宙意识,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河流的起源与走向,深刻地烙印、承载着不同种族、民族的血缘与基因……

  这里所说的节庆,主要对传统节日而言。人类的确是最具有仪式感和敬畏心的生灵,而节日是他们漫漫人生路途中不可或缺的驿站,供他们歇脚、喘息、消遣、欢愉……他们不仅要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还要在精神上有所归依,于是祭献美味佳肴、鲜果繁花,并燃烛焚香、合十跪拜,向着想象中的神灵、天地自然的王者、宇宙万物的主宰祷告、祈福。他们在自己心灵的圣殿里与其所崇拜的神明同饮同醉、共歌共舞,非此不可以言欢,舍此不足以过节。至少,在我们古老的先民那里,是这样一种生存方式,也是这样一个节庆心愿。

  在那十分辽远的旷古、蛮荒时代,我们人类祖先的这种仪式感,显然是从仰慕、敬畏大自然开始的。原始的先民蒙昧无知,对于地震、洪水、干旱、风暴,乃至日食月食、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未能有理性、科学的认知,自感无助而祈求神明保佑,大多传统、古老的节日来源于此,其恭谨祈福的成分甚至远远大于娱乐消遣。纵观人类发展史,大多数传统节日的产生,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联系,因而一些国家的节日文化也就浸透了宗教文化的色彩,从而暗淡了民俗文化的气味。

  在世界范围内,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细细考究,而中国是一个迥别于其他许多国家的节日文化的特例。

  那么,它特殊在哪儿呢?

  说到节日诞生于原始先民的自然崇拜,在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就是这样。“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作为东方的古老民族,中华民族的先民,善于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去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认识社会与人生,这有别于西方“人神合一”的视角、信仰和理念。由此所派生出的节日文化内容,自然有所差异,有所不同。

  据说,已经有4000年历史的中国农历新年——春节,就是源于神农氏时代的“腊祭”,即“索鬼神而祭祀”,旨在“感谢诸神”“驱邪禳灾”;此外,另有源自巫术、鬼节之说法。总之,这年节之中,崇信神怪、祭拜灵异以求顺利平安的意图是再明显不过的。而节日文化中,总是带有鲜明的民族情感、气质、个性与心性的印记,如同胎生腹中,胎记常在。除夕,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目中的分量,犹如金字塔在埃及人的心中高耸,仿佛恒河水在印度人的心里神圣,又像帕特农神庙在希腊人心底永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们中华民族,一个个家族的款款亲情、一个个家庭的和睦欢悦,四世同堂的寿考,承欢膝下的福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厚情怀,守岁不眠所寓示的爱物惜时,即“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生活理念,“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博大宇宙怀抱与境界……应该是我们这一古老民族奉献给世界的珍贵的节日礼物。是的,我们又怎能忘却呢?尽管岁月不居、鬓似霜染,而在幼小的髫龄时代,在亲戚家得到长辈所赐压岁钱的那种意外或意料之中的欢喜……静候爷爷奶奶煮沸的第一锅饺子,点燃第一串红纸紧裹的响鞭,登门向耄耋之年的堂爷爷、姑姥姥、叔叔、舅舅、姨妈们拜年,与众多堂表兄妹共度欢聚的美好时刻,依然历历在目,这一幕幕节日的生命体验美好无比,只是低头回味已经深深陶醉……

  其后的元宵节,又是多么令人神往。早在2000年前的西汉时代就已经盛行,汉武帝于甘泉宫祭祀“太一”,即主宰宇宙之神,也称天帝、天神。也有传说,该节日的设立,乃为汉文帝钦赐,为了纪念平定“诸吕之乱”,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庆贺太平盛世的祥瑞,闹元宵是也。而民间所理解的元宵,不过是一个亲朋热闹团聚、互祝生活美好的良宵,这是人生难得的温馨、明媚的夜晚,对任何人来说,“四美具、二难并”自然是十分难得的。“四美”——即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即贤主、嘉宾。灯笼,又名灯彩,属中国传统工艺。小时候提着灯笼,与小伙伴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踏雪,踉踉跄跄玩耍的记忆,足够温暖一生。如果说春节是一个家庭聚会的“Party”,那么灯节,就是一个诗意蒙眬的户外游览,观灯、赏灯之外,还看龙舞、狮舞,逛花市、食元宵,好玩的事情多着呢。中国是诗的国度,而我们的传统节日也是诗的节日,欢聚不可无诗,良宵岂可无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再其后的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的“墓祭”之礼。关于“禁火”“冷食”的民间习俗,最流行的说法,是纪念春秋战国时代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晋文公(即晋公子重耳)感念其“割肉”之情与隐居绵山、火烧不出的耿介,特在清明前一日设立连续禁火三天的“寒食节”,以表忠臣一片节操。但是,此节虽然有悼亡之意,扫墓之举,追忆故去先人之情,却又被称为“踏青节”,《尚书》所谓:“春者,出也,万物之所出也”;《礼记》所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论语》所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春游踏青的民间习俗,青年男女欢聚郊野的情景,皆在《诗经》中记载:“惟士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而晋代王羲之、谢安等文人雅士的兰亭聚会,即“修禊事也”“流觞曲水”,也是在此“春和景明”之时。扫墓与踏青两不误,我们善良、聪慧的中国先民,就是这样融合人生哀乐于一体,适度地做到“哀而不伤”“乐而不淫”,通达于生命的起伏波澜,从容于自然的荣枯有序。

  接下来,端午节之由来,众说不一。一说,是纪念楚国三闾大夫、诗人屈原,因其哀伤故国沉沦而自沉汨罗江的感人事迹;另一说,是古代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因之群聚欢腾戏水弄桨;还有一说,是“恶日”缘故,认为此日是“恶日”“毒日”“死亡日”,需蔽恶,祭奠死者……然而,就我个人观之,从少年时代起,就执拗地认定它为诗人屈原的纪念日,并视之为中国的诗歌节。我们知道俄罗斯有诗歌节,那是以其诗人普希金的生日——即6月6日为节日。“六月六”“五月五”,这难道是一种天意,抑或是巧合?!为此,我将屈原的诗篇《离骚》背诵下来,每每望粽叶而怀汨罗,想见其忧郁沉江之痛,内心总不免哀戚悲悼一番,得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灵魂洗礼,也向往着“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人生操守,志在“与天地兮同俦,与日月兮齐光”的理想境界……心里这样想着,念着,觉得生活是这般充盈而美好,因为伟大的诗人屈原在先,他做到了“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让我们的心灵不再是一片荒芜,而是郁勃奋发。他在《九章》之《哀郢》中,写到“楫齐扬以容与兮”;在《九歌》之《湘君》里,吟诵“沛吾乘兮桂舟”,那悠然荡桨于江流之上的情景,成为后人划龙舟、赛龙船的“先声”,正是“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每当五月初五这一天,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人们心念屈原,捧读《楚辞》,年长的人向孩子们讲述当年三闾大夫的往事……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还有始于汉朝、充满浪漫情怀的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它同样是起源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而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让我们头顶那星光璀璨的天穹,成为上演不朽爱情故事的舞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因此,它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只是这一对情人——牛郎(牵牛星)织女(织女星),相隔一条银河,要等到每年的七月七日夜晚,才能在喜鹊所搭建的桥上匆匆见上一面。“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而牛郎织女的动人故事,让诗人若有所悟,发出了这样的人生浩叹:“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一晚,除了回味美丽的民间传说与吟咏唐诗宋词,更有女子向天上的织女星讨教,穿针乞巧。家家户户的窗前灯下,但见操持女红的人影幢幢。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唐代诗人王建的诗句传神:“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这样的“七夕”,生动诠释了“人类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哲学理念。

  最后,让我们说说同样凝聚着中华民族美好情愫的传统佳节——中秋节。中秋节,有许多别名,如八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等。它始于唐代初年,盛行于宋朝,一千多年来,祭月习俗延续不断,于今更盛。适逢农历八月十五日,秋高气爽、五谷丰登、冷热适中、天心月圆,于是人们“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一家人或亲朋好友们在一起赏月、观潮、泛舟、食蟹、饮桂花酒、品尝月饼,吃团圆饭,情意绵绵,其乐融融。诗人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将中秋赏月的美感推向极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节日所特有的文化韵味与美学风范,每一个节日都有相对应的历朝历代的美诗美文,涵泳其间,不觉神清气爽;浸润其中,能不胸次澄明。在我们前面所绘传统节日的世界地图上,实在很难找到一个可与中秋节相媲美的、既具有人间世俗情怀又具备文学艺术格调的节庆。况且,它还体现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好诉求呢,“我望月亮,月亮望我。天心一颗,人心一颗”。

  无论春节、元宵、清明,还是端午、七夕、中秋,中国传统节日的最大特点,是它们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它们不仅浸透人间烟火气息,在构成社会群体的无数家庭的生活中体现价值,也在古典文学的经典篇章中闪烁着绚丽光华。民族情感之于民族节日,就好比爱子之于母亲的乳汁。那甘甜、美好的记忆,值得我们深长的咀嚼与回味。我们情感的归依,有赖于一个又一个庄重而又温馨的仪式,它或许是某个午夜的宴饮,或许是某个清晨的郊游,因为我们的味蕾与心灵的花瓣曾经一并绽放。就说除夕夜的饺子吧,它可绝不是一般的带馅儿的面食,它曾是我祖母一口一口喂给我的爱,我因之更爱我的家人和家族。我知道在年夜和我一样吃饺子的有我无数同胞——兄弟姐妹,于是我更爱我的民族,更爱我的父母之邦。节日,尤其是传统节日,它不仅仅是一个长假或短假那样简单,它是我们民族的气质、性格、情感、意志、精神和灵魂所系,是我们国家意识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一种亲切的召唤,是你和我,是我们十几亿人口的大家庭亲密连接的纽带,是我们中国和中国人的古老而又永葆青春的生命的团聚与欢歌。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